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1]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系统理论。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是由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中,教师、学生、媒体、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师生之间要排除各种干扰,实现有效交流以取得教学成功。
(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较大。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所形成的方法。按照教学本身的特性,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養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一方面专业知识要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以及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其次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第三健全大学生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二是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即现代教学观。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系统方法观和教育效能观。
1.素质教育观。
一是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身体、心理、文化科学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七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正常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和生存,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2.系统方法观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整体性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教学最优化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教学工作方案。
3.教育效能观
教育效能根据公式“教育效率 =教育产出/教育投入”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投入教学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产出。
(三)三是要把握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及授课教师几个因素,在具体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时,按照标题、署名、正文三大部分来设计格式。
标题要精炼、具体、明确。正文按照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流程设计。设计思想要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教材分析部分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一是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二是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则是具体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教学目标要用具体、明确、实用的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主要描述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学生的教学准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及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须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分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课后反思属于教学自我评价的性质,用来总结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甚至于纠正,进行强化巩固,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升.《教学设计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
教学设计[1]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系统理论。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是由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中,教师、学生、媒体、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师生之间要排除各种干扰,实现有效交流以取得教学成功。
(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较大。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所形成的方法。按照教学本身的特性,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養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一方面专业知识要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以及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其次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第三健全大学生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二是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即现代教学观。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系统方法观和教育效能观。
1.素质教育观。
一是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身体、心理、文化科学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七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正常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和生存,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2.系统方法观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整体性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教学最优化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教学工作方案。
3.教育效能观
教育效能根据公式“教育效率 =教育产出/教育投入”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投入教学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产出。
(三)三是要把握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及授课教师几个因素,在具体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时,按照标题、署名、正文三大部分来设计格式。
标题要精炼、具体、明确。正文按照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流程设计。设计思想要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教材分析部分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一是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二是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则是具体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教学目标要用具体、明确、实用的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主要描述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学生的教学准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及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须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分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课后反思属于教学自我评价的性质,用来总结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甚至于纠正,进行强化巩固,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升.《教学设计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