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人本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存在着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所有制关系和社会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造成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60-01
管理既包括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组织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相联系的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前者注重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不同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我们不仅要作定量分析,而且也要作定性分析。
西方管理从雇佣契约的签定入手,注重被管理者的个人权力、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他们鼓励人才竞争,并根据竞争的实际结果对管理客体作出评价。因此,西方管理中到处是契约关系,充满了能力主义精神。当然,这种单纯靠经济利益维系、靠经济动因驱动的管理也有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稳定性等明显的弊端。中国的管理则注重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的一面,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才能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实现;同时力求使被管理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相一致,强调不同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平等,而模糊其差异性。经济利益不是职工努力工作的唯一动因,他们也有为国家、为企业效力的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这些成为其工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管理学一直没有摆脱人性恶的思维传统,所以特别强调防范个性与社会秩序的冲突,于是试图通过强硬周密的规章制度体系来制约、杜绝个体可能对团体造成的各种危害,力求将个性的发展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和程度。在管理活动中特别注重组织内外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的契约化、法律化和理性化,随时准备以法律武器来加强其管理行为的规范力度。管理技术朝着严密化、定量化、硬科学化发展。人事制度推崇严格的科学体系,并建构成一个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这种管理结构线条明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再加上严格的检查监督机制,可以杜绝随可能出现的推诱和扯皮现象,更不会允许出现管理空白。社会主义中国的管理思想往往强调人性善的一面,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生产劳动的自觉性。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都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并全面维护与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在这种组织中,精神鼓励得以充分发挥,并与物质鼓励相辅相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除了单纯的业务关系、经济联系外,还具有十分浓郁的情感色彩。当然过量的感情重负也有干扰组织行为的公正与效率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两种社会制度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存在着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所有制关系和社会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造成的。西方的管理思想受天赋人权的思想和个性自由的理论的影响,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理论亦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它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完全对立,从而歪曲了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西方的管理理论也有相似的弊端,并且随着社会进步,这种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正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中国国民潜意识中的精神支柱。在管理中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注重人际关系的平等互助,强调民主管理,提高人民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社会作用的发挥。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劳动者具有极大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这样一种内在动力。同样,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地位、作用,但从不将人归结为孤立的个人,而总是强调以群为本,个体则永远是群体中的一员。所以这种传统不仅正确反映了人们存在的实际情况,而且正确体现了人发展的历史事实,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追逐利润以满足所有者的需要,而所有管理就服务于这样一个目标。因此,可以认为,西方管理理论是为管理者、所有者获取更多的利润出谋划策的。西方管理方法是所有者为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而设计的最佳行为方式。生产的目的确定着管理的本质,西方管理理论从一开始就不是劳动者真正自我实现的途径。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分离,生产活动目的与生产劳动主体利益的分离,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就决定了西方管理理论始终不能把人看成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而永远只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或暂时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的一部分,他们只是所有者实现自己经济目标的工具。尽管有的西方管理理论家在论著中提倡相信人、尊重人,但这仍然是很有限的,而企业家和管理者阶层在深层意识中对工人的不信任甚至有时表现得相当“坦率”,这使得他们与广大职工之间的最基本关系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我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尽管我们现在尚无法实现使劳动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尚无法实现对异化劳动现象的彻底扬弃,然而我们已实现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即抽去了异化劳动存在和发展的私有制基础,并在不断地削弱另一个基础,即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具有一种全新的内容,一种全新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使得先进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达到了新的一致。这与社会主义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有着直接关联,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与资本主义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2]成中英著:《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文昌等主编:《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赵景华主编:《现代管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勇勤著:《管理思维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
[6]李兴山主编:《现代管理学》[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60-01
管理既包括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组织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相联系的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前者注重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不同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我们不仅要作定量分析,而且也要作定性分析。
西方管理从雇佣契约的签定入手,注重被管理者的个人权力、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他们鼓励人才竞争,并根据竞争的实际结果对管理客体作出评价。因此,西方管理中到处是契约关系,充满了能力主义精神。当然,这种单纯靠经济利益维系、靠经济动因驱动的管理也有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和稳定性等明显的弊端。中国的管理则注重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的一面,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才能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实现;同时力求使被管理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相一致,强调不同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平等,而模糊其差异性。经济利益不是职工努力工作的唯一动因,他们也有为国家、为企业效力的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这些成为其工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管理学一直没有摆脱人性恶的思维传统,所以特别强调防范个性与社会秩序的冲突,于是试图通过强硬周密的规章制度体系来制约、杜绝个体可能对团体造成的各种危害,力求将个性的发展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和程度。在管理活动中特别注重组织内外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的契约化、法律化和理性化,随时准备以法律武器来加强其管理行为的规范力度。管理技术朝着严密化、定量化、硬科学化发展。人事制度推崇严格的科学体系,并建构成一个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这种管理结构线条明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再加上严格的检查监督机制,可以杜绝随可能出现的推诱和扯皮现象,更不会允许出现管理空白。社会主义中国的管理思想往往强调人性善的一面,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生产劳动的自觉性。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都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并全面维护与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在这种组织中,精神鼓励得以充分发挥,并与物质鼓励相辅相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除了单纯的业务关系、经济联系外,还具有十分浓郁的情感色彩。当然过量的感情重负也有干扰组织行为的公正与效率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两种社会制度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存在着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所有制关系和社会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造成的。西方的管理思想受天赋人权的思想和个性自由的理论的影响,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理论亦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它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完全对立,从而歪曲了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西方的管理理论也有相似的弊端,并且随着社会进步,这种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正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中国国民潜意识中的精神支柱。在管理中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注重人际关系的平等互助,强调民主管理,提高人民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社会作用的发挥。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劳动者具有极大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这样一种内在动力。同样,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地位、作用,但从不将人归结为孤立的个人,而总是强调以群为本,个体则永远是群体中的一员。所以这种传统不仅正确反映了人们存在的实际情况,而且正确体现了人发展的历史事实,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在西方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追逐利润以满足所有者的需要,而所有管理就服务于这样一个目标。因此,可以认为,西方管理理论是为管理者、所有者获取更多的利润出谋划策的。西方管理方法是所有者为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而设计的最佳行为方式。生产的目的确定着管理的本质,西方管理理论从一开始就不是劳动者真正自我实现的途径。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分离,生产活动目的与生产劳动主体利益的分离,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就决定了西方管理理论始终不能把人看成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而永远只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或暂时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的一部分,他们只是所有者实现自己经济目标的工具。尽管有的西方管理理论家在论著中提倡相信人、尊重人,但这仍然是很有限的,而企业家和管理者阶层在深层意识中对工人的不信任甚至有时表现得相当“坦率”,这使得他们与广大职工之间的最基本关系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我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尽管我们现在尚无法实现使劳动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尚无法实现对异化劳动现象的彻底扬弃,然而我们已实现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即抽去了异化劳动存在和发展的私有制基础,并在不断地削弱另一个基础,即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具有一种全新的内容,一种全新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使得先进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达到了新的一致。这与社会主义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有着直接关联,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与资本主义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2]成中英著:《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文昌等主编:《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赵景华主编:《现代管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勇勤著:《管理思维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
[6]李兴山主编:《现代管理学》[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