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民工都涌进城市,他们的子女则留在农村就学,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缺失亲情和父母的教育,导致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些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让农民工非常担忧,教育者更是忧心。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份子,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小学寄宿生 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208-02
引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于2001年6月就已经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当今世界已经认识到,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象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这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关键时期,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必要因素,也是人与人交往需要具备的品格,更是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缺失了家庭教育,行为习惯方面就依赖于学校教育,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要运用爱心和耐心让学生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1.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被迫长期在外打工,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这些孩子长期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生活学习都在农村,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席,对孩子的教育就出现空缺,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从家教来说,父母因为长期在外,觉得愧对孩子,在物质上会尽力满足他们,但是行为习惯方面会有所忽视,更有可能是因为相处时间不多,所以不愿说孩子的不好,不忍心责备。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长大,养成了自私、懒惰、没礼貌等不良习惯。国务院针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决定:各地要因地制宜改变学校布局,就近优化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格局,如果有条件可以办寄宿制学校[1]。随着农村适龄儿童的逐渐减少,学校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在校生数量有限,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师人数也不够,教学质量频频下降。为了缓解以上问题,学校开始调整布局,撤并了一些小学,组建了一个乡镇中心小学,学校规模较之前大了几倍,住校生也逐渐多了起来。对于学生住宿,很多家长心存担忧和疑虑,孩子离开家生活得好吗?各方面能适应吗?吃住方面能跟得上孩子发育吗?因此,寄宿制学校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是其中之一,这样既可以让家长放心把孩子放在学校,又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学校不断加强寄宿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这是寄宿制学校亟需改进的一个课题。
2.课题相关的综述
叶圣陶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他曾经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俄罗斯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储存在神经系统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加,人们一生都在享受它的利益。”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生需要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是前提。楚图南先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并写了一本关于《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的书。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人们应该从小就通过完美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李坤做过因农村小学寄宿生为主题的研究,让住宿生注意各种能力的养成,成为一个具备自理能力、健康合群的人[2]。
3.研究内容及目标
3.1研究预期目标
從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的方式,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进步的人才。通过研究很容易就会发现,现代寄宿学校应努力制定明确的办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适应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培养策略,这才是现代寄宿制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
3.2研究内容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只负责吃饭睡觉,到了寄宿制学校需要自己打理一切,他们很难适应,洗衣服、叠被子、整理房间等这些日常工作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适应学校生活。经过班主任的引导示范,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他们变得爱干净了,也更懂礼貌了。但是,有的学生在教师和领导的束缚下会规规矩矩,一旦回家就会出现不自觉的不良习惯,纠正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习惯,这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呈现出反复的特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需要反复坚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3.3卫生习惯培养目标
(1)一、二年级:饭前便后要用香皂洗手,防止细菌传入口中;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含着饭说话;使用正确的姿势看书写字;勤洗澡洗头,勤换衣。(2)三、四年级:每天佩戴红领巾,保持衣冠整洁;学会做早操和眼保健操,课后要运动健身;不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保持书面整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挑食,三餐要按时吃饭。(3)五、六年级:学会清洗自己的衣物,衣服要保持干净整洁;学会生活自理,不浪费粮食;不要在强光下看书,预防成为近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态要保持平和,不能经常跟同学起冲突[3]。
4.卫生习惯养成策略
4.1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要想学生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我们必须保持校园的清洁卫生,让他们在良好的卫生环境中逐步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在校园人群相对集中的地点尽量多放几个垃圾桶,并设置一些温馨提示语,告诫他们不要乱丢果皮纸屑。
4.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开展以健康知识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是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好方法。它使学生能够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我所带班级一般每两周组织开展一次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的主题班队活动,将个人卫生习惯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结合起来,并通过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自觉的去实践。
4.3重视家校联系
学生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是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尤其是对于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教师应以这类家庭的学生作为“典型学生”来重点关注,对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从而从根本上找准原因,促成培养。
5.结束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和教师的不断督促和指导。对学生进行卫生规范的培训,必须坚持不懈,像滴水一样,一点一点地,常期历练,把养成培养融入学生的内心需要,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小学寄宿生的卫生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学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于细节处发现问题,找准原因,进而不断加强对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跟踪,由全校职工共同商讨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杜艳芳,胡中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2):28-29.
[2]魏加宝.对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6):28-30.
[3]杨阚.如何重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江西教育》,2019-06-15
【关键词】小学寄宿生 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208-02
引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于2001年6月就已经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当今世界已经认识到,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象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这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关键时期,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必要因素,也是人与人交往需要具备的品格,更是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缺失了家庭教育,行为习惯方面就依赖于学校教育,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要运用爱心和耐心让学生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1.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被迫长期在外打工,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这些孩子长期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生活学习都在农村,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席,对孩子的教育就出现空缺,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从家教来说,父母因为长期在外,觉得愧对孩子,在物质上会尽力满足他们,但是行为习惯方面会有所忽视,更有可能是因为相处时间不多,所以不愿说孩子的不好,不忍心责备。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长大,养成了自私、懒惰、没礼貌等不良习惯。国务院针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决定:各地要因地制宜改变学校布局,就近优化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格局,如果有条件可以办寄宿制学校[1]。随着农村适龄儿童的逐渐减少,学校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在校生数量有限,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师人数也不够,教学质量频频下降。为了缓解以上问题,学校开始调整布局,撤并了一些小学,组建了一个乡镇中心小学,学校规模较之前大了几倍,住校生也逐渐多了起来。对于学生住宿,很多家长心存担忧和疑虑,孩子离开家生活得好吗?各方面能适应吗?吃住方面能跟得上孩子发育吗?因此,寄宿制学校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是其中之一,这样既可以让家长放心把孩子放在学校,又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学校不断加强寄宿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这是寄宿制学校亟需改进的一个课题。
2.课题相关的综述
叶圣陶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他曾经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俄罗斯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储存在神经系统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加,人们一生都在享受它的利益。”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生需要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是前提。楚图南先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并写了一本关于《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的书。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人们应该从小就通过完美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李坤做过因农村小学寄宿生为主题的研究,让住宿生注意各种能力的养成,成为一个具备自理能力、健康合群的人[2]。
3.研究内容及目标
3.1研究预期目标
從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的方式,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进步的人才。通过研究很容易就会发现,现代寄宿学校应努力制定明确的办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适应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培养策略,这才是现代寄宿制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
3.2研究内容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只负责吃饭睡觉,到了寄宿制学校需要自己打理一切,他们很难适应,洗衣服、叠被子、整理房间等这些日常工作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适应学校生活。经过班主任的引导示范,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他们变得爱干净了,也更懂礼貌了。但是,有的学生在教师和领导的束缚下会规规矩矩,一旦回家就会出现不自觉的不良习惯,纠正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习惯,这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呈现出反复的特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需要反复坚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3.3卫生习惯培养目标
(1)一、二年级:饭前便后要用香皂洗手,防止细菌传入口中;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含着饭说话;使用正确的姿势看书写字;勤洗澡洗头,勤换衣。(2)三、四年级:每天佩戴红领巾,保持衣冠整洁;学会做早操和眼保健操,课后要运动健身;不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保持书面整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挑食,三餐要按时吃饭。(3)五、六年级:学会清洗自己的衣物,衣服要保持干净整洁;学会生活自理,不浪费粮食;不要在强光下看书,预防成为近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态要保持平和,不能经常跟同学起冲突[3]。
4.卫生习惯养成策略
4.1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要想学生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我们必须保持校园的清洁卫生,让他们在良好的卫生环境中逐步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在校园人群相对集中的地点尽量多放几个垃圾桶,并设置一些温馨提示语,告诫他们不要乱丢果皮纸屑。
4.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开展以健康知识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是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好方法。它使学生能够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我所带班级一般每两周组织开展一次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的主题班队活动,将个人卫生习惯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结合起来,并通过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自觉的去实践。
4.3重视家校联系
学生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是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尤其是对于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教师应以这类家庭的学生作为“典型学生”来重点关注,对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从而从根本上找准原因,促成培养。
5.结束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和教师的不断督促和指导。对学生进行卫生规范的培训,必须坚持不懈,像滴水一样,一点一点地,常期历练,把养成培养融入学生的内心需要,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小学寄宿生的卫生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学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于细节处发现问题,找准原因,进而不断加强对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跟踪,由全校职工共同商讨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杜艳芳,胡中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2):28-29.
[2]魏加宝.对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6):28-30.
[3]杨阚.如何重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江西教育》,201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