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尤其是叠词的运用,它的韵律美和诗化美给文章增添了丰富的意蕴,教学时我很想就此与学生探讨叠词之美。
一位学生说:“根据高考的要求,叙述叠词的作用应该分三个步骤:先是必须要说用得好,这是1分,不能丢;然后要写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某种特征;最后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比如,‘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中‘轻轻重重轻轻’用得很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时大时小、时近时远的特征,写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雨的复杂的感情。特征和感情一定要概括,这就是得分的秘诀。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都可以走这个模式,这就是格式化阅读。”看得出听众比较满意,很多学生把这三条标准记在笔记本上。一个高二的学生,在分析事物时头脑非常清晰,按照高考的评分标准,应该给个比较好的分数。但是,用一种公式套几类练习题,把语文题当成数学题,把世间的千姿百态定格成一个“生动形象”,把丰富的情感格式化,作为语文老师,心里有多么悲哀!
就叠词而言,“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秦牧《迭句的魅力》)。叠词的作用不仅仅是生动形象地描摹事物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表达沸腾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读者能感受到缠绵悠长、回味不绝、一波三折的情感,体悟语言的魅力。所以,余光中先生从古老的大陆上一直听雨听到台湾岛上日式的古屋里,情感起起落落,说不尽的复杂,时时的感伤、淡淡的喜悦、浓浓的乡愁,不是“生动形象”能概括尽的。但学生拿它当解题的方法、评分的标准,而不理会余光中先生听雨的感受,这是要不得的。
多年的语文养成教育中,大家都致力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统一,从生字词的积累到段落的分析,从炼字到炼句,从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到读者观点的表达,一层一层,一级一级,用12年的时间告诉一个学生语文是什么,语文要如何去学。结果到了高中,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却开始走下坡路,喜欢自己母语的学生在减少,这大概就是语文的格式化阅读造成的吧。
格式化本是计算机用语,简单地说就是把一张空白的盘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域,并编号,供计算机储存、读取数据。没有这个工作的话,计算机就不知道在哪儿写、从哪儿读。硬盘和软盘都必须格式化后才能使用。计算机是讲程序的,会按人事先设计的程序自动完成计算、控制等许多工作,但用于阅读中的格式化其实就是模式化、机械化。无论阅读哪一类文章,都有一个可以依照的模式,思路不变、答法不变,只要中间换些词就可以,所以学生说叠词的作用时,会有三条;说修辞手法的作用时,“比喻”的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的答题格式是强调了+对象+特性,与数学的四则运算相似,甚至比四则运算简单,因为只有加法。有了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语文与理科无多大差别。学生用“格式化”来概括很形象,这也是他们多年做题总结的经验和方法。但如果这种格式化的理论在学生中达成共识,那后果将非常严重。
■ 会让意蕴丰富的文本理解单一化
教育传播理论告诉我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它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是语文活动重要的信息来源。文本是一个载体、一种凭借,围绕着文本,教师与学生搭起了对话的桥梁,所以,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直接关系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本里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或深刻,或睿智,或幽默;或短小精悍,或洋洋洒洒,丰富的意蕴可以引导学生多元化思维、创造性思维。而“作家创造的形象和意蕴完全隐藏或附丽于语言中,通过一系列语义规定及其相互间的联系、配合和映衬等关系,巧妙地启示给读者”,中国的文字是隐含意义最丰富的文字,抽象的语言符号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作品丰富的意蕴是由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产生的。学生必须透过阅读,用心体悟、深切感受,才能理解意蕴。
文本也承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文本的意义指向,是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文本的研读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得到人文熏陶,享受人文关怀,获得个性发展。
而格式化的阅读是在规定的情境、规定的步骤中,以实用功利为解读目的,以教参或教师为权威展开的文本解读,课堂行为方式具有预设性,在教师的指引或暗示下朝一个方向发展,求同排异,为以后的练习提供快速便捷而且相对准确的路径。文本中的意蕴变成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得分标准。丰富的意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也只有得分的价值,后果是毁灭了整个阅读教学。读者的眼中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主题是反封建的,《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是猥琐无道德的。叶圣陶先生为此有过精辟的言语:“念书,念得通透了,走去教学生。学生照样地念着,念得与先生一样地通透了,便也走去教学生。顺次教下去,可以至无穷。试问,‘你们自己的发现呢?’‘没有。’‘你们自己享用到多少呢?’‘不曾想到。’这就是一部教育史了。”我们的阅读世界只有一盏孤灯,枯燥灰暗。
所以,文本内涵理解的单一,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阅读的激情。
■ 会造成千人一面的阅读效果
格式化的阅读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只要有模子,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一模一样。这是违背阅读教学客观规律的,因为千差万别的阅读就会有千差万别的结果。
除了作家的文字符号赋予了文本本身丰富的意蕴,读者的阅读也起重要作用,鲁迅先生就曾说:“看人生是因为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解读出的文本内涵会不尽相同,这是读者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的差异所带来的。比如,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有人赞美他的责任心,有人不屑他的生存方式,有人嘲讽他的精神胜利法,有人同情他的苦难,而许三观身上丰富的意蕴则是通过读者的解析表现出来。固而,鲁迅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年轻学子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喜欢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新主张。而高中三年又是人的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对事物的认识不会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不受任何旧有框架的牵绊。年龄的特征使这一时期的阅读更充满张力,格式化阅读会扼杀了多少天性,泯灭多少激情。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家维果茨基说“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观察实践,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让知识变成能力。阅读经验的累积需要体验,需要理解,也需要评价。教师无法替代,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发挥了积极性,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同时,文本理解的多元性会带来解读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给成长带来契机,给阅读带来动力,会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阅读经历的无限丰富,给他们更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最终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 会让语文课的语文味消失
对叠词的分析学生并没有错,相反,会总结、会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愿望也是好的,阅读文章和品味语言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古典韵味之美。但问题是,品味语言的同时少了情感的激发,少了陶醉的诗意和自由的境界,按照不扣分的原则,按照分析的三个步骤,理性地、冷冰冰地加以阐述,其枯燥无味可想而知,这是一个语文味尽失的课堂,教师的感染力、课堂的吸引力会大大减弱,教师对文本的冷漠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思维习惯后,学生对文本、对教师甚至对周围事物怎么可能有激情!没有了情感,人类将如何诗意地栖居。
“语文味”是2001年深圳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并身体力行的理论成果,它的核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讲语文》)语文课有自己的“滋味”,强调语文手段的应用、语文素养的培养、情感教育的魅力,强调了在一定空间里自由的境界。这些任务的达成必须有一个“情种”般的语文教师,即要像热爱情人一样热爱我们教的每一篇课文。
听完学生的叠词分析,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在余光中先生两岸分离的乡愁里,我增加了“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背井离乡之“愁”。学生朗读并总结了经典的古诗词描绘的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并感同身受。最后,让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时,发言人数超过60%。学生的概括出人意料,有的说:“乡愁因分隔而相思,因相思而哀愁,因哀愁而美丽,美丽的乡情是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千山万山,千难万难都阻断不了。所以反‘藏独’的时候,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站在最前列,所以汶川地震的时候,海外的、大陆的千万个声音都凝聚成一个声音‘四川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在一起’,这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美丽哀愁。”有的学生说:“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再听听屋瓦时代的雨的音乐,但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洪大音乐,奋斗是主旋律。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是刹那,永恒的是这份情感。”听到这些,我很感动,他们是新时代年轻的中国人,充满激情,不恋旧、不停步,拳拳之情流淌在血液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或笑、或伤感、或豪迈,这是情感的感染力,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课堂,师生的人生境界都得到了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课时占去总课时的大半江山,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阅读不应是功利性的,更不应是模式化的,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积淀了个性,绽放了情感。所以,我们要把阅读这块阵地,真真切切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下种、培土、浇水,来年的春天花园里也会姹紫嫣红。
一位学生说:“根据高考的要求,叙述叠词的作用应该分三个步骤:先是必须要说用得好,这是1分,不能丢;然后要写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某种特征;最后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比如,‘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中‘轻轻重重轻轻’用得很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时大时小、时近时远的特征,写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雨的复杂的感情。特征和感情一定要概括,这就是得分的秘诀。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都可以走这个模式,这就是格式化阅读。”看得出听众比较满意,很多学生把这三条标准记在笔记本上。一个高二的学生,在分析事物时头脑非常清晰,按照高考的评分标准,应该给个比较好的分数。但是,用一种公式套几类练习题,把语文题当成数学题,把世间的千姿百态定格成一个“生动形象”,把丰富的情感格式化,作为语文老师,心里有多么悲哀!
就叠词而言,“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秦牧《迭句的魅力》)。叠词的作用不仅仅是生动形象地描摹事物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表达沸腾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读者能感受到缠绵悠长、回味不绝、一波三折的情感,体悟语言的魅力。所以,余光中先生从古老的大陆上一直听雨听到台湾岛上日式的古屋里,情感起起落落,说不尽的复杂,时时的感伤、淡淡的喜悦、浓浓的乡愁,不是“生动形象”能概括尽的。但学生拿它当解题的方法、评分的标准,而不理会余光中先生听雨的感受,这是要不得的。
多年的语文养成教育中,大家都致力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统一,从生字词的积累到段落的分析,从炼字到炼句,从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到读者观点的表达,一层一层,一级一级,用12年的时间告诉一个学生语文是什么,语文要如何去学。结果到了高中,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却开始走下坡路,喜欢自己母语的学生在减少,这大概就是语文的格式化阅读造成的吧。
格式化本是计算机用语,简单地说就是把一张空白的盘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域,并编号,供计算机储存、读取数据。没有这个工作的话,计算机就不知道在哪儿写、从哪儿读。硬盘和软盘都必须格式化后才能使用。计算机是讲程序的,会按人事先设计的程序自动完成计算、控制等许多工作,但用于阅读中的格式化其实就是模式化、机械化。无论阅读哪一类文章,都有一个可以依照的模式,思路不变、答法不变,只要中间换些词就可以,所以学生说叠词的作用时,会有三条;说修辞手法的作用时,“比喻”的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的答题格式是强调了+对象+特性,与数学的四则运算相似,甚至比四则运算简单,因为只有加法。有了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语文与理科无多大差别。学生用“格式化”来概括很形象,这也是他们多年做题总结的经验和方法。但如果这种格式化的理论在学生中达成共识,那后果将非常严重。
■ 会让意蕴丰富的文本理解单一化
教育传播理论告诉我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它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是语文活动重要的信息来源。文本是一个载体、一种凭借,围绕着文本,教师与学生搭起了对话的桥梁,所以,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直接关系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本里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或深刻,或睿智,或幽默;或短小精悍,或洋洋洒洒,丰富的意蕴可以引导学生多元化思维、创造性思维。而“作家创造的形象和意蕴完全隐藏或附丽于语言中,通过一系列语义规定及其相互间的联系、配合和映衬等关系,巧妙地启示给读者”,中国的文字是隐含意义最丰富的文字,抽象的语言符号与具体可感的形象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作品丰富的意蕴是由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产生的。学生必须透过阅读,用心体悟、深切感受,才能理解意蕴。
文本也承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文本的意义指向,是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文本的研读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得到人文熏陶,享受人文关怀,获得个性发展。
而格式化的阅读是在规定的情境、规定的步骤中,以实用功利为解读目的,以教参或教师为权威展开的文本解读,课堂行为方式具有预设性,在教师的指引或暗示下朝一个方向发展,求同排异,为以后的练习提供快速便捷而且相对准确的路径。文本中的意蕴变成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得分标准。丰富的意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也只有得分的价值,后果是毁灭了整个阅读教学。读者的眼中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主题是反封建的,《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是猥琐无道德的。叶圣陶先生为此有过精辟的言语:“念书,念得通透了,走去教学生。学生照样地念着,念得与先生一样地通透了,便也走去教学生。顺次教下去,可以至无穷。试问,‘你们自己的发现呢?’‘没有。’‘你们自己享用到多少呢?’‘不曾想到。’这就是一部教育史了。”我们的阅读世界只有一盏孤灯,枯燥灰暗。
所以,文本内涵理解的单一,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阅读的激情。
■ 会造成千人一面的阅读效果
格式化的阅读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只要有模子,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一模一样。这是违背阅读教学客观规律的,因为千差万别的阅读就会有千差万别的结果。
除了作家的文字符号赋予了文本本身丰富的意蕴,读者的阅读也起重要作用,鲁迅先生就曾说:“看人生是因为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解读出的文本内涵会不尽相同,这是读者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的差异所带来的。比如,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有人赞美他的责任心,有人不屑他的生存方式,有人嘲讽他的精神胜利法,有人同情他的苦难,而许三观身上丰富的意蕴则是通过读者的解析表现出来。固而,鲁迅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年轻学子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喜欢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新主张。而高中三年又是人的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阶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对事物的认识不会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不受任何旧有框架的牵绊。年龄的特征使这一时期的阅读更充满张力,格式化阅读会扼杀了多少天性,泯灭多少激情。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家维果茨基说“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观察实践,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让知识变成能力。阅读经验的累积需要体验,需要理解,也需要评价。教师无法替代,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发挥了积极性,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同时,文本理解的多元性会带来解读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给成长带来契机,给阅读带来动力,会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阅读经历的无限丰富,给他们更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最终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 会让语文课的语文味消失
对叠词的分析学生并没有错,相反,会总结、会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愿望也是好的,阅读文章和品味语言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古典韵味之美。但问题是,品味语言的同时少了情感的激发,少了陶醉的诗意和自由的境界,按照不扣分的原则,按照分析的三个步骤,理性地、冷冰冰地加以阐述,其枯燥无味可想而知,这是一个语文味尽失的课堂,教师的感染力、课堂的吸引力会大大减弱,教师对文本的冷漠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思维习惯后,学生对文本、对教师甚至对周围事物怎么可能有激情!没有了情感,人类将如何诗意地栖居。
“语文味”是2001年深圳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并身体力行的理论成果,它的核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讲语文》)语文课有自己的“滋味”,强调语文手段的应用、语文素养的培养、情感教育的魅力,强调了在一定空间里自由的境界。这些任务的达成必须有一个“情种”般的语文教师,即要像热爱情人一样热爱我们教的每一篇课文。
听完学生的叠词分析,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在余光中先生两岸分离的乡愁里,我增加了“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背井离乡之“愁”。学生朗读并总结了经典的古诗词描绘的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并感同身受。最后,让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时,发言人数超过60%。学生的概括出人意料,有的说:“乡愁因分隔而相思,因相思而哀愁,因哀愁而美丽,美丽的乡情是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千山万山,千难万难都阻断不了。所以反‘藏独’的时候,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站在最前列,所以汶川地震的时候,海外的、大陆的千万个声音都凝聚成一个声音‘四川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在一起’,这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美丽哀愁。”有的学生说:“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再听听屋瓦时代的雨的音乐,但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洪大音乐,奋斗是主旋律。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是刹那,永恒的是这份情感。”听到这些,我很感动,他们是新时代年轻的中国人,充满激情,不恋旧、不停步,拳拳之情流淌在血液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或笑、或伤感、或豪迈,这是情感的感染力,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课堂,师生的人生境界都得到了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课时占去总课时的大半江山,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阅读不应是功利性的,更不应是模式化的,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积淀了个性,绽放了情感。所以,我们要把阅读这块阵地,真真切切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下种、培土、浇水,来年的春天花园里也会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