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诸多问题中,“矫枉过正”现象较为普遍。
首先,它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新课改的实施,把教师和学生从限定的圈子里“解放”出来,教师可以灵活掌握教材,安排课时,学生也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一次飞跃。但不可否认,传统课程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说,在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下,广大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因此,我们的思想不能过于“冲动”,对新东西既要接受还要消化,要融会贯通。而对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对旧的模式、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并科学地加以利用。
其次,“矫枉过正”现象还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有些教师认为,实行新课改了,就是要把自由还给学生,可以“放手”了。的确,传统的教学活动及组织太过死板,缺乏灵活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学生固有的特点,那就是自律性差、自主性弱,离开教师这个“导演”还是不行的。学生的口、手应该被解放,但在一定的时候还必须给予他们必要的“束缚”,以使形成一种既严肃又活泼、既民主又不失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矫枉过正”现象体现在课后的知识巩固上。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代结合也非常紧密,所以有些人认为只要课堂组织好了,课下就不必再让学生去巩固了。殊不知,不管多精彩的内容都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它新颖的形式还必须以一些“硬性”知识作“根基”。如果我们片面地认为师生互动的课堂已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忽视学生课下知识的巩固,这是不明智的。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带有很大的“感性”成分,还需要课下加以“深思”“细酌”,方能长久地保存于大脑之中。当然,在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时可以将方式多样化,让他们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自主性。这样,可以使其多方面下手巩固所学知识,不至于在学习中产生“见面熟”“过后生”的现象。
总之,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新课程和新课改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总结,做到既不偏“左”又不偏“右”。站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多充实自己,出现问题时及时总结、反思,虚心向别的教师学习,并加强交流,以免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在诸多问题中,“矫枉过正”现象较为普遍。
首先,它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新课改的实施,把教师和学生从限定的圈子里“解放”出来,教师可以灵活掌握教材,安排课时,学生也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一次飞跃。但不可否认,传统课程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说,在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下,广大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因此,我们的思想不能过于“冲动”,对新东西既要接受还要消化,要融会贯通。而对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对旧的模式、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并科学地加以利用。
其次,“矫枉过正”现象还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有些教师认为,实行新课改了,就是要把自由还给学生,可以“放手”了。的确,传统的教学活动及组织太过死板,缺乏灵活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学生固有的特点,那就是自律性差、自主性弱,离开教师这个“导演”还是不行的。学生的口、手应该被解放,但在一定的时候还必须给予他们必要的“束缚”,以使形成一种既严肃又活泼、既民主又不失教师主导的课堂氛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矫枉过正”现象体现在课后的知识巩固上。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代结合也非常紧密,所以有些人认为只要课堂组织好了,课下就不必再让学生去巩固了。殊不知,不管多精彩的内容都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它新颖的形式还必须以一些“硬性”知识作“根基”。如果我们片面地认为师生互动的课堂已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忽视学生课下知识的巩固,这是不明智的。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带有很大的“感性”成分,还需要课下加以“深思”“细酌”,方能长久地保存于大脑之中。当然,在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时可以将方式多样化,让他们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自主性。这样,可以使其多方面下手巩固所学知识,不至于在学习中产生“见面熟”“过后生”的现象。
总之,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认真领会新课程和新课改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总结,做到既不偏“左”又不偏“右”。站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多充实自己,出现问题时及时总结、反思,虚心向别的教师学习,并加强交流,以免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