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28例,为不稳定性骨折者,B组32例,为稳定性骨折者。其中A组患者采用短节段、长节段固定术或者前路固定术治疗,而B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处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皆有明显改善,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患者皆无严重不良反应现象发生。结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可诊断出稳定性骨折者与不稳定性骨折者,临床治疗应根据分型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处理,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72-01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由于存有多个节段病理性骨折,从而会累及多个胸腰椎[1],临床诊治方法较多,但最常用的当属外科手术治疗。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对于本病患者,若无早期临床诊断及合适的治疗,则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本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我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0月接诊的60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采用X线、MRI或CT进行诊断分析,对骨折类型、骨髓受压及损伤程度、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其中将三柱损伤、椎体压缩>1/2及CT显示椎管累及幅度>50%、后凸畸形>20°视为不稳定性骨折,反之为稳定性骨折。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分为A组与B组,A组为不稳定性骨折者,而B组为稳定性骨折者。两组患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其中A组28例,男患16例、女患12例;年龄20~70岁,均值49.8±8.9岁;骨折到入院时间为2小时~3天,均值18.9±5.5小时。B组32例,男患18例;女患14例;年龄23~72岁,均值49.5±8.8岁;骨折到入院时间为3小时~3天,均值18.7±5.6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骨折类型分组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取短节段、长节段固定术或者前路固定术处理,常采取C臂X线指导下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处理;稳定性骨折患者则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或者植钉固定术处理,但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常采取椎板减压与置钉固定术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情况,以及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2]为:1)治愈:术后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相关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并且胸腰椎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2)有效:术后症状与体征明显缓解,相关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胸腰椎功能恢复良好但未恢复到正常水平。3)无效:术后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相关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差,胸腰椎功能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治愈率计。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而临床疗效分别为:A组治愈1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6%;B组治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
2.2 椎体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皆有明显改善,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指的是脊柱节段发生两个及以上骨折,致伤机制比较复杂,加上胸腰椎有着自身独特的解剖结构,从而容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一旦确诊不及时,则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死亡。基于此,临床应综合采取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或MRI及X线片进行检查,尽早诊断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虽然本病治疗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应采取综合治疗处理,即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对应的处理方法,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根据骨折类型及发病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法;第二,根据脊髓损伤部位与程度决定治疗方法;第三,根据合并其他脏器或组织损伤来判断治疗方法[3]。本次研究根据患者的骨折分型分为不稳定性骨折与稳定性骨折,其中前者采取短节段、长节段固定术或者前路固定术治疗,后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处理,结果显示都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总有效率,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并且都能明显改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由此可见,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可诊断出稳定性骨折者与不稳定性骨折者,临床治疗应根据分型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处理,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志修.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2):264-265.
[2] 马俊.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3):74,76.
[3] 杨荣.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8):82-82.
【关键词】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72-01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由于存有多个节段病理性骨折,从而会累及多个胸腰椎[1],临床诊治方法较多,但最常用的当属外科手术治疗。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对于本病患者,若无早期临床诊断及合适的治疗,则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本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我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0月接诊的60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采用X线、MRI或CT进行诊断分析,对骨折类型、骨髓受压及损伤程度、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其中将三柱损伤、椎体压缩>1/2及CT显示椎管累及幅度>50%、后凸畸形>20°视为不稳定性骨折,反之为稳定性骨折。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分为A组与B组,A组为不稳定性骨折者,而B组为稳定性骨折者。两组患者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其中A组28例,男患16例、女患12例;年龄20~70岁,均值49.8±8.9岁;骨折到入院时间为2小时~3天,均值18.9±5.5小时。B组32例,男患18例;女患14例;年龄23~72岁,均值49.5±8.8岁;骨折到入院时间为3小时~3天,均值18.7±5.6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骨折类型分组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取短节段、长节段固定术或者前路固定术处理,常采取C臂X线指导下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处理;稳定性骨折患者则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或者植钉固定术处理,但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常采取椎板减压与置钉固定术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情况,以及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2]为:1)治愈:术后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相关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并且胸腰椎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2)有效:术后症状与体征明显缓解,相关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胸腰椎功能恢复良好但未恢复到正常水平。3)无效:术后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相关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差,胸腰椎功能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治愈率计。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而临床疗效分别为:A组治愈1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6%;B组治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
2.2 椎体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皆有明显改善,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指的是脊柱节段发生两个及以上骨折,致伤机制比较复杂,加上胸腰椎有着自身独特的解剖结构,从而容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一旦确诊不及时,则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死亡。基于此,临床应综合采取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或MRI及X线片进行检查,尽早诊断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虽然本病治疗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应采取综合治疗处理,即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对应的处理方法,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根据骨折类型及发病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法;第二,根据脊髓损伤部位与程度决定治疗方法;第三,根据合并其他脏器或组织损伤来判断治疗方法[3]。本次研究根据患者的骨折分型分为不稳定性骨折与稳定性骨折,其中前者采取短节段、长节段固定术或者前路固定术治疗,后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处理,结果显示都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总有效率,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并且都能明显改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由此可见,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可诊断出稳定性骨折者与不稳定性骨折者,临床治疗应根据分型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处理,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志修.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2):264-265.
[2] 马俊.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3):74,76.
[3] 杨荣.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8):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