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使中职学生能有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从教学实践出发,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做了有效地探索实践,对问题提出式、案例分析和分组、分层教学等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思想、心态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只要能交得起学费念完几年书都能成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所以,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比较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差不多是在自言自语,除个别学生听课外,绝大多数学生既无心听,也听不明白。同时,教学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表现在软硬件方面,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即生本教育,得到推广及使用。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郭思乐教授还对生本教育几种观点做过许多论述,其中有关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所涉及的观点如下:
1.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
2.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學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根据对生本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应从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这两方面着手:
1.结合实际需求,实现课程改革
(1)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专学生进入中专的目标就是为了就业,所以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为了找出需求与动机的关系,提出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即根据中专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不断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改革以前附于大学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内容,打破课程的界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
(3)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以前的教学计划,学生所学到的是有关计算机中各个方向的学科。如互联网与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微机用软件、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动画制作等,这些科目看上去都很必要,但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过宽,而中等职业中专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以及在校学习的时间,使得学生学而不精,较为盲目。针对此问题,同时也根据社会需求的情况,笔者认为,可把计算机专业细分成三个方向:硬件网络方向、软件方向、多媒体方向,力求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的某个领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向明确。其中,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基本设定如下: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有改善;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知识面扩大,激发了内在学习潜力: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由部分逆反转化为尊重。
三、结束语
当代是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中职学校有来自同一学力层次的普通高中的挑战,有来自本系统高一层次学院高质量的生源需求,有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质量检验,也有家长、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困难和机遇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之下,职业教育学校改变以前的旧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3]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下)[J].课程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思想、心态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只要能交得起学费念完几年书都能成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所以,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比较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差不多是在自言自语,除个别学生听课外,绝大多数学生既无心听,也听不明白。同时,教学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表现在软硬件方面,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即生本教育,得到推广及使用。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郭思乐教授还对生本教育几种观点做过许多论述,其中有关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所涉及的观点如下:
1.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
2.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學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根据对生本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应从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这两方面着手:
1.结合实际需求,实现课程改革
(1)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专学生进入中专的目标就是为了就业,所以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为了找出需求与动机的关系,提出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即根据中专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不断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改革以前附于大学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内容,打破课程的界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
(3)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以前的教学计划,学生所学到的是有关计算机中各个方向的学科。如互联网与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微机用软件、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动画制作等,这些科目看上去都很必要,但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过宽,而中等职业中专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以及在校学习的时间,使得学生学而不精,较为盲目。针对此问题,同时也根据社会需求的情况,笔者认为,可把计算机专业细分成三个方向:硬件网络方向、软件方向、多媒体方向,力求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的某个领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向明确。其中,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基本设定如下: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有改善;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知识面扩大,激发了内在学习潜力: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由部分逆反转化为尊重。
三、结束语
当代是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中职学校有来自同一学力层次的普通高中的挑战,有来自本系统高一层次学院高质量的生源需求,有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质量检验,也有家长、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困难和机遇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之下,职业教育学校改变以前的旧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3]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下)[J].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