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在我班上有一位同学华华,在他末满周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外出打工,他的生活起居完全由爷爷奶奶负责。据我从幼儿园老师那里了解到,从上幼儿园起,他奶奶每天送他来幼儿园,必送其进入教室,放好书包,放好水瓶,叮嘱半天才离开教室……放学后,奶奶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看见老师就问个不停:我家宝宝在学校乖不乖,有没有哭,水喝完没有,有没有同学欺负他,都和谁玩……现在他上一年级了,我甚至还发现有的时候她还会进入我的班级问其他的学生,有没有人欺负华华,还在教室里大声得说以后谁也不准欺负华华,不然会怎么样怎么样。有一次华华没有带书包,我就问他怎么没有带书包来,他告诉我他奶奶没有给他放下,就在自行车篮里。过了一会儿,他奶奶又急急忙忙得给他送来了,他居然一点惭愧之色也没有,还怪他奶奶没有给他放下书包,而这位“伟大的”奶奶走的时候还一直埋怨自己。
华华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过度的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过分地依赖他人,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据心理学专家研究,产生依赖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依赖。如有的学生,受到父母的过度溺爱和娇纵惯养,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揽,生活中从没有为自己的事情考虑过,全部听从父母的摆布,养成了做事靠父母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华华的奶奶认为,华华从小失去妈妈,孩子挺可怜的,所以就想去弥补一切,认为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什么都给好的就可以让孩子快乐一些,其实不然。他就像一个傀儡,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自己的想法,又谈何快乐呢!二是自卑衍生出来的心理依赖。像华华这样的孩子就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家庭的不完整等,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支配。
对此,我特意与华华奶奶进行了一次交谈,首先我让她在华华看不到她的地方观察他,她会发现,华华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一人独处,要么爬在桌子上,要么就靠在墙上看同学们玩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脸上根本就没笑脸。我对他奶奶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孙子吗?你告诉他在学校不要到处乱跑,不要和谁谁玩,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觉得他开心吗?”他奶奶看着我,茫然不知所措:“怎么办呀,老师,这孩子太可怜了,也没有妈,我们也没有知识,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对他说:“你觉得他可怜吗?他哪里可怜了,他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生活无忧,在爷爷奶奶精心呵护下长大。可怜的氛围是你们给他创造的,你们把他保护在玻璃房里,时时刻刻提醒他,你就应该这样被保护,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没有妈妈,你是可怜的孩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谈,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首先奶奶不能再送他到教室,不要再替他问作业,不再过分关注他在学校的一举一动。然后我在学校内部鼓励他与同学一起做游戏,一起帮老师做一些事。做了好事我会去表扬他,做了错事也会像批评其它同学一样批评他。我还鼓励他不让奶奶接送了,可以和同学一起来学校。过了一段时间,他奶奶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笑着对我说:“老师你出来看呀,华华玩得多开心呀。现在他一回家就知道写作业了,而且还会帮我做一些事……”看着他奶奶满脸皱纹的笑脸,我也感到特别的心慰,教育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位人民教师的职责所在。
依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克服自己的依赖心理,也并非朝夕之事,而要多角度、长时间地去攻克它。
一要愉快地接纳自己。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缺陷,就当成包袱背起来,老是压在心头,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如何教育孩子淡化自己的不幸就要靠身边人共同努力,不要总是把孩子置于不幸中,像对待正常人一样正常对待他。
二要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身潜能的肯定,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信心。只要坚信“我能行”,一股新思想的动力就像流泉一样充实着头脑并改造自己的人生。
三要培养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接受他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大事可征求他人的意见,但必须把握一点,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一旦从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自己就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感到了自信的力量,享受了自主、自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那么,依赖心理如何解决呢?
一是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扫地扫干净,衣服穿整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按时起床,准时睡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小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从学习习惯的养成入手。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遇到生字勤查字典的习惯,养成作业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的习惯……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在学习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教師适宜的引导。作为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员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存在,给学生适时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和家长避免单纯的说教,以真诚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探讨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办法,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自我领悟。
总之,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多样化,家长和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华华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过度的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过分地依赖他人,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据心理学专家研究,产生依赖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依赖。如有的学生,受到父母的过度溺爱和娇纵惯养,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揽,生活中从没有为自己的事情考虑过,全部听从父母的摆布,养成了做事靠父母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华华的奶奶认为,华华从小失去妈妈,孩子挺可怜的,所以就想去弥补一切,认为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什么都给好的就可以让孩子快乐一些,其实不然。他就像一个傀儡,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自己的想法,又谈何快乐呢!二是自卑衍生出来的心理依赖。像华华这样的孩子就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家庭的不完整等,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支配。
对此,我特意与华华奶奶进行了一次交谈,首先我让她在华华看不到她的地方观察他,她会发现,华华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一人独处,要么爬在桌子上,要么就靠在墙上看同学们玩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脸上根本就没笑脸。我对他奶奶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孙子吗?你告诉他在学校不要到处乱跑,不要和谁谁玩,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觉得他开心吗?”他奶奶看着我,茫然不知所措:“怎么办呀,老师,这孩子太可怜了,也没有妈,我们也没有知识,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对他说:“你觉得他可怜吗?他哪里可怜了,他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生活无忧,在爷爷奶奶精心呵护下长大。可怜的氛围是你们给他创造的,你们把他保护在玻璃房里,时时刻刻提醒他,你就应该这样被保护,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没有妈妈,你是可怜的孩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谈,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首先奶奶不能再送他到教室,不要再替他问作业,不再过分关注他在学校的一举一动。然后我在学校内部鼓励他与同学一起做游戏,一起帮老师做一些事。做了好事我会去表扬他,做了错事也会像批评其它同学一样批评他。我还鼓励他不让奶奶接送了,可以和同学一起来学校。过了一段时间,他奶奶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笑着对我说:“老师你出来看呀,华华玩得多开心呀。现在他一回家就知道写作业了,而且还会帮我做一些事……”看着他奶奶满脸皱纹的笑脸,我也感到特别的心慰,教育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位人民教师的职责所在。
依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克服自己的依赖心理,也并非朝夕之事,而要多角度、长时间地去攻克它。
一要愉快地接纳自己。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缺陷,就当成包袱背起来,老是压在心头,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如何教育孩子淡化自己的不幸就要靠身边人共同努力,不要总是把孩子置于不幸中,像对待正常人一样正常对待他。
二要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身潜能的肯定,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信心。只要坚信“我能行”,一股新思想的动力就像流泉一样充实着头脑并改造自己的人生。
三要培养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接受他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大事可征求他人的意见,但必须把握一点,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一旦从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自己就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感到了自信的力量,享受了自主、自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那么,依赖心理如何解决呢?
一是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扫地扫干净,衣服穿整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按时起床,准时睡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小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从学习习惯的养成入手。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遇到生字勤查字典的习惯,养成作业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的习惯……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在学习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教師适宜的引导。作为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员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存在,给学生适时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和家长避免单纯的说教,以真诚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探讨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办法,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自我领悟。
总之,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多样化,家长和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