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负效应及其纾缓对策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yuefe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网络教育的负效应,包括加剧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阻碍文化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等。针对这些负效应,提出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加强对教育机构的引导、规范和管理;积极构建相关理论,关注网络教育质量;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培训等相关措施来进行缓解。
  关键词:网络教育;负效应;纾缓对策;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甘佳(1986-),女,湖南汨罗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甘肃 兰州730000)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走入人们的视野,它就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在数字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交互技术等支撑下,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1]我国自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已有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里,网络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尽管网络教育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是,我们在对网络教育的亮点和优势喝彩的同时,对其所产生的负效应也应表示出强烈的关注。
  一、网络教育的负效应
  1.从宏观上看网络教育的负效应
  (1)网络技术大国垄断网络信息传播,给教育的民族性、本土化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民族文化的流失。信息资源的全球性,使教育面向“世界”的理想成为现实。但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网络上占有的主动权各有差异。据统计,互联网上,输入输出信息量中,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这两项指标都在85%以上。[2]西方文化主导着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首先构成了对语言文化的威胁。由于互联网最初产生于美国,直到现在,西方国家依然掌握着网络的控制权,这使得目前在网络上,英语成了通用语言,不懂英语就很难在网上实现文化的国际交流,这对于非英语民族和国家来说,在网上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被剥夺了。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改变,非英语民族要么就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要么就被彻底挤出网络,互联网上本来是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局面就会被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单一全球文化的盛行所取代。其次是强势文化威胁和文化殖民主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必然会发挥海量信息的绝对优势,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覆盖。[3]他们利用掌握了互联网控制权这一优势,将自己的文化以其信息优势作为因特网上的主导文化,并对其他地区和民族文化进行封锁,影响相关国家公民价值观的形成。
  (2)对网络的盲目崇拜导致教育领域产生观念误区。教育作为人类普遍的永恒范畴和社会现象,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数字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教学手段得以更新,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媒体炒作张扬和人们对信息网络的过分推崇导致了教育主体对于网络的盲目崇拜,使得很多学校不惜耗费巨资用于网络设备的引进,并以此作为标榜和提升自己的筹码,重硬件而轻软件,重效应而轻效果,造成有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一些无法引入网络设备的学校则借口资源配置不公,遇到困境时不从教学过程本身找原因,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3)网络教育的发展导致教育的地区分化日益严重。网络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因其信息丰富,资源共享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人甚至将网络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视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无法满足网络教育的要求。另外,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上网条件远比不上发达地区。其次是关于网络资源的问题。那些优质资源大都来源于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其内容和形式所反映的必然是当地的特点,欠发达地区的师生即使能共享这些资源,但这些与他们所处的实际环境脱节的资源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空中楼阁,作用有限。[5]如此一来,因为网络上缺乏适合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再加上网络基础设施的缺乏和网络技术的限制,网络教育依然无法使教育做到公平,甚至会加剧教育的地区分化。
  2.从微观上说网络教育的负效应
  (1)网络教育的发展使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网络化、信息化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盛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再独领风骚,而更适合学生个体意向、情趣和强调团队合作意识的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在网络信息面前,师生平等,甚至有些新知识,学生懂得更多,教师丧失了知识的权威。网络时代的教师光有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学习资料,拥有及时解决网络中故障和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等。这一切都对长久以来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虽然从长远来看,能让教师产生前进的动力,也能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但在一段时间内会给他们带来混乱,甚至会让一部分老师感到手足无措,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
  (2)网络教育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网络时空的无限性,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身处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也容易使学习者迷失;许多网络内容渗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利于学习者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加上还有不少网络中充斥着暴力、恐怖和色情以及污言秽语,绝大多数网络游戏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注重渲染血腥的厮杀和打斗,这些对于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极为不利;网络上的信息只能告诉我们“何时”、“何地”以及“何事”,却无法代替我们去思考,无法带给我们对过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加上年轻一代过分依赖于虚拟社会,书本阅读、亲身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弱化,使之受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快餐模式”,导致人的知识水平下降,实践能力降低;长期关注人机对话,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导致孤独不安,情绪低落,冷漠不合群,紧张焦虑,责任感缺乏和欺诈心理,形成人格扭曲,甚至误入歧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6]
  二、网络教育负效应纾缓的路径选择
  因为网络教育的负效应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并与积极效应相伴而生,再加上媒体的炒作和人们的盲目崇拜,致使人们对于网络教育这一新生事物有着过多的理解和宽容,人们对网络教育的负效应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网络教育的负效应一直没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纾缓网络教育的负效应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1.各国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运用自己开发的信息资源去逐步占领国内阵地并向国际拓展,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的信息资源传上国际网络
  网络全球化已成为现实,面对西方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垄断,采取一味回避的态度已不现实,因为文化不能像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绝,只有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各民族文化打破垄断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反渗透政策,由“防卫”和“拿来”转到“进攻”和“输出”上来,从被动接受转到网络文化的主动建设上来。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环境,使它们在相互竞争、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
  2.政府加强对教育机构的引导和管理
  一方面,帮助各教育机构理清网络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教育的现代化并非仅指设备的现代化,网络也不是攻克教学难关的灵丹妙药,网络教育不一定就需要大量资金、较高投入,需要一流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而图求新技术的最佳实效才是网络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所在。另一方面,引导各教育机构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结合各自的特色和学校定位,实现教育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最后,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起网络基础设施。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首先,技术培训方面应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纳度,清除教师对新技术设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使其对使用这些设备充满信心,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大胆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然后,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在网络教育盛行的今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更多的是以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身份面对学生,他们组织、启发、评估整个教学过程,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也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师本身也是学习者,终身学习者。总之,要帮助教师顺利实现从教学向导学,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控制者向学习的设计组织者、学生的帮助者,从讲台上的管理者向平台上的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能运用自如地进行网络教育。
  4.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训
  首先,引导学习者正确看待网络,尤其是网络的工具性。只将网络作为是生活丰富便利的工具而不让自己成为科技的奴隶。其次,要认识网络的两面性,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能游刃有余地趋利避害。再次,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自由性,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中自如转换;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合理分配网上学习和网上娱乐时间;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最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使之能够自觉意识到信息需求,并且具有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5.国家加强对信息网络的规范和管理
  一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网络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空间。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十多部相关的信息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其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另一方面,积极开设网络德育课,建立德育网站,大力宣传和推广网络道德。目前,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的课程。还有,政府机构加强对网络用品市场的规范,以防止不合格的网络用品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6.构建网络教育学科理论,指导网络教育实践
  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至2004年,全球远程网络教育的市场规模每年以45%的速度扩张。网络教育在我国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一切似乎太快,直到今天,许多关于网络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尚不明了,众说纷纭。网络教育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出现了一种技术对理性的诉求!我们迫切需要在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通讯技术学的交叉点上,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研究、开辟、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以更好地指导网络教育的实践。
  7.关注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网络教育的良性发展
  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体系的建立,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质量保证体系以学校为主,着重于对课程、教学设计、作业、交互等具体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课程制作方面采用各网络机构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多方听取意见,包括重视学习者的意见,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注重对学生利用教学媒体环境的研究,注重教学媒体选择的调查和研究。另外,吸引社会团体的参与,让非官方中介机构参与网络教育质量的评价,以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刘颖.网络教育异化现象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2]陈文江,黄少华.互联网与社会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197.
  [3]李玲.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J].图书与情报,1998,(3):21-25.
  [4]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2,(10):67-70.
  [5]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J].现代远程教育,2008,(1):35-37.
  [6]周媛媛.沉迷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防治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32-33.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目的 目的是利用阿仑膦酸钠来研究其对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重300~35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经膝关节将特制的钛合金假体及混合磨损颗粒植入胫骨近端(双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术后分别每日空腹阿仑膦酸钠(0.1mg/kg体重)灌胃和生理盐水2 ml灌胃,共6周,术后12周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并采用ELISA法及半定量R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