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国内图书馆市场增长很快,大学图书馆表现尤为突出,原因有:1.大学扩招:1997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317.44万,2006年则超过2400万。2.教学评估:在教育部2004年8月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这方面的规定一是生均藏书量:综合类的高校生均配书量达100册,体育、艺术、医学等专业院校也要求达70~80册;二是生均年进书量,按要求应达到3~4册。此外,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图书馆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新的助力。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400万。
未来若干年图书馆市场仍将进一步扩大,但增长速度会适当下降,因为文献资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电子网络资源成了图书馆采购的重点。
对馆配市场未来的发展,每个专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们且听下面4位专家怎么说。
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之间应该和谐共赢
图书馆是出版社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出版社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来源,但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一般总是通过馆配商来完成,这种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的模式实际上成为了当前最主要的图书馆市场发行模式。
当前,图书馆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都深受鼓舞,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这个繁荣的表面下,还是潜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社配馆三方共赢局面的形成和稳定。在此,我们从三方博弈的角度试作分析。
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博弈。一方面,现在有不少出版社和图书馆发出声音,呼吁共建馆社之间合作直供新模式;另一方面,这种直供模式在实践中又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社直接从事图书馆业务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图书馆采购的复本量少、品种多,要同时采购多家出版社的图书。二是附加服务要求比较高,目前很多图书馆要求馆配商提供的都是一条龙的服务,对于图书馆采购的图书,馆配商要做好入库、贴码甚至上架工作。这些要求对于出版社来说,在人力物力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另外,图书馆采购中的普遍低折扣也让出版社难以接受,而过低的折扣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操作和竞争行为了,这其中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不规范操作。而这种状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图书馆采购的图书数量上虽然达到指标,但图书质量上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的博弈。这主要集中在招标过程中,一方面,图书采购采用招标方式,普遍被认为是规范高校图书馆供货市场竞争的一种较好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招标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实际效果出现偏差。招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一般有:
招标机构是指国家授权或委托主持和进行招标、组织运作与招标管理的机构,是招标活动的主体,在招标活动中,充当采购人与投标人中介的角色。在现实的高校图书采购招标中,招标机构一般是高校的招标办公室,在文献采购招标活动中,招标机构的角色转变及其职能的延伸,使招标过程及其结果存在严重的缺陷。
在高校馆的评标委员会中,作为评标委员会的很多领导和老师,不是图书馆方面的专家,对图书馆的一些具体业务不是很了解,容易跟着招标机构的意向做出判断。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只能完全按照招标书的介绍来评判,无法对投标人资格、能力、信誉等做出审查,也无法对招标书的承诺做出真伪判断。投标人为了能在投标活动中中标,有一部分供应商将优惠折扣率压到比出版商的优惠折扣率还要低,出现了这一种情况,不知投标人怎样为图书馆供货?
出版社与馆配商之间的博弈。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市场,出版社离不开专业馆配商,有关数据显示,国内图书馆订货量的四分之三是通过批发商形成的,实际上这个比例正随着图书馆招标的规范化而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出版社对馆配商的某些行为还是心存戒意的,尤其在折扣和回款问题上,当前的局面的确造成了许多出版社对几大专业馆配商的过于依赖,这几个专业馆配商在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实际上也就是许多出版社的潜在风险。
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已引起业内的普遍关注,一个更加规范化运作的市场是业界同仁共同的期待。为了共建和维护一个共同期待的市场环境,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三方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如今图书馆大都希望出版社能够做到:第一,图书出版信息有较高的满足率;第二,报订的图书有较高的满足率;第三,能够达到较高的及时满足率。图书馆通过馆配商采购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不能得到全面、准确、及时的图书出版信息,不能保证已出版的图书得到全面和及时配供,而问题的核心就是:出版社如何能将图书信息又快又全地传递到图书馆一方。因此,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之间应该建立起更为密切的联系。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可以加强。
1.给予图书馆或其他图书客户以数据支持。比如给予其初步加工的MARC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即在为图书馆提供新书定价、简介、封面扫描等初步数据的基础上提供更详细的书目信息,让客户对图书有更深入的了解,更直观的感受。这是我们与图书馆建立直接联系的最基本条件。
2.制作专供图书馆客户用的电子书目并可以用网络信箱的方式传递给图书馆客户。
3.建立完善、新型的样书库。近来,各地馆配商带领图书馆客户到出版社直接现采的情况日渐增多,有条件的出版社建立一个完善的样书库实为必要。
4.在出版社网站上加强对图书馆的服务。通过网站,各家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然后可以即时地在网上下载MARC数据,这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出版社向图书馆推广图书提供了迅捷便利的条件和直观的信息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不足的缺陷,还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服务。
5.加强在公众媒体上对图书目录的宣传。
6. 丰富出版社与专业图书馆馆配商的合作内容,及时提供新书信息的同时,加强对新书的主发,积极引导馆配商对本社图书的销售和推荐。
7. 有条件的专业出版社可以针对与本社专业对口、关系密切的高校图书馆进行重点信息发布。
建立权威的第三方书目平台
需社、馆互联
杨文胜
(中版通北京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通过今年的反商业贿赂,馆配商的资金链有所紧张,以前的馆配商是一条龙服务,现在出现一些变革,他们把一些外围或非核心工作外包,例如库存,例如书目制作、内部加工。他们自身的核心任务则是找到客户,做大市场。
现在的图书馆都要求馆配商提供“四目信息”,包括社科新书目、上海新书目、地方版新书目及馆配商自己的书目,如此种类繁多的书目只说明一个问题——目前缺乏权威的书目平台。而有些馆配商提供的书目,占一定比例的是旧书或特价书,这在中小学图书馆配书过程中表现比较明显。既然有些馆配商提供的书目,不值得完全信任,但如果抛开馆配商,图书馆自己选书又如何呢?面对每年上市的近20万种书,那真是大海捞针,工作量太大。
中版通北京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在做的工作就是提供中国可供书目,现已收集建国以来的100多万条数据,保证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便捷,实施难度比较大的是实现书目的“可供”,这需要通过出版社、馆配商的互联来实现,目前正在与占市场份额大的出版社和批发商联系,推动互联工作,推广中国可供书目平台。
反商业贿赂与
高校实行文献资源集中采购
朱强
(北京大学
图书馆副
馆长):
实行文献资源集中采购的背景和原因是:为了整顿图书市场秩序,反对商业贿赂,规范图书馆采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图书馆采购经费主要为国家财政投入,按照规定应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现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实行文献集中采购,有关部门正在拟定规范高校教材、图书选择和购买工作的文件, 实行文献集中采购的两大措施:纸本文献通过招标选择主要供应商,数字文献采取单一来源集团购买谈判。
纸本文献资源的集中采购,各校做法不一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文献资源建设专业组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指南》并已发布(高校图工委网址: www.tgw.cn)。工作指南明确了文献集中采购的方式和组织,规范了文献集中采购的流程和做法。
数字文献资源比例上升促馆配商转型
江红辉(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副总经理):
数字文献资源目前在图书馆采购份额中已近1/3的比重,而且保持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出于教学与科研的方便,数字文献资源大受读者欢迎。当然,现在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评估体系中还不是重点,所以纸质图书的采购还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在纸本书向数字资源转换方面,方正Apabi是一个方向,因为绝大多数出版社用的都是方正排版软件,很容易转换成电子版本。
我国每年出版近20万种图书,大部分在出版后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其中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图书,现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开展POD和旧版书入库服务,将已退出流通领域或即将退出流通领域的图书重新纳入流通体系,提供绝版书的原版副本。目前,困扰数字化的最大问题是版权和各方收益机制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数字文献馆藏市场会越来越大。
图书馆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除了采购量较大的高校图书馆外,中小学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每年都有很大增量。举两个小例子,根据广东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规程细则,该省每年中小学图书馆馆藏缺口就达10亿码洋;深圳市福田区近几年已新增70余家社区图书馆,相当一部分纸本书以后会流向这些图书馆。
现在每年图书馆馆配纸本书市场保守估计约有50个亿,但前十名馆配商加起来也不到10个亿,产业集中度还很低。今年反商业贿赂的力度加大,馆配市场进一步规范,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相当一部分中小馆配商退市,一些有实力的馆配商更加专注增值服务,如研发图书馆配套设备、耗材、用品,承接社区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的“交钥匙工程”等。一些馆配商正在积极与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利用纳斯达克的融资能力,引入资本做大做强,向专业中盘或综合中盘的方向发展。
数字资源链接:
数字文献资源的集中采购
数字文献资源的集团购买,发端于CALIS的引进数据库,已经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近十年来取得了良好效益。到2006年5月为止,CALIS已组织69个引进数据库集团,其中文摘索引数据库集团1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集团34个,电子图书数据库集团6个,事实型数据库集团11个,其他数据库集团2个。
全国共有615个高校和科研机构、3512个馆次参加了集团采购,其中高校系统564个高校、3401个馆次。共购买数据库283个,其中文摘索引数据库12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80个,电子图书数据库21个,事实型数据库52个,其他数据库4个。购买29703种(去重后约23000种)、约400万份全文电子期刊,8557种、约30万份会议录,150176种、约1200万册电子图书(包括学位论文)。平均回溯年限大约15年左右。
未来若干年图书馆市场仍将进一步扩大,但增长速度会适当下降,因为文献资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电子网络资源成了图书馆采购的重点。
对馆配市场未来的发展,每个专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们且听下面4位专家怎么说。
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之间应该和谐共赢
图书馆是出版社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出版社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来源,但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一般总是通过馆配商来完成,这种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的模式实际上成为了当前最主要的图书馆市场发行模式。
当前,图书馆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都深受鼓舞,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这个繁荣的表面下,还是潜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社配馆三方共赢局面的形成和稳定。在此,我们从三方博弈的角度试作分析。
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博弈。一方面,现在有不少出版社和图书馆发出声音,呼吁共建馆社之间合作直供新模式;另一方面,这种直供模式在实践中又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社直接从事图书馆业务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图书馆采购的复本量少、品种多,要同时采购多家出版社的图书。二是附加服务要求比较高,目前很多图书馆要求馆配商提供的都是一条龙的服务,对于图书馆采购的图书,馆配商要做好入库、贴码甚至上架工作。这些要求对于出版社来说,在人力物力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另外,图书馆采购中的普遍低折扣也让出版社难以接受,而过低的折扣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操作和竞争行为了,这其中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不规范操作。而这种状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图书馆采购的图书数量上虽然达到指标,但图书质量上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的博弈。这主要集中在招标过程中,一方面,图书采购采用招标方式,普遍被认为是规范高校图书馆供货市场竞争的一种较好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招标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实际效果出现偏差。招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一般有:
招标机构是指国家授权或委托主持和进行招标、组织运作与招标管理的机构,是招标活动的主体,在招标活动中,充当采购人与投标人中介的角色。在现实的高校图书采购招标中,招标机构一般是高校的招标办公室,在文献采购招标活动中,招标机构的角色转变及其职能的延伸,使招标过程及其结果存在严重的缺陷。
在高校馆的评标委员会中,作为评标委员会的很多领导和老师,不是图书馆方面的专家,对图书馆的一些具体业务不是很了解,容易跟着招标机构的意向做出判断。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只能完全按照招标书的介绍来评判,无法对投标人资格、能力、信誉等做出审查,也无法对招标书的承诺做出真伪判断。投标人为了能在投标活动中中标,有一部分供应商将优惠折扣率压到比出版商的优惠折扣率还要低,出现了这一种情况,不知投标人怎样为图书馆供货?
出版社与馆配商之间的博弈。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市场,出版社离不开专业馆配商,有关数据显示,国内图书馆订货量的四分之三是通过批发商形成的,实际上这个比例正随着图书馆招标的规范化而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出版社对馆配商的某些行为还是心存戒意的,尤其在折扣和回款问题上,当前的局面的确造成了许多出版社对几大专业馆配商的过于依赖,这几个专业馆配商在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实际上也就是许多出版社的潜在风险。
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已引起业内的普遍关注,一个更加规范化运作的市场是业界同仁共同的期待。为了共建和维护一个共同期待的市场环境,出版社、图书馆、馆配商三方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如今图书馆大都希望出版社能够做到:第一,图书出版信息有较高的满足率;第二,报订的图书有较高的满足率;第三,能够达到较高的及时满足率。图书馆通过馆配商采购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不能得到全面、准确、及时的图书出版信息,不能保证已出版的图书得到全面和及时配供,而问题的核心就是:出版社如何能将图书信息又快又全地传递到图书馆一方。因此,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之间应该建立起更为密切的联系。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可以加强。
1.给予图书馆或其他图书客户以数据支持。比如给予其初步加工的MARC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即在为图书馆提供新书定价、简介、封面扫描等初步数据的基础上提供更详细的书目信息,让客户对图书有更深入的了解,更直观的感受。这是我们与图书馆建立直接联系的最基本条件。
2.制作专供图书馆客户用的电子书目并可以用网络信箱的方式传递给图书馆客户。
3.建立完善、新型的样书库。近来,各地馆配商带领图书馆客户到出版社直接现采的情况日渐增多,有条件的出版社建立一个完善的样书库实为必要。
4.在出版社网站上加强对图书馆的服务。通过网站,各家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图书,然后可以即时地在网上下载MARC数据,这种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出版社向图书馆推广图书提供了迅捷便利的条件和直观的信息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不足的缺陷,还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服务。
5.加强在公众媒体上对图书目录的宣传。
6. 丰富出版社与专业图书馆馆配商的合作内容,及时提供新书信息的同时,加强对新书的主发,积极引导馆配商对本社图书的销售和推荐。
7. 有条件的专业出版社可以针对与本社专业对口、关系密切的高校图书馆进行重点信息发布。
建立权威的第三方书目平台
需社、馆互联
杨文胜
(中版通北京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通过今年的反商业贿赂,馆配商的资金链有所紧张,以前的馆配商是一条龙服务,现在出现一些变革,他们把一些外围或非核心工作外包,例如库存,例如书目制作、内部加工。他们自身的核心任务则是找到客户,做大市场。
现在的图书馆都要求馆配商提供“四目信息”,包括社科新书目、上海新书目、地方版新书目及馆配商自己的书目,如此种类繁多的书目只说明一个问题——目前缺乏权威的书目平台。而有些馆配商提供的书目,占一定比例的是旧书或特价书,这在中小学图书馆配书过程中表现比较明显。既然有些馆配商提供的书目,不值得完全信任,但如果抛开馆配商,图书馆自己选书又如何呢?面对每年上市的近20万种书,那真是大海捞针,工作量太大。
中版通北京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在做的工作就是提供中国可供书目,现已收集建国以来的100多万条数据,保证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便捷,实施难度比较大的是实现书目的“可供”,这需要通过出版社、馆配商的互联来实现,目前正在与占市场份额大的出版社和批发商联系,推动互联工作,推广中国可供书目平台。
反商业贿赂与
高校实行文献资源集中采购
朱强
(北京大学
图书馆副
馆长):
实行文献资源集中采购的背景和原因是:为了整顿图书市场秩序,反对商业贿赂,规范图书馆采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图书馆采购经费主要为国家财政投入,按照规定应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现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实行文献集中采购,有关部门正在拟定规范高校教材、图书选择和购买工作的文件, 实行文献集中采购的两大措施:纸本文献通过招标选择主要供应商,数字文献采取单一来源集团购买谈判。
纸本文献资源的集中采购,各校做法不一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文献资源建设专业组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指南》并已发布(高校图工委网址: www.tgw.cn)。工作指南明确了文献集中采购的方式和组织,规范了文献集中采购的流程和做法。
数字文献资源比例上升促馆配商转型
江红辉(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副总经理):
数字文献资源目前在图书馆采购份额中已近1/3的比重,而且保持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出于教学与科研的方便,数字文献资源大受读者欢迎。当然,现在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评估体系中还不是重点,所以纸质图书的采购还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在纸本书向数字资源转换方面,方正Apabi是一个方向,因为绝大多数出版社用的都是方正排版软件,很容易转换成电子版本。
我国每年出版近20万种图书,大部分在出版后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其中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图书,现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开展POD和旧版书入库服务,将已退出流通领域或即将退出流通领域的图书重新纳入流通体系,提供绝版书的原版副本。目前,困扰数字化的最大问题是版权和各方收益机制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数字文献馆藏市场会越来越大。
图书馆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除了采购量较大的高校图书馆外,中小学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每年都有很大增量。举两个小例子,根据广东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规程细则,该省每年中小学图书馆馆藏缺口就达10亿码洋;深圳市福田区近几年已新增70余家社区图书馆,相当一部分纸本书以后会流向这些图书馆。
现在每年图书馆馆配纸本书市场保守估计约有50个亿,但前十名馆配商加起来也不到10个亿,产业集中度还很低。今年反商业贿赂的力度加大,馆配市场进一步规范,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相当一部分中小馆配商退市,一些有实力的馆配商更加专注增值服务,如研发图书馆配套设备、耗材、用品,承接社区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的“交钥匙工程”等。一些馆配商正在积极与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利用纳斯达克的融资能力,引入资本做大做强,向专业中盘或综合中盘的方向发展。
数字资源链接:
数字文献资源的集中采购
数字文献资源的集团购买,发端于CALIS的引进数据库,已经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近十年来取得了良好效益。到2006年5月为止,CALIS已组织69个引进数据库集团,其中文摘索引数据库集团1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集团34个,电子图书数据库集团6个,事实型数据库集团11个,其他数据库集团2个。
全国共有615个高校和科研机构、3512个馆次参加了集团采购,其中高校系统564个高校、3401个馆次。共购买数据库283个,其中文摘索引数据库12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80个,电子图书数据库21个,事实型数据库52个,其他数据库4个。购买29703种(去重后约23000种)、约400万份全文电子期刊,8557种、约30万份会议录,150176种、约1200万册电子图书(包括学位论文)。平均回溯年限大约1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