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地区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控制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p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历史人口中并不存在着“预防性抑制”及婚内节育行为。本文对明清时期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他的实证研究成果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人口压力较为严重的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口通过推迟男子的婚龄、保持独身,以及婚内节育来应付环境的挑战。另外,“多子多福”仅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理想而非现实,因为明清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妇女的终身生育率均在4~6之间,本文探讨了决定这一生育水平的内在原国。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象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就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因素的作用;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也有难以估量的障碍。因此,正视传统文化,并合理地利用和批判地继承,将有利于加速实现中国人口转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从而使包括婚育观念在内的各种观念都有了很大转变。许多农民纷纷推迟二胎生育。本文通过对推迟二胎生育人群的调查,对这一社会现象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积极诱导,加强管理提出可行性对策。
为了根本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真正将计划生育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黑龙江省虎林县富荣村由1994年起开展以提高妇女地位,降低生育率为中心的社区发展活动.谈试点通过两条路径使群众的生育需求下降。一是使妇女的时间出现竞争性使用;二是拓宽妇女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富荣试点有三个特点:1.以人为本的发展,将群众的生育观的转变放在人的现代化的整个框架中进行;2.群众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原动力,在活动中群众被真正发动起来,形成自我组织和自我运行的机制,干部致力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提供相应的服务;3.因地制宜,不贪大求全
为探讨一种适合中国实际的健康预期寿命指标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居民死亡资料和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部分资料,借鉴(Sullivar)提出的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方法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部分城市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预期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女性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低于中小城市。我们利用时点的病伤残率与寿命表生存人年相乘来计算健康预期寿命,便宜处是计算比较简便,所需资料从居民卫生服务的调查中即可获得。
本文报告了对8个城市18所高等院校的2730名已婚和未婚男女研究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的结果。调查表明,中国在校研究生的生殖健康知识仍很缺乏,未婚研究生尤为严重,已婚、未婚研究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女性研究生所持态度比男性谨慎;在校已婚研究生的避孕率为72.96%,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所采用的避孕措施多为临时性的方法;有10.9%的学生有婚前性经历;38.6%的已婚女研究生有人工流产经历。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研究生都期望学校能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同时也能提供适合学生特点的计划生育服务。
本文报告了对3034例婚前保健者进行的生殖健康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当前社会文化特点下,未婚青年最希望得到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依次是优生优育,占44.92%,性知识,占27.62%,避孕节育知识,占17.04%。该调查还提示未婚青年对性传播性疾病了解的只占22.68%,稍了解的占53%,但是48.58%的人根本不了解其预防知识。因此,在婚前增强性知识教育,特别是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教育非常必要。
本文研究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理论依据。认为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理论依据包括3个内容即“两种生产”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导向理论,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生育水平的理论。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就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由领导机关总结基层经验,加以肯定和推广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本文在全面分析“八五”期间浙江省城市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浙江城市化“水平滞后、规模偏小”及其他特殊情况.提出了尊重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消除城市化政策制度障碍.实行集中的与集约的城市化战略及一些较为具体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