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肺的历程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上就要被推进手术室了,住院半年,准备了半年,说好了不怕的,但从被通知到现在,牙一直在打战,很没出息吧。”肺移植手术前夜,16岁的任雪给班主任老师发了这条短信。
  这个夜晚对任雪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为了这一刻,她足足熬了漫长的4年。“就像长期走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前方的光亮。”自从2012年被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癌症”——这个平均存活时长只有3.78年且无法被治愈的疾病,就像一片驱不散的乌云始终笼罩着这个三口之家。
  生死抉择间,再冷静的人也难免抱着赌徒心态——“如果不做移植,孩子的最终结果都看得见;如果做移植,还可以搏一搏。”反复权衡后,任雪的父亲态度坚决:“除了肺移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2016年春节刚过,一家三口就从北京赶到无锡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想在这里为孩子搏出一片天来。
  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器官衰竭患者,其中30万人急需器官移植以拯救生命,但能获得移植机会的仅有1万人左右。
  漫长的等待
  合适的肺源是任雪唯一的希望。为了等待合适的肺源,她已经在医院里守了将近半年。这天晚上,医院传来消息,让任雪做好肺移植的手术准备。但无论是她,还是父母,都不敢轻易放宽心——只要一刻没亲眼见到肺源,变数就仍然可能出现。
  第二天早晨,直到无锡人民医院肺移植专家陈静瑜走进病房时,任雪的父亲还悬着一颗心。这位父亲一直表现得沉稳坚强,但此刻却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急切。他焦急地询问肺源的情况,仿佛置身黑暗的人终于找到了光亮的出口。体察到他的紧张忐忑,陈静瑜贴心地安慰道:“放心,肺的状态很好。”
  小姑娘则抓住陈静瑜的胳膊,怯生生地说:“请您一定要亲自做这个手术啊。”作为国内肺移植的“头把刀”,陈静瑜亲自出马,对任雪和她的父母来说,是极大的心理安慰。事实上,陈静瑜平日里的工作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平均3天做一台肺移植手术,科内每年还要做1100多台普胸手术,而即将开始的这台手术正是他2016年做的第80例肺移植手术。
  中午12点,任雪进入手术室。
  器官从哪里来
  就在任雪被推进手术室的这一刻,一颗新鲜的肺正搭乘着飞机从南宁机场滑翔起飞。“22岁,男性,摔伤,脑死亡。”这是此刻焦急守候在手术室门前的任雪父母,对这颗来自遥远广西的救命肺源仅知的一点信息。按照器官捐献的双盲原则,他们无法获知更详细的信息。
  在同一座医院医务科里工作的钱共匋或许能解开这个谜题。今年33岁的他是无锡人民醫院OPO(器官获取组织)的元老,对器官捐献的流程再清楚不过。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他的使命就是发现潜在的、符合条件的捐献者,说服他们的家属,并协助完成器官捐献的全过程。正如移植界一直推崇的那句话:没有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就没有新生命的诞生。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难的是开口说第一句话,家属正在伤痛之时,任何不够慎重的话都可能引起冲突和不快。”事实上,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器官捐献的接受度并不高,我国的器官自愿捐献率每百万人中仅为0.6人。钱共匋说:“不少人没听完我说的话就断然拒绝了,甚至还有过谩骂和威胁。”
  器官捐献的最佳时机是达到脑死亡状态的当天,因此协调员和家属的沟通必须争分夺秒。对于如何判断潜在的器官捐献者,有严格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病情是否重到无法治愈,同时是否达到脑死亡状态。”但由于老百姓对脑死亡认识不足,往往这个时候还会要求医生极力抢救。
  事实上,器官捐献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复杂的伦理情感问题。多年护士长的临床经验,让姜武佳跟家属接触起来自有一套。姜武佳通常会提前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并摸清谁是家里能做主的人。按照她的经验,第一次谈话时,人数千万不能多。“很多人有人言可畏的顾虑,害怕被远亲近邻知道自己同意器官捐献,被指指点点。”姜武佳很无奈地说,“明明是爱心之举,却要偷偷摸摸地进行,这就是器官捐献面临的社会现实。”
  运输“时间战”
  就在任雪的父母紧张地守在手术室门前时,无锡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负责取肺源的医生刘东正带着肺源飞行千里而归。
  头一天上午,刘东刚刚出差回来,就接到OPO组织传来的肺源信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有患者捐献器官。为了尽早赶过去维护器官——像这种脑死亡的情况,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时间长了就容易造成肺源损伤——他当天中午就出发了。
  当刘东辗转赶到时,已是当晚上8点半,距离供体确诊脑死亡已经接近24小时。幸运的是这次的供体肺源质量不错,他很顺畅地就对肺源做起了维护。消息反馈到坐镇后方的陈静瑜那里,他才拍板通知任雪和她的父母做好第二天肺移植的准备。
  整晚,刘东和当地医生都在忙着给供体吸痰、补充蛋白、泌尿等等。直到第二天早上,在提取器官前的最后一次评估中,肺源的各项指标已经逐渐提升,他才放下心来。
  上午9点,在庄重的集体默哀仪式后,在红十字会和OPO协调员的监督下,医生们开始动刀提取器官。取下肺源后,刘东的运输“时间战”才刚刚打响。肺源从供体身上取下,到植入受体体内血流灌注为止,有一段安全的冷缺血时间,如果超过冷缺血时间,肺源质量将变差甚至无法使用。“一般来说肺源冷缺血时间为12个小时,刨除移植手术本身需要的5个多小时,事实上留给路上运输的时间只有6个小时左右,也被称为‘黄金6小时’。”
  相较于国外运输器官使用的小型商务机,受制于我国国情和病人经济实力,绝大多数器官异运输只能依靠民航班机。但民航运输往往又受制于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航班延误、高速路堵车、雾霾天气,乃至各种运输工具间的衔接,无论哪一项都足以让刘东和所有负责器官运输的医生头疼。多年的经验让刘东和同事们形成默契,等到他顺利登机、飞机滑行起飞前,远在后方的同事才将患者接进手术室。
  事实上,一颗器官从捐献到维护、从运输到移植,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诸如此类的“意外状况”。
  下午3点半,距离肺源取出6个半小时,一路风尘仆仆的刘东终于赶到,将肺源送进手术室。晚上7点半,在陈静瑜的亲自操刀下,新的肺源在任雪的胸腔里灌注成功,重新跳动起来。这一刻,她获得了重生。
  (大浪淘沙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40期,本刊有删节,李晓林图)
其他文献
1916年,凯瑟琳·曼斯菲爾德28岁,为了自己的文学事业,她正在伦敦苦苦挣扎。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新西兰女人,写了一些小说,但名气不够大,整天思索的就是如何将小说写好。一天下午,她约几个朋友在皮卡迪利广场附近的皇家咖啡馆喝咖啡。这地方闹中取静,她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旁边那桌坐着一个印度人,她没把那人当回事,只顾喝咖啡等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没过多久,来了一对英国夫妇,坐下与那个印度人热情寒暄。他们
期刊
一  2009年9月,江苏姑娘崔慧娴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江苏省常州市某事业单位工作,开始考虑理财这件事。“理财的第一步是储蓄。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向一位同事请教理财的方法,她看了我一眼说,你一毛钱都没有,还理什么财?”崔慧娴说,“那时候我意识到,如何理财不是最关键的,如何有财可理才是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工作第一年,崔慧娴拥有两张工资卡,一张是财政发的基本工资,另一张是单位发的绩效工资。
期刊
勇敢是一种美德,而怯懦是罪恶的一部分;懒惰是怯懦的儿子,而疏忽是懒惰的儿子。  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人的灵魂里面有善恶两部分,而所谓“成为自己的主人”,就是说恶的一部分受到善的一部分的控制。  我所描述的国家的确是有智慧的,因为它有着很好的谋划。好的谋划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国家之所以有好的谋划,是由于智慧而不是由于愚昧。  对于舵手或将军、管家的人或政治家等人来说,如果他们
期刊
风筝是春天的遥望,少年的向往。    一线在手,奔过旷野山丘,便在天地间活了。许多年前,我也在八百里秦川上放过风筝,“晴空一鹤排云上”,少年的心,欢喜又忧伤。在家国不安的年代,一纸风筝向天透气。天俯视着孩子,孩子仰望着天,缥缈的事物有了牵挂。  风筝是春秋时期就有的游戏,是人类早年的“飞机”,古汉语里称之为纸鸢或纸鹞,借代如翼的鸟儿。身形巨大者上面缚弦,风弹筝筝,犹如天琴,遂叫风筝。户外清明,远足
期刊
明人王锜《寓圃杂记》中有一则标题为《狱中蓄猫》的短文。在明代,如叛逆、杀人等重刑犯会被施以“三木”——即将桎、梏、拲三种刑具套在犯人颈、手、足三处。一位陆姓刑官,初到监狱工作,看到重刑犯被“三木”困于床上,只能仰卧而不能转动,晚上被老鼠咬得鲜血淋漓,不禁心生怜悯,于是买了几只猫放在监狱里。老鼠从此绝迹,囚犯们为此而感激涕零。监狱中也从此开始蓄养猫了。  不过,狱中蓄猫显然只能说是有限的人道。这是因
期刊
◎夏殷棕 译  “灾难可以让人成长和彻悟。”大师跟弟子们讲道。  见弟子们一脸疑惑,大师解释:“在一大片荒凉的土地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树,树枝已经逐渐枯萎,一只鸟儿一直住在这棵树上。可是有一天,一阵旋风将树连根拔起,树倒了,这只鸟儿只好飛往别处,不知道飞了多少路,来到了一大片森林里,很多树上都挂满了果子。”  大师总结道:“如果那棵逐渐枯萎的树还挺立在那儿的话,那只鸟儿是不会离开它的安乐窝的。”  
期刊
我教的最后一届大学生已经工作两年了,而最早毕业的是在2009年。不久前,为《上课记》的再版,我请他们中的二十几个人写写进入社会这几年的感受,发出邀请不过10天,收到19篇短文,涵盖了从2009年到2014年毕业的6届学生。  恰好,刚收齐他们的文字,我就在网上看见一篇提倡“慢就业”的短文,读后有两个吃惊:  首先文中说,2016年等待就业的各类学校毕业生约有1000万,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另外,短
期刊
【编者按】诗,可诵可唱可读,抄诗也是许多人的爱好。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这档新设的栏目“诗帖”,每期精选一至二首佳作由作家、文化名人、讀者或编者手抄刊载,这栏目不是书法展览,但字须能看得过去。你知道的,最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如果你有兴趣并乐意参与,我们将非常欢迎。将抄诗样照传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即可(具体办法参见《读者》微信)。本期我们邀请《读者》创始人之一胡亚权先生书写。
期刊
若不是歐逸文的那篇文章,我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旅游途中的一些细节。几年前,这位老兄花了2200美元跟随一个中国旅行团在10天内去了5个欧洲国家,顺便记录下这次集体欧洲行的诸多有趣细节。欧逸文所在的30多人的中国旅行团,处处显露着“中式旅游”的匆忙和潦草。  “趁着还有精力,走得越远越好。”这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小老板旅途中回答欧逸文的话。当时,他提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选择来欧洲旅游呢?”  旅游的目
期刊
1768年4月8日傍晚,在浙江省萧山县,4名男子在一家乡村茶馆聚会。深色的袍服和光头表明了他们出家人的身份。  巨成,48岁,俗姓为洪,本为萧山人氏。他在父母与妻子亡故后,于41岁时进了杭州的崇善庙,接受了剃度。在庙里,他和另一位比他年轻的和尚正一拜在同一位师父门下。然而,巨成在寺里的地位还未达到可被授予僧职的地步。因为寺里无法供给衣食,巨成便回到本乡萧山化缘。  正一,22岁,杭州府仁和人氏,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