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无日》《浪淘沙》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in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谣里的年俗
  有一首《老北京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x iu),大年初一满街走。而老南京的习俗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有一首琅琅上口的童谣:“娃娃呀,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南京方言读“录”的音),只要你几根红蜡烛。”想起这些儿时吟唱的童谣,时光不会倒退,快乐却不时涌来。
  王安石的《元日》是一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也是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卷。“爆竹声中一岁除”,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现在。“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酒渣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声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瞳瞳日”,指初升的太阳。“千门万户瞳瞳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桃符”,指画有神像或写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挂在门旁,以求“避邪”,演变为现在的“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大家都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这首诗,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王安石是北宋时著名的改革家,由此不难推想,《元日》诗不仅描写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欣欣向荣之态,还表达了诗人“革旧布新”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浪淘沙
  【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之水天上来
  看中国画的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明明画面上是一段素白,连淡得无可再淡的水墨也没有渲染上去,而观赏者的眼睛里却分明从素白的地方看出别的什么来。比如,在山顶和山脚之间,横拦着一段素白,看来就是锁着山腰的白云;几个孤独的洲渚中间,一片素白,又分明是浩渺无际的江水;群峰顶山的那片素白,也不是别的,而是观赏者眼中的蓝天。画家就是利用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技巧,让观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看出画面中没有的东西。
  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如果用中国山水画技巧来表现的话,一定是笔锋淋漓,粗狂奔放,并留有大片素白。
  从这片素白中,你仿佛看到万里河道,九曲回环,携泥带沙,滚滚而至的情景。而这正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令人如见其势,如闻其声。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画面产生的联想。李白在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所以刘禹锡说:“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意思是: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抵天上的银河,一起寻访到牛郎织女的家。这后两句糅入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寄托着诗人对恬静、优美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以及对黄河磅礴气势的由衷赞美。
  刘禹锡的诗作,总给人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一曲《浪淘沙》,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广阔场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草原歌王腾格尔那粗犷、沙哑,却饱具沧桑感的歌声在我的耳畔响起: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咧/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咧/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咧/几十几个艄公呀来把船来搬……
  画中的黄河,诗中的黄河,歌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长辫子老师读古诗,既没有膜拜诗人,亦没有独行踽踽,诗仙、诗圣、诗佛……纷沓而至,与之对语。这般解读后的每首诗,都会迫不及待地奔你而来,让你欢喜。长辫子老师读诗,多姿、多彩、多味。
  (语文特级教师 姜树华)
其他文献
【课例】 苏教版六上《郑成功》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精彩。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战争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发现,这一段用了很多动词,如“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跳了上去”等词,写出了“郑家军”官兵的英勇善战。  生:我从“团团围住”“乘势用钩子钩住”“刚巧打中了弹药库”等词语体会到“郑家军”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  生:我从这些词
期刊
有位青年教师曾向我问及这样一个问题:霜是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却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并非从天而降,可是《枫桥夜泊》上却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不是违背了科学真实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作为抒情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也就是说要弄清在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的关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
期刊
一、 引出谢尔  师:认识它们吗?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生:犀牛。  师:在现实生活中,犀牛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凶猛、可怕、攻击性强。想到它的尖角,不禁让人胆战心惊。  师:是啊,在自然界它几乎没有对手。可是在一位作家的笔下却有这样一头犀牛,(出示绘本《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仔细观察你想说些什么?  生:温顺,爱臭美,眼睛眯着,小男孩居然抱着犀牛,很亲密的样子。  师:读一读文字
期刊
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写字扎根于语文课堂,大面积提高写字质量呢?  一、明确目标,循序渐进  我们要仔细研读“课标”中的写字要求,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写字教学的规律,使要求具体明确,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由字词到句段,扎实推进。  一年级上学期:要把“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作为重要内容。从汉字基本笔画学起,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笔画的高低、长短、斜正、收放等,教好每个笔画
期刊
一堂生动活泼、气氛活跃的课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发散、想象丰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认为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有可能激活语文课堂。  一、利用电教媒体营造氛围  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讲《长江之歌》一课时,可课前播放激昂高亢的《长江之歌》;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时,
期刊
【课例】《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这三个事例,发现介绍的三个不同的人身上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生: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有人说,用不同的事例写出了相同的特点,何必要举三个例子,一个就够了。你认为呢?  生:三个例子,是多一点,但更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除了数量上的优势,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请同学们参阅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这三位名人的成长经历,细细比较一
期刊
苏教版二上每篇阅读课文后面,都有“读读,抄抄,再听写”的作业练习,这样做不仅要让学生敏于听辨字音、快速明晰字形、正确熟练地听写词语,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将这些词语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提升词语教学的整体效益。下面例举《夕阳真美》一课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我们先复习词语。(出示课后练习第3题词语,生自主认读、检查认读、开火车认读)  师:很好,每个词都读得正确、熟练了。请自选三个词,串成
期刊
一、词语组块,感知诗意  1.复习词语  暮春三月黄鹤楼孟浩然李白  杨柳依依飞檐凌空誉满天下饯行  繁花似锦俯临长江令人敬仰脍炙人口  2.请选用上面的词语,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谁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一遍。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敏感点。《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美、景关、情深的文章,因此,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精选文中词语,并按块重组,每组围绕一个意思,学生
期刊
问题——这样导行吗  最近整理听课笔记,看到了一则教学札记记录了这样三个教例:  1.这样导问启迪学生思维了吗?  教学《爱之链》一课,教师一连串地问:老妇人的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抛锚了,内心会怎么想?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还有哪些词句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说说带给你的感受,老妇人凭什么确定店主就是需要帮助的人?读读女店主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补充女店主的话吗?(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看似活动,实则
期刊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蔡利萍老师: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课程的主动学习者、发展者,是课程学习的主人,这也是课堂转型的一种标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了解,充分认识本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