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这两个目标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海南省1983-2006年GDP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考察了海南省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阐明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维持一定的GDP增长率对于保证海南省就业率的必要性。最后,根据海南省经济和就业的基本状况,针对如何“保增长、促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海南省;经济增长;就业;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7;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17-05
一、引言
2007年,美国开始爆发由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2008年,危机迅速扩散至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并且开始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2009年,金融风暴已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快速下滑。危机的规模和严重程度都是空前的,鉴于全球形势的严重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甚至可能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衰退。
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加上我国金融体系还未完全开放,使得所受危机的影响更多集中在了实体经济上。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众多工人失业,GDP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海南省受外部环境影响有一个延迟的过程,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GDP增长放缓与就业的问题,如何减少这场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两者大体上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增长,而就业增长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加强效应”。对于两者关系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描述,当数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浦斯于1957年根据英国近百年的数据,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得出的[1]。这条曲线反映出失业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即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思想诞生以后,直至严重的“滞胀”问题出现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通货膨胀被看作是经济高涨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增长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资源价格膨胀。因此,通胀与失业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据此,政府可以用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经济增长的轨迹,进而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控制在一个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范围内。
然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问题,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新经济中所出现的“两低一高”(即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经济增长率)现象,给菲利普斯曲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并引发了许多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与短期问题上的讨论,以及关于是否失效的争论。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通过对美国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该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两者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根据其对美国的经验研究显示,两者的数量关系是:实际GDP增长率比潜在GDP增长率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比潜在GDP增长率低2个百分点,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1]。
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尽管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尽相同,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与失业反向变动,以及高增长率与低失业率相伴随的关系,已经被众多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实[1]。
三、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
(一)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海南建省的时间不长,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省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我国GDP的产业分布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比较小,且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19.7%下降至2005年的12.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占主体地位,其中第二产业占最大比例,10年的平均值为46.25%(见表1)。而单看第二产业中的工业,10年间其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处于40%以上的水平,表明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绝对的地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大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00年以后就处在40%左右的水平。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
相比之下,海南省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在GDP的产业分布中,第一产业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10年平均值高达35%;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发展缓慢,10年间也仅仅上升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每年都在40%以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是海南省的主导产业。
海南省特殊的经济结构源于其特殊的发展历程,1988年建省,随后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其发展并没有经历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常规轨迹,期间又经历了政府撤资导致开发商资金断裂的阵痛期,使得海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太低,工业和制造业相当缺乏。这正是海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软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难以产生效益,第二产业比重过小难以产生带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虽大,但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二)海南省特殊产业结构下的就业状况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就业结构。海南省“两头大、中间小”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就业结构的特殊性。
分析表3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正处于下降的通道中,第二产业的从业比例大致不变,而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呈上升的趋势,10年的平均比例为49.1︰22.8︰28.1。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达到46.1︰26.8︰27.1时,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而观察海南省三大产业的从业构成,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虽然也在下降,但占比仍然很大,高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从业比例受产业规模的约束,仍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第三产业从业比例比较高,整体上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0年间平均比例为59.2︰10.1︰30.7[3]。海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整体就业结构的脆弱性。
1.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过高,需要释放大量的劳动力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下降。而海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将近60%,截至到2004年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达到121万人,这部分劳动力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并向其他产业转移,如果经济增长不足以为富余劳动力带来相应的就业机会,海南省劳动力剩余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受自身规模限制,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
海南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落后,能提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的提高,使得部分劳动力资本被固定资本所替代。此外,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促进效益提高和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会实行裁员政策。第二产业本应是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它的吸纳作用不明显,甚至释放剩余劳动力,海南省的就业形势就会更加严峻。
3.第三产业发展受第二产业的制约,难以扩大对就业人员的吸纳
无论从就业弹性、就业乘数,还是吸纳就业的边际能力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大多高于其他行业,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对就业人员的吸纳,也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其它产业的支持。海南省的第二产业薄弱,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使得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也不可能快速发展。尤其在经济环境差、经济增长停滞的时候,海南省发展较快的旅游和房地产等敏感产业必然首当其冲,进而拖累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威胁到全省的就业率。
4.海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
表2中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5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36.22%、20.92%和42.86%逐步优化为32.96%、26.07%和40.97%。然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已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10年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注: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的一个重要测度指标,该指标是用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该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与1之差来计算的。当结构偏离度为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反之,偏离度越大,就说明两者越是处于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当结构偏离度大于0时,该产业就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的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而当结构偏离度小于0时,意味着该产业已经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应该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中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始终在-0.4左右徘徊,说明海南省农业就业比例下降幅度小于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转移农业劳动人口的压力相当大。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这可能是由于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使得第二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开始变得有限。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化则比较合理,表明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吸纳第一、二产业释放的劳动力,成为了提供就业的主力。
四、金融危机对海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海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外向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的原因,海南省在金融危机中所收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不能忽视。2008年,海南省国民生产总值1466亿元、增长9.8%,低于年度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此次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旅游和房地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1.旅游业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主要的表现如下:一是国际游客大幅度下降。2008年1-9月,海南省直接接待外国游客人数同比下降11.26%,其中接待亚洲入境游客(港澳台除外)累计同比下降13.01%,接待欧洲入境游客累计同比下降3.92%,接待美洲入境游客累计同比下降17.76%。2008年12月份,入境游客8.1万人次,同比下降32.4%。其中,外国人6.35万人次,同比下降35.9%,国际游客下滑的趋势预计2009年还会持续。二是各种国内外高端的会议和会展下降,往年世界500强大企业都会来海南召开会议,从2008年9月份开始,高端会议减少了。同时,会展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三是高尔夫等品牌旅游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2.房地产业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去年出台关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很多地区出现了地产行业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疲弱,待售商品房增加等问题。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下,海南省房地产开发势头也出现了减弱的态势。2008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10.4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继续扩大,增幅比上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但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幅却分别回落了23.8和33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开发势头减弱的影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2008年8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环比回落23.6个百分点,2008年9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因此,一旦海南省房地产继续低迷或进一步陷入萧条,经济增长的动力必然会减弱。
3.工业方面
2008年以来,海南省工业发展速度波动很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在-0.2%与9.6%之间波动,其中6月份最高增长9.6%,9月份最低下行至-0.2%。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增长7.1%,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低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低4.3个百分点。由于新开工项目少和续建项目进展缓慢,1-9月全省仅有金光卫生纸项目和福耀玻璃新增工业产值1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3.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7%,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0.7个百分点。
2008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原油与成品油的价格倒挂,导致海南炼油厂严重亏损,1-8月累计亏损28.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总额的80.4%。虽然此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但由于国际原油的期货交易,9月到年底炼油厂仍然处于亏损之中。汽车制造业方面,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引发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影响,行业的生产经营十分困难。1-9月,海南汽车业完成产量68099辆,同比下降23.6%;完成增加值4.5亿元,同比减少6.5亿元,下降59.3%,这也是造成海口市工业负增长的主要因素,影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煤电行业1-9月完成发电量54.7亿度,完成工业增价值-0.97亿元,同比减少5.4亿元,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
(二)经济增长放缓对于海南省就业可能产生的冲击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源泉,近年来在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增长较快,就业形势比较稳定,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吸纳了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然而,在当前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海南省脆弱的就业结构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提供就业主力的第三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发展速度极有可能放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第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业人口比例低,加上存在着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也难以在经济发展放慢的形势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低产值、低就业弹性的第一产业已经容纳了过量的就业人口,它只可能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必然会对海南省脆弱的就业结构造成严重的打击。而在此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就业率。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经济危机对海南省的冲击相对于其他沿海城市来说并不大,失业问题也没有严重显现出来。但我们不能过分乐观,低估了危机的持续性与破坏力及其对海南省经济与就业可能产生的较大冲击。当前要做的,应该是未雨绸缪,利用好当前就业率并未明显下滑的优势,从保证经济增长入手,进而解决就业问题,积极拉动内需,形成一个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就业提升拉动内需,内需扩大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将危机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对策建议
针对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的问题,根据海南省经济和就业的基本状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推进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和迅速地发展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有人做过测算,同样幅度的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增长率是第二产业的2-5倍,就业容量更大。而且第三产业范围广、门类多,知识层次高低不等,容纳能量大,可以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能吸收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第三产业占海南省总GDP的40%以上,吸纳了30%以上的就业人数,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在逐步上升。因此,保证第三产业的迅速,持续的发展,无疑是保证海南省经济增长,就业进步的关键。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者,社会就能增加5个相关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继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前,政府应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投资,提升海南的硬件。同时,应该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挖掘海南的文化潜力、生态潜力,提升海南的软实力,赋予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更深的内涵。
2.积极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保证。医药、汽车、石化与天然气、食品加工等都将成为海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引挚。对于第二产业中的规模项目、重点项目,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保证其顺利发展,从而优化海南省的经济结构,为海南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宏观政策的引导力度,鼓励配套行业的发展
在投资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要用政策导向刺激配套行业的发展,以吸纳劳动力就业。海南省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相对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发展配套行业,用劳动力资源来替代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从而吸纳从第一产业释放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4.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促进就业
据市场调查,同样的投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可能是大企业的10多倍;同样的产值,中小企业用的人是大企业的1.5倍。随着社会的成熟,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解决就业的中坚力量。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65%到80%的从业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提高就业率的出路之一。中小企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
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首先,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激励措施,从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优惠。对于为政府接收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方立法或特区立法在前三年可实行累退的增值税和营业税退税制度;个人收入和存款用于投资办中小企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利息税;税务部门对营业额较小的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发票提供便利,使它们能够顺利开业并正常经营。其次,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积极拓展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省政府可以将自身拥有的财政专项资金与其他有意介入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合作,共同创建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要极大限度争取政策,为海南中小企业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让其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股权和债权融资[5]。
参考文献:
[1]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1).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喻桂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
[4]钱永坤.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1).
[5]刘社建.积极就业政策的演变、局限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8,(1).
关键词:海南省;经济增长;就业;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7;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17-05
一、引言
2007年,美国开始爆发由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2008年,危机迅速扩散至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并且开始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2009年,金融风暴已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快速下滑。危机的规模和严重程度都是空前的,鉴于全球形势的严重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甚至可能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衰退。
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加上我国金融体系还未完全开放,使得所受危机的影响更多集中在了实体经济上。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众多工人失业,GDP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海南省受外部环境影响有一个延迟的过程,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GDP增长放缓与就业的问题,如何减少这场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两者大体上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增长,而就业增长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加强效应”。对于两者关系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描述,当数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浦斯于1957年根据英国近百年的数据,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得出的[1]。这条曲线反映出失业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即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思想诞生以后,直至严重的“滞胀”问题出现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通货膨胀被看作是经济高涨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增长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资源价格膨胀。因此,通胀与失业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据此,政府可以用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经济增长的轨迹,进而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控制在一个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范围内。
然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问题,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新经济中所出现的“两低一高”(即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经济增长率)现象,给菲利普斯曲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并引发了许多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与短期问题上的讨论,以及关于是否失效的争论。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通过对美国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该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两者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根据其对美国的经验研究显示,两者的数量关系是:实际GDP增长率比潜在GDP增长率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比潜在GDP增长率低2个百分点,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1]。
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尽管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尽相同,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与失业反向变动,以及高增长率与低失业率相伴随的关系,已经被众多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实[1]。
三、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
(一)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海南建省的时间不长,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省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我国GDP的产业分布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比较小,且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19.7%下降至2005年的12.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占主体地位,其中第二产业占最大比例,10年的平均值为46.25%(见表1)。而单看第二产业中的工业,10年间其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处于40%以上的水平,表明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绝对的地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大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00年以后就处在40%左右的水平。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
相比之下,海南省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在GDP的产业分布中,第一产业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10年平均值高达35%;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发展缓慢,10年间也仅仅上升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每年都在40%以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是海南省的主导产业。
海南省特殊的经济结构源于其特殊的发展历程,1988年建省,随后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其发展并没有经历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常规轨迹,期间又经历了政府撤资导致开发商资金断裂的阵痛期,使得海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太低,工业和制造业相当缺乏。这正是海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软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难以产生效益,第二产业比重过小难以产生带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虽大,但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二)海南省特殊产业结构下的就业状况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就业结构。海南省“两头大、中间小”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就业结构的特殊性。
分析表3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正处于下降的通道中,第二产业的从业比例大致不变,而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呈上升的趋势,10年的平均比例为49.1︰22.8︰28.1。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达到46.1︰26.8︰27.1时,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而观察海南省三大产业的从业构成,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虽然也在下降,但占比仍然很大,高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从业比例受产业规模的约束,仍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第三产业从业比例比较高,整体上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0年间平均比例为59.2︰10.1︰30.7[3]。海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整体就业结构的脆弱性。
1.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过高,需要释放大量的劳动力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下降。而海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将近60%,截至到2004年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达到121万人,这部分劳动力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并向其他产业转移,如果经济增长不足以为富余劳动力带来相应的就业机会,海南省劳动力剩余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受自身规模限制,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
海南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落后,能提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的提高,使得部分劳动力资本被固定资本所替代。此外,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促进效益提高和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会实行裁员政策。第二产业本应是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它的吸纳作用不明显,甚至释放剩余劳动力,海南省的就业形势就会更加严峻。
3.第三产业发展受第二产业的制约,难以扩大对就业人员的吸纳
无论从就业弹性、就业乘数,还是吸纳就业的边际能力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大多高于其他行业,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对就业人员的吸纳,也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其它产业的支持。海南省的第二产业薄弱,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使得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也不可能快速发展。尤其在经济环境差、经济增长停滞的时候,海南省发展较快的旅游和房地产等敏感产业必然首当其冲,进而拖累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威胁到全省的就业率。
4.海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
表2中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5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36.22%、20.92%和42.86%逐步优化为32.96%、26.07%和40.97%。然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已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10年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注: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的一个重要测度指标,该指标是用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该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与1之差来计算的。当结构偏离度为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反之,偏离度越大,就说明两者越是处于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当结构偏离度大于0时,该产业就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的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而当结构偏离度小于0时,意味着该产业已经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应该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中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始终在-0.4左右徘徊,说明海南省农业就业比例下降幅度小于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转移农业劳动人口的压力相当大。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这可能是由于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使得第二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开始变得有限。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化则比较合理,表明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吸纳第一、二产业释放的劳动力,成为了提供就业的主力。
四、金融危机对海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海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外向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的原因,海南省在金融危机中所收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不能忽视。2008年,海南省国民生产总值1466亿元、增长9.8%,低于年度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此次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旅游和房地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1.旅游业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主要的表现如下:一是国际游客大幅度下降。2008年1-9月,海南省直接接待外国游客人数同比下降11.26%,其中接待亚洲入境游客(港澳台除外)累计同比下降13.01%,接待欧洲入境游客累计同比下降3.92%,接待美洲入境游客累计同比下降17.76%。2008年12月份,入境游客8.1万人次,同比下降32.4%。其中,外国人6.35万人次,同比下降35.9%,国际游客下滑的趋势预计2009年还会持续。二是各种国内外高端的会议和会展下降,往年世界500强大企业都会来海南召开会议,从2008年9月份开始,高端会议减少了。同时,会展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三是高尔夫等品牌旅游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2.房地产业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去年出台关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很多地区出现了地产行业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疲弱,待售商品房增加等问题。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下,海南省房地产开发势头也出现了减弱的态势。2008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10.4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继续扩大,增幅比上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但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幅却分别回落了23.8和33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开发势头减弱的影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2008年8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环比回落23.6个百分点,2008年9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因此,一旦海南省房地产继续低迷或进一步陷入萧条,经济增长的动力必然会减弱。
3.工业方面
2008年以来,海南省工业发展速度波动很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在-0.2%与9.6%之间波动,其中6月份最高增长9.6%,9月份最低下行至-0.2%。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增长7.1%,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低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低4.3个百分点。由于新开工项目少和续建项目进展缓慢,1-9月全省仅有金光卫生纸项目和福耀玻璃新增工业产值1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3.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7%,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0.7个百分点。
2008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原油与成品油的价格倒挂,导致海南炼油厂严重亏损,1-8月累计亏损28.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总额的80.4%。虽然此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但由于国际原油的期货交易,9月到年底炼油厂仍然处于亏损之中。汽车制造业方面,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引发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影响,行业的生产经营十分困难。1-9月,海南汽车业完成产量68099辆,同比下降23.6%;完成增加值4.5亿元,同比减少6.5亿元,下降59.3%,这也是造成海口市工业负增长的主要因素,影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煤电行业1-9月完成发电量54.7亿度,完成工业增价值-0.97亿元,同比减少5.4亿元,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
(二)经济增长放缓对于海南省就业可能产生的冲击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源泉,近年来在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增长较快,就业形势比较稳定,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吸纳了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然而,在当前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海南省脆弱的就业结构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提供就业主力的第三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发展速度极有可能放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第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业人口比例低,加上存在着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也难以在经济发展放慢的形势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低产值、低就业弹性的第一产业已经容纳了过量的就业人口,它只可能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必然会对海南省脆弱的就业结构造成严重的打击。而在此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就业率。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经济危机对海南省的冲击相对于其他沿海城市来说并不大,失业问题也没有严重显现出来。但我们不能过分乐观,低估了危机的持续性与破坏力及其对海南省经济与就业可能产生的较大冲击。当前要做的,应该是未雨绸缪,利用好当前就业率并未明显下滑的优势,从保证经济增长入手,进而解决就业问题,积极拉动内需,形成一个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就业提升拉动内需,内需扩大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将危机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对策建议
针对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的问题,根据海南省经济和就业的基本状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推进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和迅速地发展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有人做过测算,同样幅度的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增长率是第二产业的2-5倍,就业容量更大。而且第三产业范围广、门类多,知识层次高低不等,容纳能量大,可以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能吸收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第三产业占海南省总GDP的40%以上,吸纳了30%以上的就业人数,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在逐步上升。因此,保证第三产业的迅速,持续的发展,无疑是保证海南省经济增长,就业进步的关键。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者,社会就能增加5个相关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继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前,政府应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投资,提升海南的硬件。同时,应该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挖掘海南的文化潜力、生态潜力,提升海南的软实力,赋予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更深的内涵。
2.积极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保证。医药、汽车、石化与天然气、食品加工等都将成为海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引挚。对于第二产业中的规模项目、重点项目,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保证其顺利发展,从而优化海南省的经济结构,为海南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宏观政策的引导力度,鼓励配套行业的发展
在投资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要用政策导向刺激配套行业的发展,以吸纳劳动力就业。海南省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相对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发展配套行业,用劳动力资源来替代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从而吸纳从第一产业释放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4.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促进就业
据市场调查,同样的投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可能是大企业的10多倍;同样的产值,中小企业用的人是大企业的1.5倍。随着社会的成熟,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解决就业的中坚力量。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65%到80%的从业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提高就业率的出路之一。中小企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
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首先,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激励措施,从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优惠。对于为政府接收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方立法或特区立法在前三年可实行累退的增值税和营业税退税制度;个人收入和存款用于投资办中小企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利息税;税务部门对营业额较小的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发票提供便利,使它们能够顺利开业并正常经营。其次,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积极拓展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省政府可以将自身拥有的财政专项资金与其他有意介入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合作,共同创建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要极大限度争取政策,为海南中小企业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让其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股权和债权融资[5]。
参考文献:
[1]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1).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喻桂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
[4]钱永坤.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1).
[5]刘社建.积极就业政策的演变、局限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