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研究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众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展望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将来,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民众一种必要的教育,应当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在大学阶段应该深入展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信息传播正负两方面的双重影响,从了解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后续研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思考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在欧洲一般称为Media Education(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多称为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港台译为“媒体识读”)。媒介教育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还未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与此相对的是,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在我国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观念,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真实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滋生低俗枝蔓。可见我国民众媒介素养水平低,而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也不如人。2000年以来,国内若干机构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2004年10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MediaLiteracyGrouP)正式创建、开通,他们是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的团队。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出版了媒体素养专辑,近日“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首届媒体教育与媒体素养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
虽然近期几年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许多新突破,但是,在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方面,还是可以发现存在以一些问题。
1.社会重视和关注程度低
媒介素养研究在我国虽起步晚,但研究主体主要还是靠一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和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兴趣爱好者,力量非常单薄。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媒体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措施、传播导向、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体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媒介既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不能不对媒介本身、对其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的性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普及和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介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也越来越成為引人瞩目的焦点。
在呼吁净化媒介环境之时,要真正有效地抗衡大众媒体的不良影响,必须广泛开展媒介教育,唯有培养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良好的视听品味,帮助其建立对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懂得正确运用媒体,且积极影响传媒提供更合适的内容,才是治本之道。在新世纪到来之时,互联网携着更为大量的良莠难辨的信息与电视一块冲进我们的视野,在素质教育中加入媒介教育这一课已势在必行。
2.局限于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实践探索
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上,我国学者目前仍然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上,并且对关注和研究仅局限于在学术期刊或学术论坛中发表文章,未能与教育部门或其他社会机构取得共识,共同开展未成年人的素养教育实践。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但总体而言,相关教育一般开始于大学阶段,且普及率不高,只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学校才开设。据调查,当前公民开始接触媒介的年龄一般开始在7岁左右,即小学年龄段,到大学年龄段已经与媒介接触了10多年,已形成自身的媒介使用习惯,大学才开始开展相关教育对他们思维中已经成形的根深蒂固的媒介观冲击力不会很大。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则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即使有,也是以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而成为可有可无的教育。
3.研究方法上侧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少
对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没有涉及其他包括成人在内的群体。由于成年人的媒体素养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媒体使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对成年人媒体素养状况的调查同样必不可少。由于缺乏定量研究,学者们对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往往显得批判力度不够,呼吁实行媒体素养教育的声音也显得单薄乏力。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为概要描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乏细致入微和贴近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分析,因此实用性、适用性都比较欠缺。
4.从研究成果上看,结合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真正有树立性和有创新性的观点不多
现在的未成年人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媒体教育多年来一直局限于培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教育,而非从普通公民的角度对公众进行大众化的媒体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教育正处于初期启动阶段,首先应当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媒介接触的行为和观念展开深入广泛的受众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提出媒介教育的政策,探讨适合中国媒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拟定教学模式和参考书目,然后逐步开始媒介教育的实验,培养大量师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媒介教育。一方面应将媒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在有条件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媒介教育课程,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可在社会上采用短训班的形式对成人进行媒介教育。另外,媒介教育也可通过媒体本身进行,媒体在极力控制不良信息的扩散和积极发展儿童媒介的同时,应当出版一些专门的书籍、杂志或制作、发布一些普及性的媒介教育节目,与科研教学机构和社会大众一道为启动和推广我国的媒介教育而努力。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笔者认为,鉴于当前形势,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应该有整体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在小学阶段开始,而在大学阶段深入开展。在这样一个大众传播无处不在的时代,
1.媒介素养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环保几大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四个主题关系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我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一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整个社会沿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前进。
2.政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当有所作为
政府需要通过提高民众媒介素养来完成政府—媒体—受众之间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在信息社会中,政府越来越多地依靠 (下转100页)
(上接29页)
媒体影响民众,民众也越来越多地依靠媒体信息评价政府。这样,政府和民众减少了直接沟通的机会,而更多地由媒体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这种影响和评价很有可能因为媒介的原因而产生误导。对于媒体发布的有关政府行动和声音的不同,受众不能一味地被动接受,应当具备一定的解读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我国,长期以来这种误导更多地表现为美化和粉饰太平,支持多过质疑,赞扬多过批判。政府无法从通过媒体听到不同的民众的声音,也就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无论对于“揭丑”还是“美化”,受众都应该具有初步分析和判断媒体内容的能力。政府应当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为媒介教育的实施创造各方面的条件。首先,政府应当主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课程设置范围。其次,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吧管理、电影分级或广告规范等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创造一个推进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再次,政府的教育部门应当牵头撰写和发行媒介教育指南、编写适合老师和媒介教育者使用的本地媒介教材及教科书、定期出版权威刊物以及举办教师培训班。
3.建立和利用媒介资源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和媒介结合起来,利用媒介强大的资源优势,提供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例如:美國、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就是利用媒介的媒体教育,并且形成一个媒体教育网络。利用民间非盈利性的教育协会和基金会成为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为他们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游说政府教育部门,并在民间大力推广。香港的民间力量之所以如此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香港政府为了实施教育改革,成立了优质教育基金会(QuahtyEducationFund),鼓励并提供免费经费的“新型”学习,而媒介素养教育正好符合培育“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改革目标。传媒环境的日益恶化、传播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外媒体识读教育的引进也是推动香港媒体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香港就以不同的训练课程来培养学生对媒体的认识,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推动将媒体教育纳入课程中,希望能在幼儿阶段即己经培养出良好的媒体使用行为。香港传媒教育协会通过研讨会、传媒教育工作室、协会、编制教材等形式,在鼓励、推动及发展传媒教育、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信息传播的缺憾。正如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一书中所说:“传播对人类的影响就像气候一样无时不在,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然而,人们面对天气并非束手无策。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人面对媒体的影响,也能像带雨伞、涂防晒霜一样来控制不同信息对个人的影响程度,也能像拥抱阳光一样积极地拥抱媒体信息。“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个课堂目标而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既关乎现在也牵扯未来。”
参考文献:
[1]黄旦,郭丽华.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现代传播,2008.03.
[2]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新闻界.2005.1.
[3]曾鸿.卡通暴力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08.03.
[4]杨光.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传媒大学2009.2
[5]王灿发.浅谈我国两岸三地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思考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在欧洲一般称为Media Education(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多称为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港台译为“媒体识读”)。媒介教育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还未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与此相对的是,大众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和新兴价值观在我国几乎无处不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有悖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观念,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真实性,文化一经媒体传播,就会滋生低俗枝蔓。可见我国民众媒介素养水平低,而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也不如人。2000年以来,国内若干机构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2004年10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MediaLiteracyGrouP)正式创建、开通,他们是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的团队。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出版了媒体素养专辑,近日“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首届媒体教育与媒体素养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
虽然近期几年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许多新突破,但是,在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方面,还是可以发现存在以一些问题。
1.社会重视和关注程度低
媒介素养研究在我国虽起步晚,但研究主体主要还是靠一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和有关青少年教育的兴趣爱好者,力量非常单薄。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媒体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措施、传播导向、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体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媒介既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不能不对媒介本身、对其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的性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普及和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介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也越来越成為引人瞩目的焦点。
在呼吁净化媒介环境之时,要真正有效地抗衡大众媒体的不良影响,必须广泛开展媒介教育,唯有培养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良好的视听品味,帮助其建立对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懂得正确运用媒体,且积极影响传媒提供更合适的内容,才是治本之道。在新世纪到来之时,互联网携着更为大量的良莠难辨的信息与电视一块冲进我们的视野,在素质教育中加入媒介教育这一课已势在必行。
2.局限于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实践探索
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上,我国学者目前仍然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上,并且对关注和研究仅局限于在学术期刊或学术论坛中发表文章,未能与教育部门或其他社会机构取得共识,共同开展未成年人的素养教育实践。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但总体而言,相关教育一般开始于大学阶段,且普及率不高,只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学校才开设。据调查,当前公民开始接触媒介的年龄一般开始在7岁左右,即小学年龄段,到大学年龄段已经与媒介接触了10多年,已形成自身的媒介使用习惯,大学才开始开展相关教育对他们思维中已经成形的根深蒂固的媒介观冲击力不会很大。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则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即使有,也是以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而成为可有可无的教育。
3.研究方法上侧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少
对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没有涉及其他包括成人在内的群体。由于成年人的媒体素养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媒体使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对成年人媒体素养状况的调查同样必不可少。由于缺乏定量研究,学者们对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往往显得批判力度不够,呼吁实行媒体素养教育的声音也显得单薄乏力。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为概要描述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乏细致入微和贴近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分析,因此实用性、适用性都比较欠缺。
4.从研究成果上看,结合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真正有树立性和有创新性的观点不多
现在的未成年人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媒体教育多年来一直局限于培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教育,而非从普通公民的角度对公众进行大众化的媒体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教育正处于初期启动阶段,首先应当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媒介接触的行为和观念展开深入广泛的受众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提出媒介教育的政策,探讨适合中国媒介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拟定教学模式和参考书目,然后逐步开始媒介教育的实验,培养大量师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媒介教育。一方面应将媒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在有条件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媒介教育课程,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可在社会上采用短训班的形式对成人进行媒介教育。另外,媒介教育也可通过媒体本身进行,媒体在极力控制不良信息的扩散和积极发展儿童媒介的同时,应当出版一些专门的书籍、杂志或制作、发布一些普及性的媒介教育节目,与科研教学机构和社会大众一道为启动和推广我国的媒介教育而努力。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笔者认为,鉴于当前形势,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应该有整体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在小学阶段开始,而在大学阶段深入开展。在这样一个大众传播无处不在的时代,
1.媒介素养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环保几大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四个主题关系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我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一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整个社会沿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前进。
2.政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当有所作为
政府需要通过提高民众媒介素养来完成政府—媒体—受众之间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在信息社会中,政府越来越多地依靠 (下转100页)
(上接29页)
媒体影响民众,民众也越来越多地依靠媒体信息评价政府。这样,政府和民众减少了直接沟通的机会,而更多地由媒体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这种影响和评价很有可能因为媒介的原因而产生误导。对于媒体发布的有关政府行动和声音的不同,受众不能一味地被动接受,应当具备一定的解读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我国,长期以来这种误导更多地表现为美化和粉饰太平,支持多过质疑,赞扬多过批判。政府无法从通过媒体听到不同的民众的声音,也就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无论对于“揭丑”还是“美化”,受众都应该具有初步分析和判断媒体内容的能力。政府应当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为媒介教育的实施创造各方面的条件。首先,政府应当主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课程设置范围。其次,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吧管理、电影分级或广告规范等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创造一个推进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再次,政府的教育部门应当牵头撰写和发行媒介教育指南、编写适合老师和媒介教育者使用的本地媒介教材及教科书、定期出版权威刊物以及举办教师培训班。
3.建立和利用媒介资源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和媒介结合起来,利用媒介强大的资源优势,提供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例如:美國、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就是利用媒介的媒体教育,并且形成一个媒体教育网络。利用民间非盈利性的教育协会和基金会成为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为他们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游说政府教育部门,并在民间大力推广。香港的民间力量之所以如此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香港政府为了实施教育改革,成立了优质教育基金会(QuahtyEducationFund),鼓励并提供免费经费的“新型”学习,而媒介素养教育正好符合培育“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改革目标。传媒环境的日益恶化、传播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外媒体识读教育的引进也是推动香港媒体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香港就以不同的训练课程来培养学生对媒体的认识,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推动将媒体教育纳入课程中,希望能在幼儿阶段即己经培养出良好的媒体使用行为。香港传媒教育协会通过研讨会、传媒教育工作室、协会、编制教材等形式,在鼓励、推动及发展传媒教育、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信息传播的缺憾。正如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一书中所说:“传播对人类的影响就像气候一样无时不在,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然而,人们面对天气并非束手无策。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人面对媒体的影响,也能像带雨伞、涂防晒霜一样来控制不同信息对个人的影响程度,也能像拥抱阳光一样积极地拥抱媒体信息。“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个课堂目标而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既关乎现在也牵扯未来。”
参考文献:
[1]黄旦,郭丽华.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现代传播,2008.03.
[2]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新闻界.2005.1.
[3]曾鸿.卡通暴力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08.03.
[4]杨光.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传媒大学2009.2
[5]王灿发.浅谈我国两岸三地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