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西方印象派之后的色彩观念和日本材料技法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当代工笔画的色彩、材料技法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发展,在经历漫长的探索时期后,中国工笔重彩画家们对材料的实践和探索有了瞩目成就。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却过于强调画面的形式感,沉迷于技法的多变,过度注重肌理、趣味和材料的混合运用而忽视了工笔重彩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应该具有中华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工笔重彩画 线 被弱化
千百年来,中国画家以线条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收自然万象于笔底,营建他们心灵的审美图式,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并在一种形上的哲学意蕴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与情感风貌。而现在体现中国民族性、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线条却被许多中国画家所淡忘了。
一、被弱化的表现
首先,线条的“书写性”特征在当代工笔重彩画中被弱化了。“写”从狭义讲是借鉴书法的一些基本法则和方法,以利于发挥“线性造型”的表现力。而广义的讲,“写”则借鉴书法造型、结体、章法、气势等要素来加强中国画线条形式美,丰富中国画线条的精神内涵。“书写性”线条即是主体精神的一种宣泄、表现、倾吐,同时对客体的一种传写性,具有记录传载之意。中国传统工笔绘画讲究“工”中求“写”,以书入画,善于灵变,随机生发,通过用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偏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写出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线条,而且运用这些用笔的变化产生出了不同的线形。古人即有“十八描”,即十八种“写”法,它们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或刚硬挺拔,或缭绕宛转,或柔和秀逸,或曲折顿挫。
多数近代中国画家接受的是以西方写实绘画的训练方式作为基本功的训练。当代学院的中国画教育也一直是沿用前苏联和西画的素描式的教育体系。自西方科学的造型观引入中国画教学之后,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科学造型观。虽然现代工笔画多数仍然是以线造型,可线条在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线条都是缺少粗细变化、抑扬顿挫和节奏感的单线,传统线条的书写性在现代作品中越来越被画家们忽视。当代工笔画家在追求造型准确的同时却丢掉了线的“书写性”。在众多的当代工笔重彩画中,绘画者过度强调画面的丰富的色层、肌理、材质的表现,线条的造型因素常常被减弱,或只是被局部运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现,以求画面的和谐一致。
其次,就是线条只作为面与面之间的分割界限出现,甚至还有一些画家则完全放弃了线条,只将面与面的描绘作为画面的重点,线的作用和审美性被淡化了。
二、被弱化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必然
丹纳把时代作为决定艺术的性质和面貌的三大要素之一。我们研究线在当代工笔重彩画中被弱化的原因时就必须将它置于它所属的时代氛围中,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去了解线的流变并从中提炼出它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以欧美经济为主体的西方经济模式占主导地位,文化艺术的发展已被更多人认可和经济实力有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现代全球文化已趋同化,其实就是西化。
2.审美观念的改变
随着现代信息、传媒等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各色图像充斥的时代里,人们面对大量的图像资料,已经失去关注其细节的耐心,而是更乐于图像带给我们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刺激。一个图像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就是图像中呈现出来的整体冲击力。其次是对画面形式感的重视。传统程式化的绘画语言已不再适应当代审美对图像求奇、求新需求,因此各种各样的新形式被放入图像之中。再者是浅阅读的审美方式。海量的信息带来的压力,使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与本身无关的事物,而对事物内容深度的关注更显得不如从前。由此,一些欣赏性、消遣性的作品比较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而这些作品另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去深度性”、“去历史化”。
面对今天的生活,已经程式化的传统勾勒渲染的表现手法和绘画材料已不能表现当下现代都市所展示的新人物、新情感、新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绘画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人的生存感受之间,表现出来更多的冲撞、抵触和对峙。再者,西方的写实技法、焦点透视方法,科学的色彩观以及丰富的工具材料都成为工笔画的一种补充。在这种补充中,也使中国画在审美态度、创作观念、表现手法上发生了变革。在表现时代风貌上,每一位画家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与表现的方式。
3.新材料、新技法的引入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东、西方各种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环境下,中国工笔画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各种新材料的运用、各种新观念的引进、各种新形式的出现。纵观今天工笔重彩画现状,完全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下,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局面。特别是画材的改革,标志着当代工笔重彩画对传统的一大超越。中国当代重彩画的变革首先是从作画工具及媒介材质的革新开始的。以蒋采苹为代表的一批工笔重彩画家们吸收日本画的画材画法,开始了对中国重彩颜料的使用和开发。但是,因为矿物颜料颗粒粗糙,无法使用毛笔勾勒出韵律十足的线,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并借助金银铜箔等材料来达到一种艳朋夺目、丰富微妙的视觉效果。
追溯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的成因,除了离不开中国古代艺术观念和民族审美趣味,同时也离不开中国所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墨和宣纸这些固定的物质媒介。但是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兼容性容许毛笔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滚筒、刮刀、排笔、喷枪等。绘画观念与绘画技法、材料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绘画观念的改变,会导致绘画材料和技法上的演变。随着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近些年来,西方和日本的用色、材料、技法等引入中国工笔人物画,它给画面带来的良好的审美视觉效果,但是由于一些画家过度沉迷于铺天盖地的材料革新,一味追求不同肌理效果带来的画面效果,这些都极大影响了线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
总之,新的绘画材料的引入以及艺术家对材料的选择都相应说明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一时代视觉资源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说绘画观念的变化是绘画革命的开始,绘画革命又会引起人们对旧有的绘画材料的重新选择,材料的变化又能引发绘画观念与绘画面貌的巨大变化,而新的绘画观念的形成又会对绘画形式和材料带来一定约束,绘画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地不断演变。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姚志虎.线的书写性在当代工笔画中的地位[D].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工笔重彩画 线 被弱化
千百年来,中国画家以线条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收自然万象于笔底,营建他们心灵的审美图式,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并在一种形上的哲学意蕴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与情感风貌。而现在体现中国民族性、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线条却被许多中国画家所淡忘了。
一、被弱化的表现
首先,线条的“书写性”特征在当代工笔重彩画中被弱化了。“写”从狭义讲是借鉴书法的一些基本法则和方法,以利于发挥“线性造型”的表现力。而广义的讲,“写”则借鉴书法造型、结体、章法、气势等要素来加强中国画线条形式美,丰富中国画线条的精神内涵。“书写性”线条即是主体精神的一种宣泄、表现、倾吐,同时对客体的一种传写性,具有记录传载之意。中国传统工笔绘画讲究“工”中求“写”,以书入画,善于灵变,随机生发,通过用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偏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写出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的线条,而且运用这些用笔的变化产生出了不同的线形。古人即有“十八描”,即十八种“写”法,它们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或刚硬挺拔,或缭绕宛转,或柔和秀逸,或曲折顿挫。
多数近代中国画家接受的是以西方写实绘画的训练方式作为基本功的训练。当代学院的中国画教育也一直是沿用前苏联和西画的素描式的教育体系。自西方科学的造型观引入中国画教学之后,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科学造型观。虽然现代工笔画多数仍然是以线造型,可线条在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线条都是缺少粗细变化、抑扬顿挫和节奏感的单线,传统线条的书写性在现代作品中越来越被画家们忽视。当代工笔画家在追求造型准确的同时却丢掉了线的“书写性”。在众多的当代工笔重彩画中,绘画者过度强调画面的丰富的色层、肌理、材质的表现,线条的造型因素常常被减弱,或只是被局部运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现,以求画面的和谐一致。
其次,就是线条只作为面与面之间的分割界限出现,甚至还有一些画家则完全放弃了线条,只将面与面的描绘作为画面的重点,线的作用和审美性被淡化了。
二、被弱化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必然
丹纳把时代作为决定艺术的性质和面貌的三大要素之一。我们研究线在当代工笔重彩画中被弱化的原因时就必须将它置于它所属的时代氛围中,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去了解线的流变并从中提炼出它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以欧美经济为主体的西方经济模式占主导地位,文化艺术的发展已被更多人认可和经济实力有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现代全球文化已趋同化,其实就是西化。
2.审美观念的改变
随着现代信息、传媒等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各色图像充斥的时代里,人们面对大量的图像资料,已经失去关注其细节的耐心,而是更乐于图像带给我们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刺激。一个图像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就是图像中呈现出来的整体冲击力。其次是对画面形式感的重视。传统程式化的绘画语言已不再适应当代审美对图像求奇、求新需求,因此各种各样的新形式被放入图像之中。再者是浅阅读的审美方式。海量的信息带来的压力,使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与本身无关的事物,而对事物内容深度的关注更显得不如从前。由此,一些欣赏性、消遣性的作品比较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而这些作品另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去深度性”、“去历史化”。
面对今天的生活,已经程式化的传统勾勒渲染的表现手法和绘画材料已不能表现当下现代都市所展示的新人物、新情感、新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绘画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人的生存感受之间,表现出来更多的冲撞、抵触和对峙。再者,西方的写实技法、焦点透视方法,科学的色彩观以及丰富的工具材料都成为工笔画的一种补充。在这种补充中,也使中国画在审美态度、创作观念、表现手法上发生了变革。在表现时代风貌上,每一位画家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与表现的方式。
3.新材料、新技法的引入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东、西方各种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环境下,中国工笔画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各种新材料的运用、各种新观念的引进、各种新形式的出现。纵观今天工笔重彩画现状,完全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下,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局面。特别是画材的改革,标志着当代工笔重彩画对传统的一大超越。中国当代重彩画的变革首先是从作画工具及媒介材质的革新开始的。以蒋采苹为代表的一批工笔重彩画家们吸收日本画的画材画法,开始了对中国重彩颜料的使用和开发。但是,因为矿物颜料颗粒粗糙,无法使用毛笔勾勒出韵律十足的线,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并借助金银铜箔等材料来达到一种艳朋夺目、丰富微妙的视觉效果。
追溯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的成因,除了离不开中国古代艺术观念和民族审美趣味,同时也离不开中国所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墨和宣纸这些固定的物质媒介。但是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兼容性容许毛笔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滚筒、刮刀、排笔、喷枪等。绘画观念与绘画技法、材料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绘画观念的改变,会导致绘画材料和技法上的演变。随着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近些年来,西方和日本的用色、材料、技法等引入中国工笔人物画,它给画面带来的良好的审美视觉效果,但是由于一些画家过度沉迷于铺天盖地的材料革新,一味追求不同肌理效果带来的画面效果,这些都极大影响了线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
总之,新的绘画材料的引入以及艺术家对材料的选择都相应说明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一时代视觉资源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说绘画观念的变化是绘画革命的开始,绘画革命又会引起人们对旧有的绘画材料的重新选择,材料的变化又能引发绘画观念与绘画面貌的巨大变化,而新的绘画观念的形成又会对绘画形式和材料带来一定约束,绘画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地不断演变。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姚志虎.线的书写性在当代工笔画中的地位[D].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