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考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探析 初中数学中考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探析

来源 :启迪·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初中数学中考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也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因此,结合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知识拓展与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旨在实现初中数学中考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水平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

引言:初中数学中考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技巧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分析,引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应用性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1]。结合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特点,对学生的求解论证、数学认知等方面进行拓展,以应用性问题解题为中心,提高初中数学训练水平。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分析,可在学生的头脑中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并逐步提高学生归纳以及总结数学知识的能力。初中数学中考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分析,以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技巧为中心,利用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2]。

1、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解析

应用性问题数学是在新课标倡导的视角下,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与拓展,强化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性。在新课标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性问题分析,可鼓励学生意识到抽象知识解题技巧的逻辑性,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方法应用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性问题解题准确性与效率。从实际应用意识的角度,对应用性问题进行分析,可以鼓励学生在探寻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结合新课标要求,从言行到课堂的知识逻辑讲解,需要以数学知识的应用为理念,对应用性问题的计算过程、知识逻辑等方面进行拓展,以此实现初中数学问题应用化的发展水平提升[3]。

2初中数学中考应用性问题解题技巧的训练与掌握

2.1理解应用性问题的实质

应用性数学问题的解题是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应用问题,也是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在这一本质的视角下,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转换能力,走出误区,以数学思维锻炼以及理论的运用与发挥为目标,对学生的应用性问题分析与逻辑思维培养有促进作用。例如,在初中数学中考中的几何问题中,可以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关系进行解题,以伸缩门为例,学生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关系、边长长度计算中,可根据伸缩门的形状变化,理解四边形的边长关系,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以及解题能力提升等有促进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分析应用性问题的本质,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感知能力的同时,可对应用性问题进行解析,并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水平[4]。

2.2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应用性问题的解析需要学生具备数学逻辑思维,可以理解数学问题,将文字信息的内在逻辑以及抽象的数学逻辑转变为数学语言,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知识理解过程中,包含图形、符号等语言,在面对数学问题中,需要将应用性问题转化为实践内容,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数学逻辑思维,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性问题的解决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可以多方面的理解应用性问题。其次,培养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探索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归纳、分析、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应用性问题解决思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的应用性问题解析与技巧掌握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技巧训练,需要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数学逻辑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在实践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性问题理解与解析能力。

2.3鼓励学生对应用性问题进行建模

应用性问题建模与分析,可促使学生了解应用性问题的背景、知识点等,引导学生通过展开调查、归纳信息、收集数据的方式,思考应用性问题的本质以及规律。指导学生对应用性问题进行建模与假设中,可从实际层面,对应用性问题抽象化转化为实际生活问题,并与实际背景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促使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逻辑有明确的认知。在应用性问题建模与分析的视角下,将问题信息整合后,利用数学定式,掌握数学关系。引导学生对应用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中,可通过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建模。结合预期的假设,构建针对应用性问题的简易模型,并对模型求解方程与求解方法等方面进行思维引导,达到解决应用性问题的目的。在应用性问题求解与模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结论证明进行讨论,并对算法的精确度、稳定性等进行验证,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结果。在模型实践分析中,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对应用性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数学建模,以实际应用性问题为根本,对应用性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反思与验证,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例如,A城与B城的直线距离为20km,在A、B两点的直径半圆弧上,建立垃圾点C,C点距离A点的距离为X,C点对A城、B城的总影响度为Y,C点与A城之间的距离平方值与影响度有反比关系,关系系数为4。C与B城的距离平方值与影响度有反比关系,关系系数为k。C在AB直径半圆弧的中点位置,总影响度为0.065,分析y与x函数的单调性,并判断AB直径半圆弧上是否有C点的存在,说明理由。

2.4引入生活实践

应用性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思维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公式,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生活实践中,结合应用性问题中的要素关系,对其进行计算,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到一起,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建筑物的建造的隔热层建造成本为6万元,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C与隔热层厚度X满足恒等关系,如果不建造隔热层,每年能耗费用为8万元,求解20年的能源消耗费用总和。在解题的过程中,根据每年能耗消耗费用C(x),对建造费用与20年的能源消耗费用总和进行计算,在建立数学关系式后,可以对总费用进行计算。应用性问题以工农业生产、建设、实际生活中的优选等问题为背景,在建立数学方程后,可以利用数列模型解决应用性问题。

结论:分析数学应用性问题的形成过程,并适当增加开放性习题,通过学生的自主训练以及应用性问题解题方法讲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技巧,在拓展学生数学知识面的同时,可实现应用性问题解题训练水平提升。在应用性问题解题训练中,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利用数学逻辑思维,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应用性问题可通过假设、构建条件,对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知识拓展,解决应用性问题,达到快速解答应用性问题、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仲双.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24):97-98.

[2]林曦.初中应用性问题的解题障碍及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0(05):22-23.

[3]李永树.让知识走出课堂——以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0(08):3-5.

[4]葛恒丹. 中新初中數学教材数学应用性问题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其他文献
学位
会议
报纸
期刊
报纸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