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科学谋划北京“十三五”发展,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让五大理念在北京“落地生根”,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坚持创新发展,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创新竞争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关键所在,美国、欧盟、日本都纷纷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抢占创新竞争制高点。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动力亟待由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时明确了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新定位,赋予北京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如今,北京是全国创新资源最丰富、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厚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具备引领和服务全国创新发展的条件;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换个角度看,北京的发展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可喜进步,但也面临“大城市病”、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等突出问题。破解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从过去的做“加法”调整为做“减法”,“瘦身”“健体”两手抓,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经济发展更需要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人口集聚少、资源占用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精尖”产业,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在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等方面率先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率先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二是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推动央地、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产业创新集群,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三是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共建跨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优化首都功能布局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区域一直在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子,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相比,京津冀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较大,京津两大核心城市发展水平高、吸引力强,对周边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集聚了过多资源。因此,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就是要打破行政分割,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工,率先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从北京自身的情况看,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第一,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单中心”格局仍未打破。这是造成北京“大城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中,城六区集中了全市60%的人口、70%的从业人员和70%的产业活动,周边新城发展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城业失衡”现象,带来了潮汐式交通问题。第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2.57∶1,存在一部分低收入村和低收入户,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不高。
因此,北京的“十三五”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安排部署,促进人口、功能、产业合理分布,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把非首都功能疏解、核心功能强化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一般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区域转移,打造一批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加快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依托“4+N”产业合作平台加强产业转移与对接协作。二是优化调整内部区域功能定位,着力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增强平原地区承载能力,形成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强化山区生态保障能力,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旅游等服务功能。三是高标准加快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坚持功能导向、突出重点,主要承载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功能;吸取中心城“摊大饼”教训,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走精致、高效发展道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增强行政副中心吸引力。四是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把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疏解的战略腹地,建设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
“十三五”时期,北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扩大平原地区林地面积,增加市民绿色休闲空间,加快郊野森林公园、城市绿道建设,逐步恢复河湖水系和大尺度湿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二是下大力气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继续推进控车、减煤、治污、降尘等措施,多策并举,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逐步实现城乡污水和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三是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引导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四是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建区域生态屏障,积极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加强环境污染联合治理,逐步统一环保标准,加强环境联合执法,切实改善大区域生态环境。 坚持开放发展,全面提升大国首都影响力
从国际形势看,总体上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开放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北京也必须强化开放发展理念。
一方面,北京要进一步发挥好大国首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首善意识,增强国际交往的服务保障能力,服务好国家外交战略和开放战略。另一方面,要围绕“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主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双向开放”新优势,提升大国首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北京要围绕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和自身发展需求,重点加强以下工作:其一,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加快完善国家重大外事外交活动的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服务好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一批重大外交活动,做好2022年冬奥会等一批重大国际活动的筹办承办工作,培育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特色品牌活动,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科技、文化、经贸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性人才落户,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和国际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吸引符合北京“高精尖”产业方向的外资企业集聚,支持在京企业“走出去”发展。其三,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扩大开放体制机制,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质量,增强“北京服务”品牌影响力。
坚持共享发展,持续增进社会民生福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北京市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为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此,北京的“十三五”发展将把惠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等问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首先,推进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通过整体外迁、办分校(分院)等方式向市行政副中心、重点新城和农村疏解,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再次,积极落实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政策,加强常住外来人口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常住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最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燕霞,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叶再春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科学谋划北京“十三五”发展,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让五大理念在北京“落地生根”,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坚持创新发展,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创新竞争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关键所在,美国、欧盟、日本都纷纷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抢占创新竞争制高点。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动力亟待由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时明确了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新定位,赋予北京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如今,北京是全国创新资源最丰富、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厚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具备引领和服务全国创新发展的条件;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换个角度看,北京的发展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可喜进步,但也面临“大城市病”、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等突出问题。破解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从过去的做“加法”调整为做“减法”,“瘦身”“健体”两手抓,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强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经济发展更需要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展人口集聚少、资源占用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精尖”产业,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在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等方面率先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率先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二是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推动央地、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产业创新集群,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三是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共建跨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优化首都功能布局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区域一直在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子,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相比,京津冀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较大,京津两大核心城市发展水平高、吸引力强,对周边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集聚了过多资源。因此,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就是要打破行政分割,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工,率先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从北京自身的情况看,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第一,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单中心”格局仍未打破。这是造成北京“大城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中,城六区集中了全市60%的人口、70%的从业人员和70%的产业活动,周边新城发展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城业失衡”现象,带来了潮汐式交通问题。第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2.57∶1,存在一部分低收入村和低收入户,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不高。
因此,北京的“十三五”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安排部署,促进人口、功能、产业合理分布,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把非首都功能疏解、核心功能强化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一般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区域转移,打造一批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加快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依托“4+N”产业合作平台加强产业转移与对接协作。二是优化调整内部区域功能定位,着力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增强平原地区承载能力,形成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强化山区生态保障能力,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旅游等服务功能。三是高标准加快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坚持功能导向、突出重点,主要承载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功能;吸取中心城“摊大饼”教训,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走精致、高效发展道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增强行政副中心吸引力。四是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把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疏解的战略腹地,建设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
“十三五”时期,北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扩大平原地区林地面积,增加市民绿色休闲空间,加快郊野森林公园、城市绿道建设,逐步恢复河湖水系和大尺度湿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二是下大力气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继续推进控车、减煤、治污、降尘等措施,多策并举,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逐步实现城乡污水和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三是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引导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四是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建区域生态屏障,积极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加强环境污染联合治理,逐步统一环保标准,加强环境联合执法,切实改善大区域生态环境。 坚持开放发展,全面提升大国首都影响力
从国际形势看,总体上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开放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北京也必须强化开放发展理念。
一方面,北京要进一步发挥好大国首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首善意识,增强国际交往的服务保障能力,服务好国家外交战略和开放战略。另一方面,要围绕“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主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双向开放”新优势,提升大国首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北京要围绕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和自身发展需求,重点加强以下工作:其一,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加快完善国家重大外事外交活动的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服务好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一批重大外交活动,做好2022年冬奥会等一批重大国际活动的筹办承办工作,培育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特色品牌活动,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科技、文化、经贸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性人才落户,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和国际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吸引符合北京“高精尖”产业方向的外资企业集聚,支持在京企业“走出去”发展。其三,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扩大开放体制机制,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质量,增强“北京服务”品牌影响力。
坚持共享发展,持续增进社会民生福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北京市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为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此,北京的“十三五”发展将把惠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等问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首先,推进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通过整体外迁、办分校(分院)等方式向市行政副中心、重点新城和农村疏解,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再次,积极落实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政策,加强常住外来人口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常住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最后,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燕霞,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