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负载射频消融肿瘤原位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活性细胞(CIK)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制备BALB/C小鼠脾脏来源的CIK细胞及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射频消融灭活小鼠皮下结肠癌的实验模型,将其原位裂解的肿瘤组织反复冻融后取上清,lowry蛋白定量法定量,以终浓度5 μg/ml载培养第5天的DC(即Ag-DC),2d后再与培养第7天的CIK细胞共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试剂盒)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DC表面分子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 CD11c+、MHCⅡ+CD11c+、MHCⅡ+CD80+双阳性细胞百分含量分别为9.50%、42.4%、53.4%;Ag-DC表面分子表达共刺激分子双阳性细胞百分含量明显提高,分别为19.2%、74.2%、61.1%.CIK细胞培养第1天,CD3+ NK1.1+双阳性的百分含量为1.45%,第7天CD3+ NK1.1+双阳性表达明显提高为36.9%.Ag-DC-CI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C26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DC-CIK、CIK细胞,且相同效靶比下前者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后者.效靶比为5∶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74.9±3.5)%,DC-CIK细胞杀伤率为(71.2±2.1)%,CIK细胞杀伤率为(68.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007,P=0.007);效靶比为10∶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82.3±4.5)%,DC-CIK细胞杀伤率为(77.1±5.1)%,CIK细胞杀伤率为(72.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27,P=0.005);效靶比为20∶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83.2±1.9)%,DC-CIK细胞杀伤率为(77.2±4.2)%,CIK细胞杀伤率为(73.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94,P=0.000).结论 负载肿瘤射频消融原位裂解产物的DC联合CIK细胞可以提高体外细胞毒活性,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策略。
肿瘤射频消融裂解物负载的DC-CI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
【摘 要】
:
目的 研究负载射频消融肿瘤原位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活性细胞(CIK)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制备BALB/C小鼠脾脏来源的CIK细胞及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射频消融灭活小鼠皮下结肠癌的实验模型,将其原位裂解的肿瘤组织反复冻融后取上清,lowry蛋白定量法定量,以终浓度5 μg/ml载培养第5天的DC(即Ag-DC),2d后再与培养第7天的CIK细胞共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分
【机 构】
:
213003常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13003常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13003常州,苏州大学附
【出 处】
:
国际肿瘤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41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利用放疗增敏剂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改善放疗疗效,是现代肿瘤放疗学研究的方向之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一类表观遗传学修饰剂,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DNA双链断裂修复、阻滞细胞周期、改善乏氧状态和促进氧自由基产生等多种途径发挥放疗增敏作用.进一步研究基于分子机制的放疗增敏疗效预测标志物,将更利于临床个体化治疗。
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全球高死亡率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OPD可增加患肺癌的风险.COPD和肺癌皆可由吸烟引起,且这两种疾病常常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但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吸烟,其病理机制联系还包括遗传易感性、炎症反应、细胞损伤、氧化与毒性应激、细胞外基质和蛋白酶的分泌等.其中的一些共性可能成为这两种疾病的化学预防或化学治疗的靶点。
JAK/STAT信号通路是由多种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激活的中心通路,参与肿瘤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研究表明,血液细胞中JAK/STAT突变及调控异常对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探讨此通路的异常有望为治疗急性白血病提供新靶点。
目的 探讨顺铂同期放化疗与奈达铂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8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奈达铂同期放化疗组(奈达铂组90例)和顺铂同期放化疗组(顺铂组90例),观察并比较2组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奈达铂组近期有效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1年无转移生存率、2年无复发生存率、2年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8.85%、89.66、86.21%、85.06%和80.46%,顺铂组近
目的 观察在中国人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的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表达率,及血清与肿瘤组织中突变的一致性,探讨临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进行实时、动态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FQ-PCR检测123例NSCLC血清和98例NSCLC组织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