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东方的传统插花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折枝画如出一辙,折枝画是纸上的瓶花,插花是空间里静止的绘画,二者相辅相成,是互为促进的艺术。
负有花癖能成痴的风雅士子文人,时常爱用“花解语”来赞美自己喜爱的花草。花草如何能解人语,全是意象之所向,心随而往,是情愫在物我之间的通感呼应,所以有“草木之精,能移我情”。
千江有水千江月,而千江水里倒影的那一轮明月,又各自呈现出的是不同于他人的,只属于自己所独有的一段韵致,文化的体验往往也是这样寂寞。在古琴曲《水仙操》的序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矣!”
一個插花艺术品里包含有两个阶段精神体验,一种是插花时的体验,另一种是赏花时的体验,二者相比较,能直入人心,能给人最多启发的是在插花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却是无限寂寞的向内关照,需要人在心灵和自然之间不停地进行着沟通和交流。在东方艺术美学理论里,这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移情是发现美在何处的途径,分为“移易”和“移入”两种体验。插花时不但有自我和花草之间的相互“移易”,同时还要做到把人本身的感情“移入”花草之上,造物由我而出的插花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花草能移我情,艺术便是这般有意味的形式,东方传统插花艺术是一个高于自然表现的人文表达。
从形而上,由器而道,插花的过程是纯粹个人的精神体验,插花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了增进沟通的渠道,通过形式能让人们更加懂得自然为何而然,更加了解生命自身的根本。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愉悦的精神享受古今都有,偷得浮生半日,沐浴在一瓶插花的葳蕤华光里,但须“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
负有花癖能成痴的风雅士子文人,时常爱用“花解语”来赞美自己喜爱的花草。花草如何能解人语,全是意象之所向,心随而往,是情愫在物我之间的通感呼应,所以有“草木之精,能移我情”。
千江有水千江月,而千江水里倒影的那一轮明月,又各自呈现出的是不同于他人的,只属于自己所独有的一段韵致,文化的体验往往也是这样寂寞。在古琴曲《水仙操》的序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矣!”
一個插花艺术品里包含有两个阶段精神体验,一种是插花时的体验,另一种是赏花时的体验,二者相比较,能直入人心,能给人最多启发的是在插花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却是无限寂寞的向内关照,需要人在心灵和自然之间不停地进行着沟通和交流。在东方艺术美学理论里,这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移情是发现美在何处的途径,分为“移易”和“移入”两种体验。插花时不但有自我和花草之间的相互“移易”,同时还要做到把人本身的感情“移入”花草之上,造物由我而出的插花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花草能移我情,艺术便是这般有意味的形式,东方传统插花艺术是一个高于自然表现的人文表达。
从形而上,由器而道,插花的过程是纯粹个人的精神体验,插花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了增进沟通的渠道,通过形式能让人们更加懂得自然为何而然,更加了解生命自身的根本。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愉悦的精神享受古今都有,偷得浮生半日,沐浴在一瓶插花的葳蕤华光里,但须“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