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作为我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先锋,他的早期创作深受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的影响。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射作家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其中也有很多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描写。鲁迅先生和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都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作家们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关键字:鲁迅早期文学;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小人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22-01
鲁迅先生早期的作品和俄羅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着相似的背景。同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在沙俄统治末期,而鲁迅先生早期作品也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不同时间段,也有着同样的社会大背景——社会黑暗、统治腐朽、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诞生在这个时间断的文学,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比较这两种文学,他们都有通过对生活在那个社会的小人物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描写,表达作家们的忧患意识,表达他们的人文关怀。接下来,以下便从两种文学对小人物的描写来谈谈鲁迅早期作品与俄罗斯文学中的悲剧色彩。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很多,《药》中也有典型的小人物代表。
《药》这篇文章中的小人物代表就是以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为代表的底层普通劳动人民。他们是深受封建统治迫害,却不知反抗,一位的妥协,妄想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通过妥协求得一片安生之地。这样的愿景是好的,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这样愚昧、麻木的妥协,换来的不是安生之地,而是绝望的深渊。全文结尾,华小栓没有因为吃了“人血馒头”治好痨病,最后年纪轻轻就早逝了。华老栓和华大妈,听信康大叔的“建议”,希望用“人血馒头”让儿子的病“包好”,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华老栓和华大妈白发人送黑发人,小栓终于还是死在了“痨病“上。与其说他是死在痨病上,还不如说小栓是死在了封建思想的迫害下。如果当时,他们不迷信,不听信康大叔的胡言乱语,用科学的医术去治疗,那么就不会有他的悲剧了。除了《药》中的华老栓一家以外,还有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等众多小人物,而且,这些小人物无一不是以悲剧结尾的。
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有很多专注描写小人物的作家,契诃夫、屠格列夫、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等。他们笔下的小人物无一不是以悲剧结尾。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他把自己装在套子中,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他正常的人性,最后在惊恐和担忧中死去。果戈理叙述了小人物巴施马奇金担任抄写员期间,攒钱缝制了一件御寒的外套,不料外套刚刚着身就遭抢劫,含恨身亡,冤魂复仇的故事。从文本叙述巴施马奇金的生活经历看,小人物的悲剧结局昭示的是对恶人当道、好人受气的不公正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屠格涅夫的小人物以人道主义情怀为主线,他笔下的小人物大多以农奴为原型,通过农奴与地主深刻矛盾的生动展示,表现了地主的惨无人道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农奴制的罪恶以及同情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思想,例如,连一只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小狗都无法饲养,最后不得不强忍巨大悲痛亲手淹死的盖拉辛。
纵观两种文学中的小人物,不难得出,小人物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他们在上层人物面前表现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在穷愁潦倒的逆境中经常忍辱负重, 苟延残喘, 在得到一点微薄的报酬后又乐天知命。虽然鲁迅和俄罗斯作家们都有对他们寄于深刻的同情,但仔细观察这两种文学中的小人物,我们不难得出,鲁迅先生比较侧重于他们的“怒其不争”,而俄罗斯文学家们比较侧重于通过对小人物“哀其不幸”强烈谴责、批判那个黑暗的社会。
关键字:鲁迅早期文学;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小人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22-01
鲁迅先生早期的作品和俄羅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着相似的背景。同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在沙俄统治末期,而鲁迅先生早期作品也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不同时间段,也有着同样的社会大背景——社会黑暗、统治腐朽、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诞生在这个时间断的文学,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比较这两种文学,他们都有通过对生活在那个社会的小人物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描写,表达作家们的忧患意识,表达他们的人文关怀。接下来,以下便从两种文学对小人物的描写来谈谈鲁迅早期作品与俄罗斯文学中的悲剧色彩。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很多,《药》中也有典型的小人物代表。
《药》这篇文章中的小人物代表就是以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为代表的底层普通劳动人民。他们是深受封建统治迫害,却不知反抗,一位的妥协,妄想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通过妥协求得一片安生之地。这样的愿景是好的,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这样愚昧、麻木的妥协,换来的不是安生之地,而是绝望的深渊。全文结尾,华小栓没有因为吃了“人血馒头”治好痨病,最后年纪轻轻就早逝了。华老栓和华大妈,听信康大叔的“建议”,希望用“人血馒头”让儿子的病“包好”,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华老栓和华大妈白发人送黑发人,小栓终于还是死在了“痨病“上。与其说他是死在痨病上,还不如说小栓是死在了封建思想的迫害下。如果当时,他们不迷信,不听信康大叔的胡言乱语,用科学的医术去治疗,那么就不会有他的悲剧了。除了《药》中的华老栓一家以外,还有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等众多小人物,而且,这些小人物无一不是以悲剧结尾的。
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有很多专注描写小人物的作家,契诃夫、屠格列夫、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等。他们笔下的小人物无一不是以悲剧结尾。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他把自己装在套子中,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毁坏和扭曲了他正常的人性,最后在惊恐和担忧中死去。果戈理叙述了小人物巴施马奇金担任抄写员期间,攒钱缝制了一件御寒的外套,不料外套刚刚着身就遭抢劫,含恨身亡,冤魂复仇的故事。从文本叙述巴施马奇金的生活经历看,小人物的悲剧结局昭示的是对恶人当道、好人受气的不公正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屠格涅夫的小人物以人道主义情怀为主线,他笔下的小人物大多以农奴为原型,通过农奴与地主深刻矛盾的生动展示,表现了地主的惨无人道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农奴制的罪恶以及同情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思想,例如,连一只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小狗都无法饲养,最后不得不强忍巨大悲痛亲手淹死的盖拉辛。
纵观两种文学中的小人物,不难得出,小人物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他们在上层人物面前表现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在穷愁潦倒的逆境中经常忍辱负重, 苟延残喘, 在得到一点微薄的报酬后又乐天知命。虽然鲁迅和俄罗斯作家们都有对他们寄于深刻的同情,但仔细观察这两种文学中的小人物,我们不难得出,鲁迅先生比较侧重于他们的“怒其不争”,而俄罗斯文学家们比较侧重于通过对小人物“哀其不幸”强烈谴责、批判那个黑暗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