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证古书画真伪的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文献。二、图像。
科学的鉴定方法是依据可靠的证据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言其可靠,在于相关资料因年代久远,或散失或隐秘,还有判断失误而导致混杂不清,需要研究者准确地把握其信息。但是,如何把握呢?
以笔者管窥之见,对于词汇简洁的古文献,解读著作者的原意便是关键;相对而言,图像所传递的信息较为直观,判断相对容易;而文献或图像中诸多隐秘或混杂的信息,必须借助于其它相关资料,并在厘清之后才能给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归纳一下大致三个问题:
1.文献的解读。
2.图像的判断。
3.文献或图像的信息错综复杂,厘清之后的判断。
可以说,解读和判断是否准确,将关系到证据是否可靠,直至影响最终的推论结果。
如上海博物馆的《雪竹图》,“落墨”是各方解读的关键词,没骨法是判断的关键技法,谢稚柳先生片面地采用文献中有关徐熙“落墨”的论述(注1),而忽略了表述更为周全的,涵盖走兽、人物、山水、道释等科目,包括吴道元、孙知微、曹仲元等十数位同样被“落墨”的画家的珍贵文献,从而曲解了落墨法呈现的线形态特征(注2);更有甚者,居然忽略了《雪竹图》典型技法特征的基本判断——即一眼可知的没骨法。因此,本来毫无关联的两种技法画上等号,即将没骨法等同于落墨法(图1),导致《雪竹图》被嫁接到具备“浓墨粗笔”基本构架的徐熙身上(图2、注3)。可以说,落墨法的真正含义,正是依赖对其他“落墨”者翔实清晰的描述才得以解读,不可想象,假如缺少这部分文献,“落墨”的解读或许真会成为无厘头的千古之争。
同是五代的西蜀黄荃,沈括的《梦溪笔谈》道:“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这是已知的针对黄荃技法特征最早的阐述,可谓翔实深入,但有两个关键词容易造成误读。所谓“画花”,并非专指花卉,而是花果鸟虫的简称;而“轻色”一词,应指与浓艳反义的浅淡颜色,而非轻薄之意。因此,这段文字清晰地提供了黄荃在敷色和用笔两种技法的重要信息:其一,黄家风格擅长敷色,以浅淡的颜色晕染而成。其二,用笔极为细致,几乎看不到墨迹。而一向被当作黄荃真迹的《写生珍禽图》,显然不符合上述两点(图3)。另外,其薄色渲染具备典型的宣和院画特征,完全脱离了唐代的影响,不同于文献记载的承续唐代画法的黄荃风貌(注4)。这些都是基于深谙早期花鸟画各阶段不同特征而作出的解读和判断,如果不具备艺术史知识,则无能为力。
通常我们所解读和判断的证据,并非全部直观展现,而是呈现隐晦状态,这些隐秘的证据,不但藏于文献的词句之间,也藏于图像元素之间。
富贵画风几乎是早期文献和后期研究的黄荃标准,但黄荃同时还具备没骨、野景、水墨三点隐秘知识,除了前者,后两者几乎与富贵无关,这不是笔者无中生有,而是实实在在地来自早期文献。对于没骨画,多数人还停留在始于徐崇祠的认识,这或源于《图绘宝鉴》直观的描述,但事实并非如此,宣和御府所藏唯一的一件没骨画作品却是名归黄荃,这个信息见于《宣和画谱》御藏画目,而《宣和画谱》早于《图绘宝鉴》240年,显然更具可靠性。同样的,《宣和画谱》和《德隅斋画品》都很详实地描述了黄荃的野景图式和水墨技法。笔者正是依靠黄荃的这三点隐秘证据,才推断《雪竹图》为黄荃真迹(注5)。
崔白、吴元瑜是变革北宋花鸟画坛审美的重要画家,这是不争的史实,但崔、吴均擅长山水画和道释人物画,却是少为人知的另一面,尤其是山水画,不见文献的直接评述。笔者的判断,同样来自《宣和画谱》记载的御府藏画名目。以山水为例,在崔白名下,有《江山风雨图》、《秋峯野渡图》、《雪景山青图》等作品,而吴元瑜名下,也有《雪江行旅图》、《烟寺晚镜图》、《雪竹山青图》等十几件作品,从画目名称看,显然都是山水画。人物道释题材也与此同理。宣和御府是专业性极强的最高机构,能够收藏崔、吴如此之多的山水画,说明其水平并非俗流之辈。
上述所举,均为文献中的隐秘证据,另一类则隐秘于图像,其判断显然需要专业知识。如《野雁图》的土坡,看似无奇,但细心观察,发现此作与其他花鸟画的配景土坡完全不同,并非简单地描绘形态,而是完全具备山水画丰富娴熟的勾皴染技法,说明画家不但擅长鹅雁题材,同时也擅长山水画,这个判断成为最终找到作者吴元瑜的重要线索(图4、注6)。
综上,隐秘证据相对较难把握,既需要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更需要用心解读和判断。
注释:
注1、谢稚柳《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鉴余杂稿》(增订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注2、5、康耀仁《<雪竹图>新考兼论落墨法》,《中华书画家》2015年,中央文史馆。
注3、康耀仁《徐熙<茶梅三禽>和<萱葵双鹂>初探》,《中国美术》2014年第4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注4、康耀仁《黄荃富贵<鹁鸽图>》,《中国美术》2014年第5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注6、康耀仁《变革审美格局的吴元瑜和他的<野雁图>》,《中国美术》2015年第1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科学的鉴定方法是依据可靠的证据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言其可靠,在于相关资料因年代久远,或散失或隐秘,还有判断失误而导致混杂不清,需要研究者准确地把握其信息。但是,如何把握呢?
以笔者管窥之见,对于词汇简洁的古文献,解读著作者的原意便是关键;相对而言,图像所传递的信息较为直观,判断相对容易;而文献或图像中诸多隐秘或混杂的信息,必须借助于其它相关资料,并在厘清之后才能给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归纳一下大致三个问题:
1.文献的解读。
2.图像的判断。
3.文献或图像的信息错综复杂,厘清之后的判断。
可以说,解读和判断是否准确,将关系到证据是否可靠,直至影响最终的推论结果。
如上海博物馆的《雪竹图》,“落墨”是各方解读的关键词,没骨法是判断的关键技法,谢稚柳先生片面地采用文献中有关徐熙“落墨”的论述(注1),而忽略了表述更为周全的,涵盖走兽、人物、山水、道释等科目,包括吴道元、孙知微、曹仲元等十数位同样被“落墨”的画家的珍贵文献,从而曲解了落墨法呈现的线形态特征(注2);更有甚者,居然忽略了《雪竹图》典型技法特征的基本判断——即一眼可知的没骨法。因此,本来毫无关联的两种技法画上等号,即将没骨法等同于落墨法(图1),导致《雪竹图》被嫁接到具备“浓墨粗笔”基本构架的徐熙身上(图2、注3)。可以说,落墨法的真正含义,正是依赖对其他“落墨”者翔实清晰的描述才得以解读,不可想象,假如缺少这部分文献,“落墨”的解读或许真会成为无厘头的千古之争。
同是五代的西蜀黄荃,沈括的《梦溪笔谈》道:“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这是已知的针对黄荃技法特征最早的阐述,可谓翔实深入,但有两个关键词容易造成误读。所谓“画花”,并非专指花卉,而是花果鸟虫的简称;而“轻色”一词,应指与浓艳反义的浅淡颜色,而非轻薄之意。因此,这段文字清晰地提供了黄荃在敷色和用笔两种技法的重要信息:其一,黄家风格擅长敷色,以浅淡的颜色晕染而成。其二,用笔极为细致,几乎看不到墨迹。而一向被当作黄荃真迹的《写生珍禽图》,显然不符合上述两点(图3)。另外,其薄色渲染具备典型的宣和院画特征,完全脱离了唐代的影响,不同于文献记载的承续唐代画法的黄荃风貌(注4)。这些都是基于深谙早期花鸟画各阶段不同特征而作出的解读和判断,如果不具备艺术史知识,则无能为力。
通常我们所解读和判断的证据,并非全部直观展现,而是呈现隐晦状态,这些隐秘的证据,不但藏于文献的词句之间,也藏于图像元素之间。
富贵画风几乎是早期文献和后期研究的黄荃标准,但黄荃同时还具备没骨、野景、水墨三点隐秘知识,除了前者,后两者几乎与富贵无关,这不是笔者无中生有,而是实实在在地来自早期文献。对于没骨画,多数人还停留在始于徐崇祠的认识,这或源于《图绘宝鉴》直观的描述,但事实并非如此,宣和御府所藏唯一的一件没骨画作品却是名归黄荃,这个信息见于《宣和画谱》御藏画目,而《宣和画谱》早于《图绘宝鉴》240年,显然更具可靠性。同样的,《宣和画谱》和《德隅斋画品》都很详实地描述了黄荃的野景图式和水墨技法。笔者正是依靠黄荃的这三点隐秘证据,才推断《雪竹图》为黄荃真迹(注5)。
崔白、吴元瑜是变革北宋花鸟画坛审美的重要画家,这是不争的史实,但崔、吴均擅长山水画和道释人物画,却是少为人知的另一面,尤其是山水画,不见文献的直接评述。笔者的判断,同样来自《宣和画谱》记载的御府藏画名目。以山水为例,在崔白名下,有《江山风雨图》、《秋峯野渡图》、《雪景山青图》等作品,而吴元瑜名下,也有《雪江行旅图》、《烟寺晚镜图》、《雪竹山青图》等十几件作品,从画目名称看,显然都是山水画。人物道释题材也与此同理。宣和御府是专业性极强的最高机构,能够收藏崔、吴如此之多的山水画,说明其水平并非俗流之辈。
上述所举,均为文献中的隐秘证据,另一类则隐秘于图像,其判断显然需要专业知识。如《野雁图》的土坡,看似无奇,但细心观察,发现此作与其他花鸟画的配景土坡完全不同,并非简单地描绘形态,而是完全具备山水画丰富娴熟的勾皴染技法,说明画家不但擅长鹅雁题材,同时也擅长山水画,这个判断成为最终找到作者吴元瑜的重要线索(图4、注6)。
综上,隐秘证据相对较难把握,既需要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更需要用心解读和判断。
注释:
注1、谢稚柳《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鉴余杂稿》(增订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注2、5、康耀仁《<雪竹图>新考兼论落墨法》,《中华书画家》2015年,中央文史馆。
注3、康耀仁《徐熙<茶梅三禽>和<萱葵双鹂>初探》,《中国美术》2014年第4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注4、康耀仁《黄荃富贵<鹁鸽图>》,《中国美术》2014年第5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注6、康耀仁《变革审美格局的吴元瑜和他的<野雁图>》,《中国美术》2015年第1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