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复制的青春挽歌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1961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哀歌》翻译者夏露博士和我是同级不同系的校友,上大学的时候都住在“31楼”。我拿到文稿后,一口气看完,却久久不知如何下笔。心中尚有万千感慨和忧伤,却一时无从言说。这几天,心中一直萦绕着哀伤的吟唱,从时间之河飘曳而来,从那个遥远的有着高高的棕榈树和火红的凤凰花的国度缓缓而来,于是知道我必须写些什么。
  《战争哀歌》是越南作家保宁写的半自传体的小说,美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是它的背景,和传统的厚重沉潜如交响乐一般的战争小说相比,这部小说更像是一曲忧伤的小夜曲,迷离而凄美。
  这是一部无法复制的小说,作者保宁出生在河内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在北京大学访学教书。想来唯有他这样文学底蕴丰厚,而又亲历了十年美越战争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空谷幽兰的作品。正如文中的主人公阿坚几次死里逃生,最后认定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让他活下来,记录这一场战争,记录这一场和战火交错纷扬的青春,记录因战争而残破凋零的爱情,这篇小说或许正是天意所为,上天赋予保宁才华,又让他饱受战争磨难,才给世人呈现出这样一部奇异的作品。写美越战争的作品不多,从北越士兵的角度叙述这场浩大的战争的作品更是少而又少,这大概是这个作品最珍贵、最奇特的地方。
  作品第二个独特性就是这场战争正好和作者/主人公十年的青春相重叠。谁的青春不迷惘,谁的青春不动人,可是又有谁能拥有如此别具一格、惨烈炙热、惊心动魄的战火青春?在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里,十六岁的叛逆少年霍尔顿心怀理想,一心守望孩童的纯真,却被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猥琐撞了个正着。而在《战争哀歌》里,类似的对比和冲撞则要浓烈得多。十七岁的阿坚满怀对战争和正义的理想主义情怀,却在去往前线的路途上目睹同样是十七岁的女友阿芳被轮奸,他狂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热情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天就被粉碎了,战争的伤痛和血痕从此植根在他的心底。十七岁的少年,却经历了成年人也无法承受的战争的惨烈和伤痛。除了阿坚,其他的诸如阿清、阿赣、小盛子、阿香、阿云、赫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消逝,事实上,阿坚是侦察连唯一的幸存者。而在后方的阿芳、绿咖啡,为了生存,又经历了怎样的沉沦与耻辱?这是一场无法复制的青春,从头至尾,无从言说的伤痛和死亡的阴云弥漫在字里行间。绝不屈服选择自杀的营长,自掘坟墓的敌兵,死在途中的逃兵,丧子的父母,身体残疾终日生不如死的阿生,甚至是那些幸存下来却被战争的阴魂整日骚扰、终日惶惶的老兵,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一一摆在读者面前,令人长叹,令人黯然。
  而和战争的残虐和惨烈相映照的是爱情的纯真美好和青春的炙热动人。作者不断回忆他战前和阿芳在一起度过的美丽时光。他的笔触柔美真纯,充满诗意。那湖畔缠绕的少男少女,那火车上相依偎的青春恋人,以及阿坚看到的在水邊沐浴的赤裸身体的阿芳,一切都是那么唯美,那么动人。而这些美好的回忆,也是支撑阿坚在那十年里熬过一个个艰难时刻的动力。唯其青春爱情之美,才使读者愈觉战争的残忍,也愈发为因战争而错失彼此,抱憾终身的恋人而深深感怀。除了阿芳,作者也写到了和他有交往的其他几个女性,如阿幸、阿贤、阿莹、阿和。她们都是女兵。阿和为了掩护伤兵,故意暴露自己,最后被美国士兵轮奸。阿贤和阿坚告别,瘸着腿一步步走出火车站的情景令人泫然。她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凄美,令人动容,不由得让人想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一个个相继逝去的女兵。
  作者的写作观念是很值得称道的,他完全摒弃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说教,而是从人性,从每一个具体的人饱受的战争之痛来书写和质疑这场以北越的胜利而告终的正义之战,应该说还是非常有勇气的。有几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北越战士试图救助一个受重伤的南越敌人,另一个是一位战士对一位随便丢置遗体的战士的呵斥,能看到作者对于亡灵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悲悯,令人心生感动。而同时,作者也盛赞了那些无私无畏,为了掩护拯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战士,正如阿莹、阿和,他们是那场战争中真正的英雄。
  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比较新颖。大概是对应阿坚战后的委顿和思维的混沌,整篇行文并不是那么流畅,人称也在不断转换,有时候是第三人称“他”,有时候又转换成第一人称“我”。文中有一些情节比较突兀,并穿插了作者本人书写这部小说的心得和困顿,结构上有一些混乱,对阅读也造成了一定困扰,但是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尝试现代派和意识流的写法。文章最后,通过哑女,又通过“我”把文稿呈现出来,很有新意,也很别致的一笔。
  作者对于战争细节的描写细密又抽离,魔幻又写实,虚虚实实,读得心惊。招魂林里,亡灵会在纪念日聚集,重新组合,集体点名。林子里只闻鸟鸣,不见鸟影,声音如泣如诉的鸟儿,乍一看如汩汩流血的红笋,大如钢盔的萤火虫,具有毒性、给人幻觉的魔玫瑰,夜间低吟的草木鬼魂曲。小说一开篇,我就被作者这些若非亲历,无法炮制的细节震慑了。
  整部小说骨骼清奇,语言秀朗,总有令人称叹的语句让人暗生欢喜:“浓重的湿气,像无形的手慢慢伸向吊床,捕获每一处空隙。绵长的细雨,令人忧伤,又如时间的长河在缓缓流淌,让人坠入半梦半醒之间。风,带着潮湿的味道,似乎在发出长长的叹 息。”非常形象的比拟。这其中自然有翻译者的一份功劳,也大概是因为越南的文化和我们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人名到地名,到行文,没有一点生疏和翻译小说的感觉。
  这是由一个谦卑真诚而又伤痛累累的灵魂呈现的一场无法复制的青春挽歌。在保宁的文字里,你能看到雨季里阴暗灰沉的天空,你能听到森林上空雨滴掉落的声音,你能听到一曲最深沉悲凉的战争哀歌,乘着二十世纪的清风而来,回旋在那一片片连绵无比的雨海里。
其他文献
镰仓行(2020.1.30)  天气好极了,从太平洋吹来的风,像极了山中的春风。早上与驹泽大学教授小川隆在本乡三丁目集合,到东京站换乘横须贺JR,一小时就到了北镰仓,去拜观圆觉寺和建长寺。  我们到得早,先去圆觉寺对面的东庆寺。日本的寺院分派系也分本末,名堂多得很。这个寺院也属于临济宗圆觉寺派,虽然不大,却极清幽。竹林与古木之中,有一条小径,通往半山,让人想起唐代常建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期刊
谷崎润一郎(1886-1965)  随着国内大量谷崎润一郎作品的译介,人们似乎渐渐发现这位日本近现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实在是一名趣味横生、各种题材与类型都涉猎甚广的作家。确实,阅读谷崎的门槛看似并不高,他的幻想、悬疑、惊悚、犯罪小说往往和他的情感伦理小说一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情节的引人入胜及叙事语言的委婉晓畅十分不同于其他许多读起来晦涩艰深的现代派小说。谷崎润一郎的叙事能力是卓越的,他对小说的传
期刊
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里设想了一类作家,他们在“天真”和“感伤”之间徘徊。他在书中写道:“天真的小说家和天真的读者就像这样一群人,他们乘车穿过大地时,真诚地相信自己理解眼前窗外的乡野和人。因为这样的人相信车窗外景观的力量,他就开始谈论所见的人,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让感伤—反思型小说家心生嫉妒。感伤—反思型小说家会说,窗外的风景受到了窗框的限制,窗玻
期刊
读臧棣《最简单的人类动作入门》时,产生了一个古怪的念头,就是掠取集子中不同诗歌里的一些句子,敷衍出一首新诗来。这念头如此古怪,以至于我不敢一口气把诗集读完。加上最近着实忙碌,便破例以断断续续的方式读了下去。我原以为读诗忌零零碎碎地读,不易形成完整的印象,不料这回只能零零碎碎地读,也就不管那么多了。  但是读完了再回头整理阅读的印象,似乎零零碎碎地读倒是好的。这本《最简单的人类动作入门》,从始至终,
期刊
帕特里夏·丘奇兰德(Patricia Churchland)  自从接触了女性主义理论,我开始对自身的社会性感兴趣,为什么个体会陷于群族、性别的窠臼而难以自拔?以我的理论物理的背景,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是形成顽固秩序的重要原因。我开始阅读社会生物学方面的书籍。社会生物学研究动物的社会性行为的生物机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用引人入胜的写作向大
期刊
一  在文学史上,经常会有某一时代突然兴起某种文体的现象,一时间,采用这种文体的作家蜂拥而出,后来人们就拿这种文体来作那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比如唐诗、宋词。可以称作汉代文学标志的是辞赋,而推动辞赋成为汉代两三百年写作潮流的,就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生在西漢的文帝到武帝时代。这个时代,据历史学家司马迁说,经过文帝的“广恩博施”而“天下归心”,又经过景帝时的“七国伏诛”,使“天下
期刊
历史在加速?不,历史停了下来,但它把加速留给了我们。  —[法]菲利普 · 穆雷  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有一句话:“那些只在记录上可以寻觅到踪迹的人,他们的时光由生于其后的我们来记忆,那么对于我们现在拥有的时光,后人又将持有怎样的记忆呢?”人都面临记忆不断被覆盖的现实。有时我就在考虑,记忆中到底哪部分是最重要的。《少女穆谢特》[ 法] 乔治·贝尔纳诺斯著王吉英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年版  惨绿少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爱玲写出短篇小说《色,戒》和长篇小说《小团圆》,迎来了创作生命的“第二春”。《色,戒》明暗对照,短小精悍,内力饱满,是少见的佳作。关于它的主题和细节,评论家们有五花八门的解读。有的从政治上比附,斥为汉奸文学,或是穿凿附会,将“蜀腴”川菜馆解释为“蜀狱也,影射胜利后汉奸一网打尽、统统下狱”。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小说触及了张爱玲自身的隐痛。郢书燕说,所在多有。李安导演的同名电影对小
期刊
在非常时期里,没了外卖和下馆子的机会,每天都在想办法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于是君子进庖厨。某日做饭,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段留学往事:一次请德国室友尝白菜肉丝炒年糕。他吃后赞不绝口。问原料为何,答曰,白菜、肉丝、年糕。问佐料为何,答,料酒和盐。但他料定绝不可能只此,我必定有神秘佐料不肯示人。解释了半天,只得搬出形而上学来:我国饭食讲求配伍。所谓配伍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神秘佐料就是肉丝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在高温下
期刊
好几位朋友向我推荐《下沉年代》(The Unwinding),豆瓣读书评论对它一片赞扬,有人认为此书相当于美国当代史的《万历十五年》。我的看法是,乔治·帕克(George Packer)的叙事能力确实不错,但作为一种美国断代叙事,它还是缺少早先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那种灵动风采,论到对观察对象的平视白描以及纤秾合度的叙述表达,我觉得彼得·海斯勒似乎更胜一筹。为什么大家评价如此之高?粗略看了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