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2-000-01
摘 要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争日益激烈,优异成绩的创造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在武术套路竞赛中真正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应当具备出色的技术水平和身体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起着决定作用。这里仅就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比赛成绩
运动竞赛是体育运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运动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人修养斗志和进取精神的重要推动力量,武术套路运动已是国内外的重要比赛项目,培养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让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得到发挥,更好的完成比赛任务没,已是一项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工作。
一、心理训练的概述
心理训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培养心理品质,以促进战术提高和增强身心健康。狭义的心理训练是指采取专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和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运动潜能。
二、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一)培养自我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些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动、注意力狭窄、思维杂乱而无序,使动作不稳定、技术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认识行为疗法的控制技术,可有效的调控运动员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个性、增强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
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保证竞技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心理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倾诉以及良好的一致品质,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各种适应能力。如系统脱敏训练,其目的就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使其保持镇静、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消除疲劳、恢复心理活动的能量
运动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训练或竞赛中,要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造成身体或心理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生理与心理能量的不到及时不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心理训练的作用之一,就是恢复已消耗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尤其是运动员出现神经系统的疲劳时,必须通过精神调节、心理放松等练习才能有效的克服。
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
(一)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特征的核心,也是决定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个体特征是情感的高度稳定性、坚强性、自信心、勇敢和主动性。
(二)结合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运动记忆的训练、想像思维的训练、运动员的意志、情感、个性特征的训练。制订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心动统一的技术效果。
四、赛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及其要求
(一)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按时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像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二)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作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法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术在意外情况下正常发挥。
(三)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学生武术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可适时运用暗示的方法,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上,这样会缓解武术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从而正常发挥水平。
(四)激励调节法
激励调节法是教练员用称赞和忠告的语言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当运动员临场时情绪过分紧张时,教练员应说:“你的水平我知道,前三名没问题!如果失败了,由我承担责任”。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武术套路比赛,由于动作的不断创新,并且不断的向高难度发展,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要想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良好的发挥技术水平,获得成绩,除了要有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外,还应具备该水平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坚持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科学化,系统化地抓好这三个方面,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充分提高,心理状态达到充分的稳定,在重大比赛中才能赛出好成绩,收到较好的比赛效果。
参考文献:
[1] 过家兴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 马启伟,张大力.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约翰,塞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5] 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摘 要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争日益激烈,优异成绩的创造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在武术套路竞赛中真正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应当具备出色的技术水平和身体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起着决定作用。这里仅就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比赛成绩
运动竞赛是体育运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运动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人修养斗志和进取精神的重要推动力量,武术套路运动已是国内外的重要比赛项目,培养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让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得到发挥,更好的完成比赛任务没,已是一项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工作。
一、心理训练的概述
心理训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培养心理品质,以促进战术提高和增强身心健康。狭义的心理训练是指采取专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和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运动潜能。
二、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一)培养自我调控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些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动、注意力狭窄、思维杂乱而无序,使动作不稳定、技术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认识行为疗法的控制技术,可有效的调控运动员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个性、增强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
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保证竞技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心理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倾诉以及良好的一致品质,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各种适应能力。如系统脱敏训练,其目的就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使其保持镇静、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消除疲劳、恢复心理活动的能量
运动员经常处于超负荷的训练或竞赛中,要消耗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造成身体或心理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生理与心理能量的不到及时不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心理训练的作用之一,就是恢复已消耗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尤其是运动员出现神经系统的疲劳时,必须通过精神调节、心理放松等练习才能有效的克服。
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
(一)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特征的核心,也是决定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个体特征是情感的高度稳定性、坚强性、自信心、勇敢和主动性。
(二)结合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运动记忆的训练、想像思维的训练、运动员的意志、情感、个性特征的训练。制订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心动统一的技术效果。
四、赛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及其要求
(一)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按时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像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二)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作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法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术在意外情况下正常发挥。
(三)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学生武术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可适时运用暗示的方法,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上,这样会缓解武术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从而正常发挥水平。
(四)激励调节法
激励调节法是教练员用称赞和忠告的语言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当运动员临场时情绪过分紧张时,教练员应说:“你的水平我知道,前三名没问题!如果失败了,由我承担责任”。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武术套路比赛,由于动作的不断创新,并且不断的向高难度发展,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要想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良好的发挥技术水平,获得成绩,除了要有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外,还应具备该水平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坚持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科学化,系统化地抓好这三个方面,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充分提高,心理状态达到充分的稳定,在重大比赛中才能赛出好成绩,收到较好的比赛效果。
参考文献:
[1] 过家兴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2]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 马启伟,张大力.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约翰,塞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5] 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