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谣里的年俗
有一首《老北京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x iu),大年初一满街走。而老南京的习俗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有一首琅琅上口的童谣:“娃娃呀,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南京方言读“录”的音),只要你几根红蜡烛。”想起这些儿时吟唱的童谣,时光不会倒退,快乐却不时涌来。
王安石的《元日》是一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也是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卷。“爆竹声中一岁除”,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现在。“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酒渣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声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瞳瞳日”,指初升的太阳。“千门万户瞳瞳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桃符”,指画有神像或写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挂在门旁,以求“避邪”,演变为现在的“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大家都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这首诗,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王安石是北宋时著名的改革家,由此不难推想,《元日》诗不仅描写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欣欣向荣之态,还表达了诗人“革旧布新”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浪淘沙
【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之水天上来
看中国画的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明明画面上是一段素白,连淡得无可再淡的水墨也没有渲染上去,而观赏者的眼睛里却分明从素白的地方看出别的什么来。比如,在山顶和山脚之间,横拦着一段素白,看来就是锁着山腰的白云;几个孤独的洲渚中间,一片素白,又分明是浩渺无际的江水;群峰顶山的那片素白,也不是别的,而是观赏者眼中的蓝天。画家就是利用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技巧,让观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看出画面中没有的东西。
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如果用中国山水画技巧来表现的话,一定是笔锋淋漓,粗狂奔放,并留有大片素白。
从这片素白中,你仿佛看到万里河道,九曲回环,携泥带沙,滚滚而至的情景。而这正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令人如见其势,如闻其声。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画面产生的联想。李白在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所以刘禹锡说:“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意思是: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抵天上的银河,一起寻访到牛郎织女的家。这后两句糅入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寄托着诗人对恬静、优美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以及对黄河磅礴气势的由衷赞美。
刘禹锡的诗作,总给人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一曲《浪淘沙》,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广阔场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草原歌王腾格尔那粗犷、沙哑,却饱具沧桑感的歌声在我的耳畔响起: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咧/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咧/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咧/几十几个艄公呀来把船来搬……
画中的黄河,诗中的黄河,歌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长辫子老师读古诗,既没有膜拜诗人,亦没有独行踽踽,诗仙、诗圣、诗佛……纷沓而至,与之对语。这般解读后的每首诗,都会迫不及待地奔你而来,让你欢喜。长辫子老师读诗,多姿、多彩、多味。
(语文特级教师 姜树华)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谣里的年俗
有一首《老北京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x iu),大年初一满街走。而老南京的习俗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有一首琅琅上口的童谣:“娃娃呀,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南京方言读“录”的音),只要你几根红蜡烛。”想起这些儿时吟唱的童谣,时光不会倒退,快乐却不时涌来。
王安石的《元日》是一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也是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卷。“爆竹声中一岁除”,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现在。“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酒渣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声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瞳瞳日”,指初升的太阳。“千门万户瞳瞳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桃符”,指画有神像或写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挂在门旁,以求“避邪”,演变为现在的“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大家都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这首诗,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王安石是北宋时著名的改革家,由此不难推想,《元日》诗不仅描写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欣欣向荣之态,还表达了诗人“革旧布新”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浪淘沙
【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之水天上来
看中国画的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明明画面上是一段素白,连淡得无可再淡的水墨也没有渲染上去,而观赏者的眼睛里却分明从素白的地方看出别的什么来。比如,在山顶和山脚之间,横拦着一段素白,看来就是锁着山腰的白云;几个孤独的洲渚中间,一片素白,又分明是浩渺无际的江水;群峰顶山的那片素白,也不是别的,而是观赏者眼中的蓝天。画家就是利用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技巧,让观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看出画面中没有的东西。
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如果用中国山水画技巧来表现的话,一定是笔锋淋漓,粗狂奔放,并留有大片素白。
从这片素白中,你仿佛看到万里河道,九曲回环,携泥带沙,滚滚而至的情景。而这正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令人如见其势,如闻其声。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画面产生的联想。李白在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所以刘禹锡说:“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意思是: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抵天上的银河,一起寻访到牛郎织女的家。这后两句糅入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寄托着诗人对恬静、优美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以及对黄河磅礴气势的由衷赞美。
刘禹锡的诗作,总给人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一曲《浪淘沙》,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广阔场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草原歌王腾格尔那粗犷、沙哑,却饱具沧桑感的歌声在我的耳畔响起: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咧/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咧/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咧/几十几个艄公呀来把船来搬……
画中的黄河,诗中的黄河,歌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长辫子老师读古诗,既没有膜拜诗人,亦没有独行踽踽,诗仙、诗圣、诗佛……纷沓而至,与之对语。这般解读后的每首诗,都会迫不及待地奔你而来,让你欢喜。长辫子老师读诗,多姿、多彩、多味。
(语文特级教师 姜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