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收录的《吴命》,残缺严重,给全文的编连、缀合和释读都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意义群分析"和"关键词系联"的方式,对《吴命》原简重新进行了缀连编排.依据新的缀连结果,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可以认为《吴命》就是公元前484年吴国使臣献功于周的告劳之辞,主旨是表白吴国出兵陈国、维护周王至亲之国的功劳.《吴命》补充了《左传》哀公十年"吴救陈"的细节,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吴、楚两国在该地区激烈的争夺.《吴命》的文辞反映出,吴国想仿效齐桓晋文先例,走"尊王攘夷"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吴越地区早期政治形态演进研究"(项目编号:15BZS12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收录的《吴命》,残缺严重,给全文的编连、缀合和释读都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意义群分析"和"关键词系联"的方式,对《吴命》原简重新进行了缀连编排.依据新的缀连结果,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可以认为《吴命》就是公元前484年吴国使臣献功于周的告劳之辞,主旨是表白吴国出兵陈国、维护周王至亲之国的功劳.《吴命》补充了《左传》哀公十年"吴救陈"的细节,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吴、楚两国在该地区激烈的争夺.《吴命》的文辞反映出,吴国想仿效齐桓晋文先例,走"尊王攘夷"的争霸路线.此外,《吴命》"记言"的性质非常明显,在表述中人称转换频繁,更符合吴国方面向周王汇报时的原始完整表达,其原始性很可能在《国语》之上.
其他文献
自启蒙时代以来,权威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淡薄了.在自然主义的理论中,权威被看作是某种衍生性的东西或某种要消失的东西.在笛卡尔和帕斯卡的哲学中,权威与意志概念之间有着本质关系,他们揭示了权威在本源性上具有神圣的特征.在克尔凯郭尔和《圣经》的文本中,真正的权威是神圣权威,其根本特征是完全抛弃权力和武力,因此具有柔弱性.个体应该在处理神圣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关系中成为自己,同时也使神圣权威成为真正的权威,使世俗权威回到自己的相对地位.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以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进入国家治理基本场域.在话语垄断转向现代认同的网络生态场域,多元主体竞争、协调、赋权、分发、选择、反馈的互动流互构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生产结构、传播结构与认同结构.在市场经济逻辑、传播逻辑、草根逻辑与适当计算逻辑等多重逻辑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生产层面的场域结构和正负向结构、传播层面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分发-接收结构,以及认同层面的认同群体结构和知识基础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困境.
日本学界虽然没有直接讨论过"日本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但在日本学者间也存在着相关的论述.从明治初期至昭和前期的日本学界,关于"日本哲学"出现了以不同研究对象而阐述的论著,然而基于同样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的"日本哲学史"却一直没有诞生.关于"日本哲学"之有无,明治初期至中期的学者,通过论及"中国哲学"而使"日本哲学"的存在似乎不言自明.这期间虽然出现了"日本无哲学"的指涉,但学界并不进行其"有无"问题的反思.而在明治后期至昭和初期,一些学者则直接以近代以前日本存在"哲学"为前提,阐述所谓的"日本哲学史".然而,由
当前学界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在哲学建构、思想溯源、认识论定位三种范式下思考,集中回答了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以何视角写”三个问题,存在着对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定位、黑格尔学派对马克思思想影响、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阶段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等多个问题的争议.然而现有研究只在静止的思想二维坐标轴上探讨思想家的思想、思想史的思想,可以思考让静止的思想运动起来,探究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核心创造——“定在中的自由”——对当代问题的回应与启发.
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语,更是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风险治理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提炼"空间-关系-角色"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个体在不同类型社会关系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逻辑,在不同性质空间中亦有不同的关系承载和角色切换.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治理的突发性"检验场",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实验"图景.病毒的人际"无差别"传播具有较强的空间渗透性和整合性.其间,身体空间、熟人空间、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交错,本位角色、熟人角色、职业功能角色与公共角色多重演绎且行为逻辑异化,关系
北宋衙前"役重破产"是衙前役法问题的真实写照,由此开展的衙前役法改革,是北宋役法改革的核心内容.衙前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衙前应役者没有经营官场生态的经验,但北宋政府初步拟定的役法改革目标是实现应役人的公平性,以及保有乡村社会的发展动力.衙前役法改革主要围绕户等问题展开,先是宋仁宗朝尝试韩琦的衙前新法及韩绛的"五则衙前法",继而废除里正衙前,轮差乡户衙前,只是优化了应役衙前的公平性,直到神宗朝推行免役法才真正考虑应役者的意愿或担负衙前重难的能力,而元祐初年废除免役钱后衙前"雇募"改"招募",衙前役法问题又集
目的 交通事故发生后急需交通急救与生命救援,但长期以来交通事故生命救助中存在“报警延误、救援迟缓、康护粗疏”等突出难题,探讨公路运输事故生命救助体系,旨在最大程度降低交通事故死亡及伤残,践行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方法 依据交通事故大数据和比例风险建模方法,结合事故创伤生命周期时间链,构建公路运输事故生命救助系统形式化模型.结果 建立符合国情的交通事故三级生命救助系统模型,经实证分析,实际效应与预期基本一致,依据模型变量参数提出系统关键技术,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结论 交通事故生命救助系统是以人的生命为
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消极性与保守性,变相肯定了作为政治解放成果的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与为政治解放辩护的旧哲学世界观决裂.资本主义政治国家以虚假普遍性强化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继宗教异化之后发生了政治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批判的现实任务,解放政治成为超越政治解放的出路.马克思勾勒了解放政治的大致轮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初步确立,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全体社会成员真实参与公共事务.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相互联结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人民才是国家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