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在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可取得更好疗效,磷酸肌酸钠可作为一种辅治小儿VMC的药物。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VMC34例,根据不同用药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药物疗效。对照组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4个月一14岁;治疗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个月一1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评价标准ECG评价ST-T改变恢复正常、DCG评价心律失常消失者为有效,cTnI正常值<1. Sng/ml。结果判定标准:显效: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ECG, DCG, CTriI、心肌酶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消失,ECG, DCG,cTnI、心肌酶检查有一定改善;无效: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体征及ECG, DCG, cTnI、心肌酶检查均无改善。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对照组:将给予维生素C(100mg/kg,每日一次静点)、葛根素注射液( 0. 5ml/kg,每日一次静点)治疗的定为对照组。治疗组:将给予维生素C(100mg/leg,每日一次静点)、葛根素注射液(0. 5ml/ kg,每日一次静点)、磷酸肌酸钠(3 0mg/kg,每日一次静点)治疗的定为治疗组。
1.3.2临床疗效评定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3周进行ECG, DCG、心肌酶、cTnI检查结果的比较,并做详细的症状、体征变化记录,症状、体征消失、异常指标均恢复正常可出院。
1.4统计方法将资料收集,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选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点
2.1.1主要症状本组资料显示胸闷、心前区不适为主诉者24例,占总人数的70.59%;长叹气为主诉者19例,占总人数的55.88%;周身乏力、精神差等表现者16例,占总人数的47.06%;多汗、面色苍白等表现者11例,占总人数的32.35%。各年龄组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儿童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长叹气、周身乏力、精神差、多汗、面色苍白等应警惕VMC的存在。
2.1.2体征心音低钝20例,占总病例数的58.82%,心律不齐或早搏7例,占总病例数的20.59%,心动过速2例,占总病例数的5.88%,心动过缓1例,占总病例数的2.94%,心界扩大1例,占总病例数的2.94%,闻及奔马律1例,占总病例数的2.94%,提示体征以心音低钝为主。
2.2结果见表1。
如表1所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VM)是较为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发病率亦很高,目前多认为,VM早期是病毒感染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致心肌细胞发生病理性损害,稍后肌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免疫异常,导致心肌细胞产生免疫性病理损害,两者是VM心肌损伤的主要病理过程。本组病例心功能不全2例,无心源性休克及心脑综合征,无死亡病例,说明近年来重症VMC逐渐减少,而轻症、不典型小儿VMC口益增多。本组资料心音低钝占总病例数的58.82%,心律不齐或早搏占总病例数的20.59%。提示体征以心音低钝为主。临床中现在主要问题是诊断扩大化,下列情况常被误诊为VMC:①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早搏;②呼吸道感染合并窦性心动过速及心前区不适;③感染后出现轻度心电图异常或心肌酶增高,而CK-MB正常;④儿童行为问题所致的叹气、胸闷、心前区不适;⑤p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所致的临床表现。诊断扩大化的后果是造成过度治疗,如不恰当地长期护心治疗,甚至长期使用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一般的早搏,给患儿及家长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部分甚至出现医源性疾病。因此,临床中患儿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长叹气、周身乏力、精神差、多汗、面色苍白症状,查体心音低钝,应高度警惕VMC。小儿VMC的ECG改变以S T-T为主,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与DCG联合运用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心)J)t酶谱与cTnI联合检出率提高。在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磷酸)J)t酸钠可取得更好疗效,磷酸肌酸钠可作为一种辅治小儿VMC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向伟..贾杰主编.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思维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2]陈晓萍.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3):322-323.
[3]陶剑虹,唐英蓉,姜荣健,等.磷酸肌酸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的疗效观察.西部医学,2007(19): 568-570.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VMC34例,根据不同用药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药物疗效。对照组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4个月一14岁;治疗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个月一1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评价标准ECG评价ST-T改变恢复正常、DCG评价心律失常消失者为有效,cTnI正常值<1. Sng/ml。结果判定标准:显效: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ECG, DCG, CTriI、心肌酶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消失,ECG, DCG,cTnI、心肌酶检查有一定改善;无效:疗程结束时临床症状、体征及ECG, DCG, cTnI、心肌酶检查均无改善。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对照组:将给予维生素C(100mg/kg,每日一次静点)、葛根素注射液( 0. 5ml/kg,每日一次静点)治疗的定为对照组。治疗组:将给予维生素C(100mg/leg,每日一次静点)、葛根素注射液(0. 5ml/ kg,每日一次静点)、磷酸肌酸钠(3 0mg/kg,每日一次静点)治疗的定为治疗组。
1.3.2临床疗效评定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3周进行ECG, DCG、心肌酶、cTnI检查结果的比较,并做详细的症状、体征变化记录,症状、体征消失、异常指标均恢复正常可出院。
1.4统计方法将资料收集,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选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点
2.1.1主要症状本组资料显示胸闷、心前区不适为主诉者24例,占总人数的70.59%;长叹气为主诉者19例,占总人数的55.88%;周身乏力、精神差等表现者16例,占总人数的47.06%;多汗、面色苍白等表现者11例,占总人数的32.35%。各年龄组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儿童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长叹气、周身乏力、精神差、多汗、面色苍白等应警惕VMC的存在。
2.1.2体征心音低钝20例,占总病例数的58.82%,心律不齐或早搏7例,占总病例数的20.59%,心动过速2例,占总病例数的5.88%,心动过缓1例,占总病例数的2.94%,心界扩大1例,占总病例数的2.94%,闻及奔马律1例,占总病例数的2.94%,提示体征以心音低钝为主。
2.2结果见表1。
如表1所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VM)是较为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发病率亦很高,目前多认为,VM早期是病毒感染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致心肌细胞发生病理性损害,稍后肌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免疫异常,导致心肌细胞产生免疫性病理损害,两者是VM心肌损伤的主要病理过程。本组病例心功能不全2例,无心源性休克及心脑综合征,无死亡病例,说明近年来重症VMC逐渐减少,而轻症、不典型小儿VMC口益增多。本组资料心音低钝占总病例数的58.82%,心律不齐或早搏占总病例数的20.59%。提示体征以心音低钝为主。临床中现在主要问题是诊断扩大化,下列情况常被误诊为VMC:①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早搏;②呼吸道感染合并窦性心动过速及心前区不适;③感染后出现轻度心电图异常或心肌酶增高,而CK-MB正常;④儿童行为问题所致的叹气、胸闷、心前区不适;⑤p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所致的临床表现。诊断扩大化的后果是造成过度治疗,如不恰当地长期护心治疗,甚至长期使用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一般的早搏,给患儿及家长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部分甚至出现医源性疾病。因此,临床中患儿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长叹气、周身乏力、精神差、多汗、面色苍白症状,查体心音低钝,应高度警惕VMC。小儿VMC的ECG改变以S T-T为主,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与DCG联合运用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心)J)t酶谱与cTnI联合检出率提高。在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磷酸)J)t酸钠可取得更好疗效,磷酸肌酸钠可作为一种辅治小儿VMC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向伟..贾杰主编.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思维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2]陈晓萍.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3):322-323.
[3]陶剑虹,唐英蓉,姜荣健,等.磷酸肌酸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的疗效观察.西部医学,2007(19): 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