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机架六辊HC冷连轧机组末机架在采用光辊轧制时,工作辊弯辊力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板形调控能力不足,板形缺陷很难消除或进一步降低,影响了板形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此,收集并统计了部分热轧卷的板凸度及其分布,结合前三机架弯辊力的分布特点,分析了热轧来料凸度与冷轧末机架承载辊缝形状的匹配关系及对弯辊力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利用中间辊负窜来降低弯辊力的在线调整方法对带钢表面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多段式凸度辊辊型来解决末机架弯辊力饱和的调控策略.在分析辊型参数对板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凸度工作辊轧制试验,获得
【机 构】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冷轧厂,四川攀枝花61702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机架六辊HC冷连轧机组末机架在采用光辊轧制时,工作辊弯辊力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板形调控能力不足,板形缺陷很难消除或进一步降低,影响了板形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此,收集并统计了部分热轧卷的板凸度及其分布,结合前三机架弯辊力的分布特点,分析了热轧来料凸度与冷轧末机架承载辊缝形状的匹配关系及对弯辊力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利用中间辊负窜来降低弯辊力的在线调整方法对带钢表面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多段式凸度辊辊型来解决末机架弯辊力饱和的调控策略.在分析辊型参数对板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凸度工作辊轧制试验,获得了较优的六次多项式辊型参数.辊型试验结果也表明,在末机架采用五段式正凸度工作辊可增大弯辊的调节能力,减小中间辊负窜量,能有效地解决末机架弯辊力饱和的问题,可进一步提升带钢板形质量.
其他文献
电磁力影响金属熔体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布及颗粒的传输速度,根据这一原理,进行了结晶器电磁搅拌对方坯中非金属夹杂物去除影响的试验研究.采用200、250 A和300 A这3种不同的EMS电流对方坯坯料进行了夹杂物分离和去除的试验,并采集样品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当结晶器的电磁搅拌参数为300 A电流和3 Hz频率时,铸坯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控制效果最佳,比不采用电磁搅拌减少了 35%.
为了实现含钛高炉渣的高附加值、合理的综合利用问题,利用其含TiO2可制备光催化剂的特点,以攀钢含钛高炉渣为原料,以硝酸铵为氮源,以偏钒酸铵为钒源,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掺入钒源,液相法掺入氮源的分步掺杂的方式制备了钒-氮共掺杂含钛高炉渣光催化材料,在紫外光下,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选取掺杂量、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为影响因素,评价其光催化活性;并用SEM、XRD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钒、氮共掺杂对高炉渣的物相晶型影响较小,但能够增大其比表面积,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在煅烧温度300℃、N-Ti摩尔掺杂比
通过清洁炼钢、热轧、拉拔工艺开发了增材制造专用的低合金钢丝,并用此钢丝进行了激光3D打印试验.打印件的力学性能分别为屈服强度857 MPa、抗拉强度930 MPa、延伸率18%,-40℃的平均低温冲击韧性达到了118 J,可以满足900 MPa级海工用增材制造的使用.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打印件微观组织的分析,发现微观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状贝氏体和弥散分布的马奥岛(M-A)组织,在贝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的马奥岛组织可以同时提高打印件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
采用高温分离式霍普金森(High Temperatur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动态试验装置,研究了06Cr19Ni10奥氏体不锈钢在温度25~300℃和应变率1 000~3 000s-1下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06Cr19Ni10奥氏体不锈钢在1 000~3 000 s-1范围内表现出应变率强化效应,在25~300℃范围内表现出温度软化效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应变率为3 000s-1的变形试样进行微观组织研究.结果表明,高应变率下,变形带密度大,随着变
针对钒钛磁铁矿所含元素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且铁钛紧密共生等特殊的物化性质以及充分综合利用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了高温下钒钛磁铁矿与Na2CO3反应之后其物相的变化,讨论了温度以及生物质木屑对还原产物金属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2CO3的加入可促进钒钛磁铁矿与H2反应,降低H2还原钒钛磁铁矿中铁钛氧化物的难度;H2还原钒钛磁铁矿时,升高温度和在钒钛磁铁矿中加入生物质木屑均对还原有利.在加热温度为1100℃时,钒钛磁铁矿金属化率可达80.22%,相同条件下加入生物质木屑可使还原产物的金属化率提升至84.47%.
在夹杂物碰撞经典聚合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了指数级增长的夹杂物分组方式,建立RH铝氧反应生成夹杂物、夹杂物碰撞聚合和夹杂物去除过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对RH冶炼过程夹杂物的质量分数及分布进行预测.得到结论如下:模拟结果与文献给出数据有很好的吻合度,模型真实可靠.夹杂物质量分数随着金属铝的加入而快速增加,循环300 s后,夹杂物的总质量分数从最开始的0升至0.065%左右,夹杂物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继而在上浮、壁面吸附和顶渣吸附的作用下去除.经过900 s左右的钢液循环后,夹杂物的总质量分数降至0.01%左右,其整
采用模拟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加Ti处理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探明了含Ti氧化物夹杂物的形成条件及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1 600℃温度下,当钢中[O]含量大于22×10-6时,才会生成含Ti氧化物夹杂物.同时,由于钢中[Als]的存在会抑制含Ti氧化物夹杂的生成,要求在冶炼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采用金属Al进行脱氧处理;当Ti处理前钢中[O]含量在80×10-6以内时,随着[O]含量的增加,夹杂物尺寸未见明显变化;在Ti处理结束后加入Ca粒可对夹杂物进行改性处理,促使MnS在夹杂物上形核,从而有利于促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铸铁表面制备了 1725/WC复合涂层,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及送粉率等因素对熔覆层稀释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熔覆层稀释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激光功率>送粉率>扫描速度.对熔覆层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送粉率>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最优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2 000 W,扫描速度15 mm/s,送粉率10 g/min.按最优工艺制备的1725/WC复合涂层成形质量较好,WC分布较均匀,熔覆层的平均硬度(HV0.2)为483.0.
为了研究SO42-对含有0.7 mol/L Cl-溶液中304不锈钢腐蚀损伤的影响,采用声发射技术与形貌观察技术分别测试试样腐蚀过程中产生的声信号和腐蚀前后试样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Cl-/SO42-溶液中,随着SO42-浓度的增加,304不锈钢腐蚀过程产生的AE信号相对能量与幅度较大值、撞击累积数曲线斜率、持续时间等参数先减小后增加;腐蚀坑与龟裂块状的腐蚀产物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由龟裂腐蚀产物引起的表面疏松程度先紧密后疏松.试样腐蚀损伤发生的时间因SO42-离子浓度不同,0、0.10、0.25和0.40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稀土变质剂对1 500 MPa级热冲压成型用钢夹杂物形貌、尺寸和分布状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钢的显微组织和常温塑性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显示:添加稀土变质剂后,铸坯中心偏析现象消失;与未进行变质剂处理的钢相比,粗大的D类质点夹杂物显著降低,但D类夹杂的密度并未减少;产品的显微组织得到有效细化,常温塑性显著提高,对材料性能提升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