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依据现代消费理论,结合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利用官方公布的从1991—2011年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湖南省居民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湖南省居民消费除了受收入以及消费习惯、利率等一般因素的影响外,湖南省的农村规模是影响其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或者说城镇化对于提升湖南省居民的消费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人均消费 湖南省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南省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的理论前提及变量设定
消费活动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市场化的当今世界,消费活动几乎是人类的终极活动,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抉择和经济行为都着眼于消费。我国的消费问题更是特别突出,长期以来依赖外向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遇到了时代的瓶颈,扩大内需成为了重中之中。湖南省作为中部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理应作为公共经济职能的重要部分。
西方消费经学家们认为有以下假设因素会对消费产生影响:(1)收入,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2)消費习惯,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行为或周围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样消费行为存在一种惯性,从而产生“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即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要难的。(3)价格指数,消费依赖于收入,而价格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实际收入,因此价格指数也会对消费有影响。(4)利率,利率的高低影响储蓄水平,从而降低收入中用来消费的份额。同时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城镇跟农村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讲农村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消费水平,因此农村规模对一个经济地区的消费水平也应当有重要影响,应将其纳入计量模型中。
基于以上理论前提,从官方收集了从1991—2011年关于湖南省人均消费模型的相关变量的数据,并将其编制成如表1。
现在对其中的相关变量进行一些解释:(1)人均消费水平,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可以衡量居民消费的指标很多,但人均水平无疑最具代表性,它体现了经济发展果实社会公众共享的一个层面,在湖南省人均消费计量模型中用CS表示。(2)上期人均消费水平,模型的解释变量,用CS1表示,该变量是对杜森贝利消费理论的响应。(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模型的解释变量,用GDPPC表示,该变量是对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响应,用人均而不是用总的地区生产总值,能更好的对被解释变量CS做出解释。(4)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模型的解释变量,用RPI表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该变量是对价格影响消费理论的响应。(5)人均固定资产,模型的解释变量,用INP表示,该变量是对利率影响消费理论的变相表示,因为银行利率实质上是对储蓄的影响,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认为储蓄等于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在计量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它是总投资的一部分,与总投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可以用该变量来代替波动频繁且统计困难的银行利率。(6)农村人口所占比,模型的解释变量,用RN表示,代表湖南省农村规模,该变量是对城镇和农村消费水平差异的解释,旨在通过模型考查该变量是否会对人均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二、1991—2011湖南省消费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检验
根据第一部分的数据、解释,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将1991—2011湖南省消费模型建立为如下形式:CSt= 0+ 1CS1t+ 2GDPPCt+ 3RPIt+ 4INPt+ 5RNt+ t;
在设定模型之后运用eviews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四舍五入取两位小数得到的估计结果如下:
显然设定并由此估计得到的样本方程是有问题的,在调整的可决系数和F值都很显著的情况下,相关系数的t检验很不显著,有可能存在多重过线性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对多重共线性问题作出初步判断,模型中确实很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变量之间的系数矩阵存在严重的问题。
模型修改:对于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将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的变量找出来,从而剔除模型之外,再重新对新的变量组进行回归。利用eview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后最终发现CS1即滞后一期的人均消费以及INP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跟其它变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引起了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将其剔除模型,对剩下的GDPPC、RPI、RN进行回归后得到的估计结果显示,新的方DW值为1.421,处于不可判定区域,因此不能判定是否存在自相关性问题,需要进行LM检验来判断。
通过eviews进行LM检验得到的结果,在给定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序列相关的P值为0.3546,显然应当接受原假设,即新方程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最后得到的模型估计结果为:
经过上述的检验,新的模型估计结果基本通过了拟合优度和统计意义的检验,下面对其经济意义进行检验,主要对所估计参数的经济意义和符号进行检验。首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的系数为0.25且符号为正,这就表明在其它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均生产总值每增加一元就会有0.25元用于消费,这与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一致的;其次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系数为7.42且符号为负,这就是说价格与消费是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上涨一个百分点会减少7.42元的人均消费,最后对于农村人口所占比RN可以看出估计的参数为8719.92且符号为负,这就是说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湖南省农村人口在省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人均消费减少8719.92元,这一数据是很震撼的,而从实际的样本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农村人口比重大有减少,而人均消费水平却大有增长,这充分验证了农村规模对于全省居民消费水平的重大影响。
三、主要结论以及对政府经济部门的启示
通过对湖南省199—2011年的人均消费、人均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人均固定资产、农村人口所占比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湖南省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的增加更多的是用来进行储蓄和其它经济投资活动;以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商品价格与人均消费成反向的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保持物价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消费能力,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有责任,做好物价的稳定工作,不能使物价过高,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本文最关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村规模跟人家消费水平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乘数作用很大,这根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的规模和穷困是分不开的,以本文的湖南省为例,湖南省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非常庞大,建国以来积贫积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人口浮动较大,人均消费增长也较快,这也就说明我们稳定推荐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本文模型中剔除的变量上期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两个变量,并不是因为它们对人均消费没有影响而是依据计量方法和理论将它们排除在模型之外的,事实上杜森贝利早已证明人们会受过去消费行为的影响,同时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综合上面的结论,对湖南省而言,特别是政府经济部门而言,要着力从以下三点提升全省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2)要努力控制物价,降低人民实际收入的缩水速度。(3)要着力增加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和质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7—459.
[2]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3—128.
[3]A.H.Studenmund应用计量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3—171.
[4]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局
关键词 人均消费 湖南省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南省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的理论前提及变量设定
消费活动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市场化的当今世界,消费活动几乎是人类的终极活动,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抉择和经济行为都着眼于消费。我国的消费问题更是特别突出,长期以来依赖外向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遇到了时代的瓶颈,扩大内需成为了重中之中。湖南省作为中部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理应作为公共经济职能的重要部分。
西方消费经学家们认为有以下假设因素会对消费产生影响:(1)收入,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2)消費习惯,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行为或周围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样消费行为存在一种惯性,从而产生“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即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要难的。(3)价格指数,消费依赖于收入,而价格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实际收入,因此价格指数也会对消费有影响。(4)利率,利率的高低影响储蓄水平,从而降低收入中用来消费的份额。同时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城镇跟农村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讲农村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消费水平,因此农村规模对一个经济地区的消费水平也应当有重要影响,应将其纳入计量模型中。
基于以上理论前提,从官方收集了从1991—2011年关于湖南省人均消费模型的相关变量的数据,并将其编制成如表1。
现在对其中的相关变量进行一些解释:(1)人均消费水平,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可以衡量居民消费的指标很多,但人均水平无疑最具代表性,它体现了经济发展果实社会公众共享的一个层面,在湖南省人均消费计量模型中用CS表示。(2)上期人均消费水平,模型的解释变量,用CS1表示,该变量是对杜森贝利消费理论的响应。(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模型的解释变量,用GDPPC表示,该变量是对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响应,用人均而不是用总的地区生产总值,能更好的对被解释变量CS做出解释。(4)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模型的解释变量,用RPI表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该变量是对价格影响消费理论的响应。(5)人均固定资产,模型的解释变量,用INP表示,该变量是对利率影响消费理论的变相表示,因为银行利率实质上是对储蓄的影响,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认为储蓄等于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在计量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它是总投资的一部分,与总投资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可以用该变量来代替波动频繁且统计困难的银行利率。(6)农村人口所占比,模型的解释变量,用RN表示,代表湖南省农村规模,该变量是对城镇和农村消费水平差异的解释,旨在通过模型考查该变量是否会对人均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二、1991—2011湖南省消费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检验
根据第一部分的数据、解释,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将1991—2011湖南省消费模型建立为如下形式:CSt= 0+ 1CS1t+ 2GDPPCt+ 3RPIt+ 4INPt+ 5RNt+ t;
在设定模型之后运用eviews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四舍五入取两位小数得到的估计结果如下:
显然设定并由此估计得到的样本方程是有问题的,在调整的可决系数和F值都很显著的情况下,相关系数的t检验很不显著,有可能存在多重过线性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对多重共线性问题作出初步判断,模型中确实很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变量之间的系数矩阵存在严重的问题。
模型修改:对于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将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的变量找出来,从而剔除模型之外,再重新对新的变量组进行回归。利用eview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后最终发现CS1即滞后一期的人均消费以及INP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跟其它变量有很大的相关性,引起了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将其剔除模型,对剩下的GDPPC、RPI、RN进行回归后得到的估计结果显示,新的方DW值为1.421,处于不可判定区域,因此不能判定是否存在自相关性问题,需要进行LM检验来判断。
通过eviews进行LM检验得到的结果,在给定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序列相关的P值为0.3546,显然应当接受原假设,即新方程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最后得到的模型估计结果为:
经过上述的检验,新的模型估计结果基本通过了拟合优度和统计意义的检验,下面对其经济意义进行检验,主要对所估计参数的经济意义和符号进行检验。首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PC的系数为0.25且符号为正,这就表明在其它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均生产总值每增加一元就会有0.25元用于消费,这与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一致的;其次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系数为7.42且符号为负,这就是说价格与消费是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上涨一个百分点会减少7.42元的人均消费,最后对于农村人口所占比RN可以看出估计的参数为8719.92且符号为负,这就是说在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湖南省农村人口在省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人均消费减少8719.92元,这一数据是很震撼的,而从实际的样本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农村人口比重大有减少,而人均消费水平却大有增长,这充分验证了农村规模对于全省居民消费水平的重大影响。
三、主要结论以及对政府经济部门的启示
通过对湖南省199—2011年的人均消费、人均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人均固定资产、农村人口所占比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湖南省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的增加更多的是用来进行储蓄和其它经济投资活动;以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来衡量的商品价格与人均消费成反向的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保持物价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消费能力,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有责任,做好物价的稳定工作,不能使物价过高,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本文最关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村规模跟人家消费水平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乘数作用很大,这根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的规模和穷困是分不开的,以本文的湖南省为例,湖南省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非常庞大,建国以来积贫积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人口浮动较大,人均消费增长也较快,这也就说明我们稳定推荐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本文模型中剔除的变量上期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两个变量,并不是因为它们对人均消费没有影响而是依据计量方法和理论将它们排除在模型之外的,事实上杜森贝利早已证明人们会受过去消费行为的影响,同时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综合上面的结论,对湖南省而言,特别是政府经济部门而言,要着力从以下三点提升全省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体系。(2)要努力控制物价,降低人民实际收入的缩水速度。(3)要着力增加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和质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7—459.
[2]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3—128.
[3]A.H.Studenmund应用计量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3—171.
[4]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