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法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为了提高复习效果,中学历史教学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我总结平时教学中的经验,认为这种调整和改革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拓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同的拓宽,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教材为避免与初中课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都一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老教本,知识陈旧,许多观点已过时。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复习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简单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关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实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二、挖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1)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2)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旧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民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3)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又如,分析清末“预务立宪”的历史背景,则应挖掘出日俄战争的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的结果,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小国日本打败了领土面积是其60倍的专制大国沙皇俄国,给清政府震动很大,清朝地主官僚当中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成了“预备立宪”骗局的出笼。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同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同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不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商鞅变法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对当时的后世也产生了些消极的影响。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维新是在以过武装基本肃清封建暮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压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1)政治上,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三、提高
“提高”是指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
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例题改革的一个突出成就。据有关专家统计,1994年无论新、老高考,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活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35%左右。而且,强调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发展的一种基本走向。为适应高考发展的这一要求和趋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基本理论的贯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把历史知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如讲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应该指出,“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层建筑。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再如讲到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时,应指出,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总之,“拓宽、挖深、提高”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以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
一、拓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同的拓宽,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教材为避免与初中课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都一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老教本,知识陈旧,许多观点已过时。因此,教学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复习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简单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关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实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二、挖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1)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2)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旧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民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3)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又如,分析清末“预务立宪”的历史背景,则应挖掘出日俄战争的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的结果,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小国日本打败了领土面积是其60倍的专制大国沙皇俄国,给清政府震动很大,清朝地主官僚当中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成了“预备立宪”骗局的出笼。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同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同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不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商鞅变法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对当时的后世也产生了些消极的影响。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维新是在以过武装基本肃清封建暮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压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1)政治上,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三、提高
“提高”是指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
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例题改革的一个突出成就。据有关专家统计,1994年无论新、老高考,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活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35%左右。而且,强调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发展的一种基本走向。为适应高考发展的这一要求和趋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强化基本理论的贯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把历史知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如讲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应该指出,“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层建筑。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再如讲到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时,应指出,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总之,“拓宽、挖深、提高”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以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