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21世纪,女性的作用不言而喻,其贡献已无法被忽视。然而不过百余年前,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女性曾经处于被缺席状态,更无公众话语权。女性走向历史前台经历了艰难的努力和斗争。女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挑战种种形式的霸权,让世界走向多元的一部分,对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去霸权;多元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14-02
1 女性主义的渊源
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9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法国,随后在欧洲其它国家、北美、少数拉美国家及非英语国家流传,20世纪初盛行于美国。女性主义萌发于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扩张和民族主义兴起的夹缝之中,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普遍性和国际性,因此很快成为一种政治态度、意识革命和文化思潮。
女性主义基于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等解放运动的女权斗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女性主义主要指对于女权的倡导,包括女性在社会中的政治参与权、工作权、教育权等,旨在反对男权在上述方面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1]。到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逐渐深入到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在人类思想发展和知识构建中扮演重要历史角色。
追溯至近代历史时期,无论在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文化领域,女性一直处于无声状态,其社会存在完全被男性的光环遮蔽,男性霸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男性霸权的视角一直以男性为中心进行观察和思考,从未将女性嵌入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等现象的观察当中[2]。传统认知只从男性的经验出发,只关注男人关注的问题,涉及女性关心的现象习以为常地被视而不见,女性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被忽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抛头露面的权利,女性没有选举权,无政治地位可言,没有继承权,无经济地位可言,没有话语权,出版作品还需要假借男性的名字,以男性的身份发声,女性没有争取权利和表现自己的窗口,从未被赋予权威的发言权来陈述她们自己的社会处境,更不能表达如何改变这种处境,她们生活于聚光灯的边缘以外,她们的历史地位不被承认,她们是相对于男性的“他者”[3]。
在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之前,主流认知世界充满了男性的偏见和不公正。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认知无足轻重,被边缘或被歪曲,亦或是根本无形的,处于被缺席的状态。女性的地位只存在于家庭中,传统认知总是贬低女性的角色行为,把女性与本能的,直觉的,情绪化的概念相联系,借此抹杀女性的社会作用和贡献[4]。
女性主义从早期要求男女平等的政治斗争,到意识形态觉醒,进而注重性别意识和知识构建,追求文化领域的诉求,并要求在在历史留声这一过程中,试图把所有的关系都纳入到权利关系当中,从女性视角,引入大量政治和伦理思考来重新审视种种固有的权利关系,建立一种女性观察世界的主张,一种意识形态的新型认知方式,诉说对妇女地位给与开明理解的普遍要求。
2 女性主义的主张
女性主义的主张可以概括为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的社会斗争,及由此引发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活动,进而深化为以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女性主义从起初的注重争取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发展到后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学术领域,从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渐渐深入演变成一种重新定义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术视角[5]。
女性主义的崛起和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即是对男性传统的霸权提出质疑和挑战。女性主义主张妇女解放,强调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女性主义认为,处于等级制顶端的男性群体,把自己居于中心位置,以普遍真理的持有者自居,用单元的男性视角观察事物,并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定义这个世界。他们设定自己代表力量、理性、道德与智慧;而女性则是软弱、感性、无知的代名词。男性通过二元对立的思想,确立了最基本的压迫关系,将女性置于被统治的权利关系之中和边缘地位。很多年来,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出现,女性的力量和声音被忽略,女性的地位受到持久压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女性能力的发挥,限制了女性的创造力[6]。
女性主义主张颠覆各种社会结构中的“父权制”。传统的“父权”结构,贯穿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之中,以种种表现形式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通过社会等级,阶级形式,封建统治,官僚政治和宗教团体对妇女进行压迫。女性主义不仅要颠覆种种形式的压迫,还对于压迫她们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对长久受压迫的根基进行哲学和伦理探讨,争取权力在历史与文化领域发出自己声音。
女性主义立场论以女性为出发点,以女性和其他边缘人群的生活经验为来源,以消除和超越主流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模式为前提,以强调女性认知权利为手段,以追求多元化认知,主张客观性为目标,向主流认识论的性别化传统进行了全面的挑战。女性主义致力消灭包括性别压迫在内的一切压迫和等级制度,建构一种真正解放的思想意识。在科学领域,女性主义批评传统科学的男性属性,指出女性与男性在认知上的差异并不是女性天生劣等的表现,而根源是以性别二分的等级制度,从更深的层次上探索的科学中的性别不平等,揭示了主流科学中男性中心主义,触及了传统科学权威地位的根本所在;在文化领域,女性主义立场则致力于发出自己声音,对绝对的,普遍的知识提出质疑,力图构建一种情境的,公共的认知体系。其目标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意识,进而去改变这个世界。
难能可贵的是,女性主义主张并不是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而是为准确地理解世界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强调多元化思维体系的构建,建立女性主义话语体系。女性主义话语本身是一个从女性角度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多元思维体系,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所有方面,要求对男性中心主义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男性视角进行矫正,对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男权思想进行了辨析,同時摒弃了那种狭隘的、极端的或偏激的观点,用一种多元的视角、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关注女性文化所涉及的问题,这种多元的思想方法为建立男女平等,双性和谐的美好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平台[7]。 3 女性主义的意义
女性主义为世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作为一场推动社会政治进步的文化运动,承担了了解妇女,思考妇女前途和命运的使命,它唤醒了占人类二分之一的广大妇女,并为其争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权利和地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全世界社会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8]。同样重要的是,女性主义反思与质疑了以往“父权制”基础上的一切文化,揭示了其对女性的遮蔽与歪曲,使世界透过熟知的文化历史屏障背后,窥见另一种女性文化和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的存在,颠覆了父权文化的不公正性和非客观性,使人们对既往的历史文化的认识更加完善,更接近真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提出和女性主义话语的出现,为世界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这一工具有助于以一种更多元的出发点研究众多的社会课题,使人们获得一种更全面,更客观的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更加可贵的是,女性主义话语并不只强调女性的独立立场,而强调两性平等,摒弃二元对立,肯定男女两性的二元组合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强调双性和谐才能实现人类完整的社会和文化构建。
女性主义话语本有具有反霸权,开多元的含义,而女性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实事求话语诉求,更是对一元看待世界的认识论的有力批评,女性主义的富有开拓性和建设性的批评话语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女性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似一股奔腾不息的文化源泉,漫过各个领域。女性主义话语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化解性和创造性,自诞生两百余年来,持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能够绵延不断文化思潮,极具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佩吉·麦克拉肯,艾晓明,柯倩婷.女性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厦门大学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女性主义哲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4]郑丹丹.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劉岩.差异之美:伊丽嘉蕾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肖魏.飞往自由的心灵—性别与哲学的女性主义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伊丽莎白·韦德,何成洲.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经典理论选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赵露)
关键词:女性主义;去霸权;多元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14-02
1 女性主义的渊源
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9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法国,随后在欧洲其它国家、北美、少数拉美国家及非英语国家流传,20世纪初盛行于美国。女性主义萌发于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扩张和民族主义兴起的夹缝之中,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普遍性和国际性,因此很快成为一种政治态度、意识革命和文化思潮。
女性主义基于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等解放运动的女权斗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女性主义主要指对于女权的倡导,包括女性在社会中的政治参与权、工作权、教育权等,旨在反对男权在上述方面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1]。到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逐渐深入到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在人类思想发展和知识构建中扮演重要历史角色。
追溯至近代历史时期,无论在社会领域、科学领域和文化领域,女性一直处于无声状态,其社会存在完全被男性的光环遮蔽,男性霸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男性霸权的视角一直以男性为中心进行观察和思考,从未将女性嵌入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等现象的观察当中[2]。传统认知只从男性的经验出发,只关注男人关注的问题,涉及女性关心的现象习以为常地被视而不见,女性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被忽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抛头露面的权利,女性没有选举权,无政治地位可言,没有继承权,无经济地位可言,没有话语权,出版作品还需要假借男性的名字,以男性的身份发声,女性没有争取权利和表现自己的窗口,从未被赋予权威的发言权来陈述她们自己的社会处境,更不能表达如何改变这种处境,她们生活于聚光灯的边缘以外,她们的历史地位不被承认,她们是相对于男性的“他者”[3]。
在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之前,主流认知世界充满了男性的偏见和不公正。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认知无足轻重,被边缘或被歪曲,亦或是根本无形的,处于被缺席的状态。女性的地位只存在于家庭中,传统认知总是贬低女性的角色行为,把女性与本能的,直觉的,情绪化的概念相联系,借此抹杀女性的社会作用和贡献[4]。
女性主义从早期要求男女平等的政治斗争,到意识形态觉醒,进而注重性别意识和知识构建,追求文化领域的诉求,并要求在在历史留声这一过程中,试图把所有的关系都纳入到权利关系当中,从女性视角,引入大量政治和伦理思考来重新审视种种固有的权利关系,建立一种女性观察世界的主张,一种意识形态的新型认知方式,诉说对妇女地位给与开明理解的普遍要求。
2 女性主义的主张
女性主义的主张可以概括为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的社会斗争,及由此引发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活动,进而深化为以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女性主义从起初的注重争取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发展到后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学术领域,从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渐渐深入演变成一种重新定义和看待世界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术视角[5]。
女性主义的崛起和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即是对男性传统的霸权提出质疑和挑战。女性主义主张妇女解放,强调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女性主义认为,处于等级制顶端的男性群体,把自己居于中心位置,以普遍真理的持有者自居,用单元的男性视角观察事物,并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定义这个世界。他们设定自己代表力量、理性、道德与智慧;而女性则是软弱、感性、无知的代名词。男性通过二元对立的思想,确立了最基本的压迫关系,将女性置于被统治的权利关系之中和边缘地位。很多年来,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出现,女性的力量和声音被忽略,女性的地位受到持久压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女性能力的发挥,限制了女性的创造力[6]。
女性主义主张颠覆各种社会结构中的“父权制”。传统的“父权”结构,贯穿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之中,以种种表现形式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通过社会等级,阶级形式,封建统治,官僚政治和宗教团体对妇女进行压迫。女性主义不仅要颠覆种种形式的压迫,还对于压迫她们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对长久受压迫的根基进行哲学和伦理探讨,争取权力在历史与文化领域发出自己声音。
女性主义立场论以女性为出发点,以女性和其他边缘人群的生活经验为来源,以消除和超越主流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模式为前提,以强调女性认知权利为手段,以追求多元化认知,主张客观性为目标,向主流认识论的性别化传统进行了全面的挑战。女性主义致力消灭包括性别压迫在内的一切压迫和等级制度,建构一种真正解放的思想意识。在科学领域,女性主义批评传统科学的男性属性,指出女性与男性在认知上的差异并不是女性天生劣等的表现,而根源是以性别二分的等级制度,从更深的层次上探索的科学中的性别不平等,揭示了主流科学中男性中心主义,触及了传统科学权威地位的根本所在;在文化领域,女性主义立场则致力于发出自己声音,对绝对的,普遍的知识提出质疑,力图构建一种情境的,公共的认知体系。其目标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意识,进而去改变这个世界。
难能可贵的是,女性主义主张并不是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而是为准确地理解世界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强调多元化思维体系的构建,建立女性主义话语体系。女性主义话语本身是一个从女性角度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多元思维体系,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所有方面,要求对男性中心主义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男性视角进行矫正,对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男权思想进行了辨析,同時摒弃了那种狭隘的、极端的或偏激的观点,用一种多元的视角、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关注女性文化所涉及的问题,这种多元的思想方法为建立男女平等,双性和谐的美好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平台[7]。 3 女性主义的意义
女性主义为世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作为一场推动社会政治进步的文化运动,承担了了解妇女,思考妇女前途和命运的使命,它唤醒了占人类二分之一的广大妇女,并为其争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权利和地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全世界社会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8]。同样重要的是,女性主义反思与质疑了以往“父权制”基础上的一切文化,揭示了其对女性的遮蔽与歪曲,使世界透过熟知的文化历史屏障背后,窥见另一种女性文化和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的存在,颠覆了父权文化的不公正性和非客观性,使人们对既往的历史文化的认识更加完善,更接近真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提出和女性主义话语的出现,为世界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这一工具有助于以一种更多元的出发点研究众多的社会课题,使人们获得一种更全面,更客观的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更加可贵的是,女性主义话语并不只强调女性的独立立场,而强调两性平等,摒弃二元对立,肯定男女两性的二元组合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强调双性和谐才能实现人类完整的社会和文化构建。
女性主义话语本有具有反霸权,开多元的含义,而女性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实事求话语诉求,更是对一元看待世界的认识论的有力批评,女性主义的富有开拓性和建设性的批评话语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女性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似一股奔腾不息的文化源泉,漫过各个领域。女性主义话语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化解性和创造性,自诞生两百余年来,持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能够绵延不断文化思潮,极具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佩吉·麦克拉肯,艾晓明,柯倩婷.女性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厦门大学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女性主义哲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4]郑丹丹.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劉岩.差异之美:伊丽嘉蕾的女性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肖魏.飞往自由的心灵—性别与哲学的女性主义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伊丽莎白·韦德,何成洲.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经典理论选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