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大家常说的“宅”其实是一个舶来语,并非中国制造,它是从日语中的“御宅族”一词演化而来的。虽说不是本地生,却在本地茁壮成长,“宅”自打进入中国以后被赋予了浓厚的本国特色,据说,在2010年1月,宅男这个词已被收入新编的《汉英大词典》。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华语地区流行的“宅”与日文原意有很大区别。御宅原指热衷并精通动漫及电脑游戏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次文化,并对此有极深入了解的人。在中国,“宅男宅女”泛指那些喜欢长期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不愿出门的人。
“宅”并不是新概念,
古已有之
其实,不仅仅当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看到太多关于“宅”的记述。特别是女子,与云游四方的男子不同,在古代,女子常常被要求足不出户,自由被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尤其从宋朝开始,对于女子的约束是非常严厉的。所以,按照现在的评价标准来看,古代待字闺中的女子拿到今天来看,绝对算的上是“宅女”。
如果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是如今“宅女”的原形,那么古时候寒窗苦读的书生们也可以说成是如今“宅男”的鼻祖。
现今为何流行
“宅生活”
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很多人对“宅男宅女”的理解就是那些孤僻、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他们不修边幅,可能永远与脏乱差扯得上关系。但是,事实上,选在宅在家里的人未必都是事业生活遇到挫折才被迫呆在家里的。
究其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喜欢“宅”在家里的人,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首先,由于网络的普及,即使不出家门也可以通过网络搞定一切。
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生活基本需求依靠网络完全能够解决。所谓“一网通天下”,即使家里没有衣裳穿、没有牙刷香皂等生活用品,也没有牛奶面包等等填饱肚子的食物,只要有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足够了,当然还得有张能够支付这些费用的银行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网上娱乐、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网上订餐等名词已经不再新鲜,人们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
其次,SOHO等新型职业使得宅在家里也能赚钱。
SOHO也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下衍生出的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跟传统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可不拘地点,时间自由,收入高低由自己来决定。
所以,SOHO也被认为是在家里办公的一类人。例如在淘宝上开网店,在网游里出售虚拟货币、代练,抑或卖装备等等,都能够赚钱,维持日常生活没问题,甚至有位大妈退休以后开网店买零食,据说每月收入过万,比自己的退休金还多。
第三,“宅”能够避免职场中的竞争。
很多人选择“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可以不必遵守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约束不必去挤公交地铁;不用去处理职场里的纷争,既不用看领导脸色也不用管同事的想法,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归自己掌控,的确是件不错的事。
“宅生活”
弊端不少
听起来“宅生活”自由又便利,但是,会不会有什么弊端?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如果你享受了宅在家里生活的好处,必然也需要承担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麻烦。
在网络发达的年代,人的交际圈子看似变大,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认识新朋友。无论主动“宅”还是被迫做“宅男宅女”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几乎都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也很少同以前的朋友联系。即便是在BBS上闲逛,大多数时候也是在潜水。
可见,虚拟网络下的生活方式会让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渐退化。
当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交模式中获益,就会强化这种方式,越是把自己“藏起来”越不想走出来,但是人是多重社会角色的,有时你可以避免和领导和同事接触,也可以选择不见同学或者朋友。但是为人子女者,始终不能摆脱作为父母的儿子或者女儿的角色,这种情感联结是我们与生俱来,就算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啃老族”
与宅男宅女
上面我们曾提及,只要有台能上网的电脑,“宅”便成为了可能。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能上网,还得有张里面有钱的银行卡。
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开始过宅生活。在网上创业不成,于是便从“御宅族”沦落成为“啃老族”。可见,宅男宅女与“啃老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说每年有近百万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他们中的一部分极有可能成为“啃老族”。在中国,这种依靠父母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也不被大家认可,因此,“啃老”一词在中国明显带有贬义,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们也很怕被称为“啃老族”;而在日本,有人不仅愿意当宅男宅女伸手向父母要钱,甚至成为一种流行。所以,在中国,宅男宅女需要有稳定收入才会高调的宣称自己很宅,否则会被人指责啃老没出息。
宅,
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在电影《YesMan》中,卡尔是一位年过三十的不折不扣的宅人,离婚三年,职位不上不下,要说什么是他最擅长的,那便是躲在家里拒绝一切。
在卡尔看来,这样的生活本会毫无意外的重复下去,谁知道有一天一次机缘巧合的励志培训改变了他的生活,从那天起他决定开始对一切人一切事说,“YES”。于是原本单调刻板的生活布景轰然倒下,卡尔第一次开始认真打量四周他自以为烂熟于胸、倒背如流的生活。他开始渐渐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学会接纳别人,同时,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也在渐渐改变。
心理学认为,如果个体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完成自我认同,包括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认同,没有学会角色技能与为人处世的策略,就会容易出现回避行为。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出与人合作或者与人亲近的能力,这样当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以后获益,便会强化个体的社会行为。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华语地区流行的“宅”与日文原意有很大区别。御宅原指热衷并精通动漫及电脑游戏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次文化,并对此有极深入了解的人。在中国,“宅男宅女”泛指那些喜欢长期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不愿出门的人。
“宅”并不是新概念,
古已有之
其实,不仅仅当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看到太多关于“宅”的记述。特别是女子,与云游四方的男子不同,在古代,女子常常被要求足不出户,自由被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尤其从宋朝开始,对于女子的约束是非常严厉的。所以,按照现在的评价标准来看,古代待字闺中的女子拿到今天来看,绝对算的上是“宅女”。
如果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是如今“宅女”的原形,那么古时候寒窗苦读的书生们也可以说成是如今“宅男”的鼻祖。
现今为何流行
“宅生活”
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很多人对“宅男宅女”的理解就是那些孤僻、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他们不修边幅,可能永远与脏乱差扯得上关系。但是,事实上,选在宅在家里的人未必都是事业生活遇到挫折才被迫呆在家里的。
究其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喜欢“宅”在家里的人,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首先,由于网络的普及,即使不出家门也可以通过网络搞定一切。
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生活基本需求依靠网络完全能够解决。所谓“一网通天下”,即使家里没有衣裳穿、没有牙刷香皂等生活用品,也没有牛奶面包等等填饱肚子的食物,只要有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足够了,当然还得有张能够支付这些费用的银行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网上娱乐、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网上订餐等名词已经不再新鲜,人们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
其次,SOHO等新型职业使得宅在家里也能赚钱。
SOHO也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下衍生出的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跟传统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可不拘地点,时间自由,收入高低由自己来决定。
所以,SOHO也被认为是在家里办公的一类人。例如在淘宝上开网店,在网游里出售虚拟货币、代练,抑或卖装备等等,都能够赚钱,维持日常生活没问题,甚至有位大妈退休以后开网店买零食,据说每月收入过万,比自己的退休金还多。
第三,“宅”能够避免职场中的竞争。
很多人选择“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可以不必遵守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约束不必去挤公交地铁;不用去处理职场里的纷争,既不用看领导脸色也不用管同事的想法,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归自己掌控,的确是件不错的事。
“宅生活”
弊端不少
听起来“宅生活”自由又便利,但是,会不会有什么弊端?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如果你享受了宅在家里生活的好处,必然也需要承担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麻烦。
在网络发达的年代,人的交际圈子看似变大,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认识新朋友。无论主动“宅”还是被迫做“宅男宅女”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几乎都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也很少同以前的朋友联系。即便是在BBS上闲逛,大多数时候也是在潜水。
可见,虚拟网络下的生活方式会让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渐退化。
当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交模式中获益,就会强化这种方式,越是把自己“藏起来”越不想走出来,但是人是多重社会角色的,有时你可以避免和领导和同事接触,也可以选择不见同学或者朋友。但是为人子女者,始终不能摆脱作为父母的儿子或者女儿的角色,这种情感联结是我们与生俱来,就算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啃老族”
与宅男宅女
上面我们曾提及,只要有台能上网的电脑,“宅”便成为了可能。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能上网,还得有张里面有钱的银行卡。
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开始过宅生活。在网上创业不成,于是便从“御宅族”沦落成为“啃老族”。可见,宅男宅女与“啃老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说每年有近百万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他们中的一部分极有可能成为“啃老族”。在中国,这种依靠父母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也不被大家认可,因此,“啃老”一词在中国明显带有贬义,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们也很怕被称为“啃老族”;而在日本,有人不仅愿意当宅男宅女伸手向父母要钱,甚至成为一种流行。所以,在中国,宅男宅女需要有稳定收入才会高调的宣称自己很宅,否则会被人指责啃老没出息。
宅,
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在电影《YesMan》中,卡尔是一位年过三十的不折不扣的宅人,离婚三年,职位不上不下,要说什么是他最擅长的,那便是躲在家里拒绝一切。
在卡尔看来,这样的生活本会毫无意外的重复下去,谁知道有一天一次机缘巧合的励志培训改变了他的生活,从那天起他决定开始对一切人一切事说,“YES”。于是原本单调刻板的生活布景轰然倒下,卡尔第一次开始认真打量四周他自以为烂熟于胸、倒背如流的生活。他开始渐渐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学会接纳别人,同时,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也在渐渐改变。
心理学认为,如果个体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完成自我认同,包括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认同,没有学会角色技能与为人处世的策略,就会容易出现回避行为。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出与人合作或者与人亲近的能力,这样当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以后获益,便会强化个体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