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住诱惑,为打赢而研
现任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兼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的刘衡,任职8年来,钉在大西北高原边防一线搞科研,用生命铸就国防金色盾牌。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21项部队急需的重大课题,且100%都在部队投入建设或列装使用。他还把一批曾对前途困惑、迷茫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献身国防的科技英才。刘衡大校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带领科研人员紧贴实战需求、瞄准发展前沿,积极创新,刻苦攻关,在国防工程和工程装备科研一线取得多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为国防工程建设和部队战斗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衡大校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获优秀工程设计奖5项,多次受到总部和军区表彰,入选军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他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授予防护工程“突出贡献奖”;被军区司令部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二、三岗位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军区司令部直属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这个由刘衡所长创造奇迹的基层科研单位,只有不到20人。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8年前,因为多年与重大科研项目无缘,很多人纷纷要求调离或转业。刘衡在认真分析了单位所有人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打破专业限制,重组研究科室,激活人力资源。他组织召开了一场整整7天的全所党员会议。
当会议结束的时候,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决定我们未来的只能是‘为打赢而研’!” 2004年初,总部向全军科研单位发出了开发某实战化项目的“战书”。刘衡下定决心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
经过两年艰苦奋战,刘衡带领团队最终攻克了这项科技难关,成果被部队迅速推广运用。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第一次名播大江南北。这时候,军内外的一些科研单位纷纷邀请刘衡和他的科研团队合作搞科研,这其中不乏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科研机构和大企业。
可是,刘衡却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诚恳地说:“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要解决困扰部队转型的瓶颈性难题。那些只冲着评奖而无太大价值的项目,要坚决摈弃;那些经济效益很好,但对部队战斗力无直接作用的项目,也要抵挡住诱惑。”
在刘衡带领下,他们先后6次推掉与地方合作的机会,始终将目光锁定在提高部队打赢能力上,每一次科研创新解决的都是部队的燃眉之急——
2008年初,他们针对我国南方出现的冻雨冰雪灾害,研发出全军第一台除冰雪装置,并在2010年初北疆发生的特大雪灾中投入使用。
2009年,他们针对某舟桥部队抢渡大型河流速度过慢的问题,研发出新旧舟桥连接器,使部队渡河用时缩短了三分之二。
2010年,他们针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部队缺少饮用水的困难,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发出新型野战净水车……
无私奉献,打造国防“隐身衣”
一次,刘衡在研究当代世界局部战争战例时,注意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军事目标都是因为不慎暴露而遭遇了精确制导武器的毁灭性打击。他决定向这个世界性难题发起进攻!在青藏高原某地,刘衡带领攻关小组冒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一蹲就是10个多月。采样,分析,研制,实验,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一直到第二年夏天,刘衡他们终于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突破口。两个月后,经过缜密的审查、论证,科研项目终于定型。
2010年秋,这项几乎凝聚了刘衡全部心血的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长期在冰天雪地、阴冷潮湿的环境里搞实验,刘衡的双腿留下了难以治愈的顽疾,好几次都疼得昏倒在地。有人问他到底值不值?刘衡动情地说:“我们是搞工程科研设计的,防护伪装好重要军事目标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就是舍了性命,也要为绿色长城打造强筋健骨的‘隐身衣’!”
“我不是为了评奖,也不是为了升迁。如果为了升官,我就不会从军区机关调到这里;如果为了名利,我会与地方合作选择那些‘投入少、见效快’的获奖项目。”在高原的寒风中,刘衡平静地对一位老战友说。
生命禁区,不再浪费氧气
2005年冬天到来之前2个月,刘衡接到了正在高原施工的某工兵团的求援电话。这些常年奔波在生死线上的战友们反映:因为严重缺氧,他们使用的风钻机马力不足,功率比山下降低了40%。这意味着,同样的时间,工作效率就下降了近一半;还意味着,为高标准完成施工任务,在海拔近5000米的“生命禁区”里,这些可爱的士兵兄弟们忍着高寒、缺氧、低压环境的折磨,还要多待一年以上。
冬天,在海拔4700米的某高原达坂,刘衡带着一辆军车在漫天风雪中艰难跋涉。对于那些把青春乃至生命留在了“生命禁区”的战友们,刘衡的心与他们是贴得最近的。
车子在 “天路”上艰难爬行了几天几夜后,终于到达了某工程工地。踩着碎裂的沙砾,顶着劲烈的西风,李水泉搀着犯了腿病的刘衡一瘸一拐地爬过一道山坡。远处的山坡上,是一辆空压机,10多名战士抱着风钻正在忙碌。
原本可以带动3台风钻的空压机,仅仅带了两台还功率不足。由于严重缺氧,战士们抱着高频振动的风钻在坚硬的石头地上作业不到5分钟就得换人。刘衡带着李水泉在这片山顶上整整待了61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下山的时候,李水泉抱着一个嘴唇乌紫龟裂、指甲凹陷脱落、年仅18岁的小战士心疼地哭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良空压机,尽快让风钻机吃饱氧气,让可爱的工兵兄弟们少遭些罪!
2007年夏天,刘衡和李水泉夜以继日研究出来的高原型空压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底,定型产品迅速生产列装。高原型空压机的研发,让施工速度提高了3倍,官兵在施工中因为设备问题的受伤率降低到了零。
2008年秋天,那位李水泉抱过的小战士当了班长,专门给工程科研设计所写了一封感谢信说:“首长,您的研究让我们不再浪费氧气了。”
培养全军科技拔尖人才
在刘衡所长悉心帮带下,一个个科技精英从某工程科研设计所脱颖而出。据统计,8年里,全所先后有31人次立功受奖,11人提前晋级,20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3人入选兰州军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6人被国内知名的学术机构聘为高级顾问。
前不久,某工程科研设计所,又有两人获取博士学位的同时,再一次担负起军队某重点工程的科研设计任务。
然而,只有刘衡清楚得来这些成就是怎样的不容易。2003年底,刘衡上任不到两个月,刚从高校学成归来时卫民就找到刘衡,递交了一份转业报告和一份香港某大学月薪1.7万港币的邀请函。自上任以来,他一直都在关注着这个难得的人才。“咱们研究所这么多年了,没有一项像样的成果,所里的研究项目,本科学历就够了,我不想就这么平淡地把自己一生打发了!”时卫民一股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衡知道,时卫民并非为了高校开出的高额薪酬,他想有所作为,但苦于找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几天后,刘衡找到时卫民,和他约定了“一年内如果申请不到重大科研任务,就同意上报他转业”的“君子协议”。
2004年,在刘衡的大力支持下,时卫民破格担任了某工程科研社所三室主任,同时也挑起了刘衡从总部争取得来的那个科研项目的重担。时卫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研攻关上。他先后获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兰州军区科研攻关骨干力量。时卫民说:“我是大学生干部出身,说实话,当时对部队的感情仅仅限于平时组织的说教。但跟着刘所长一次次深入高原边防一线后,我才明白,军事科研人员的价值,只有在强国固防的天地里才能真正实现。”
刘衡所长领导的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有多人先后接到过地方一些单位的高薪聘书,但都被他们一一回绝。他们说:“刘所长已经为我们这些高学历人才找到了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刘衡带领同事进行野外试验
现任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兼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的刘衡,任职8年来,钉在大西北高原边防一线搞科研,用生命铸就国防金色盾牌。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21项部队急需的重大课题,且100%都在部队投入建设或列装使用。他还把一批曾对前途困惑、迷茫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献身国防的科技英才。刘衡大校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带领科研人员紧贴实战需求、瞄准发展前沿,积极创新,刻苦攻关,在国防工程和工程装备科研一线取得多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为国防工程建设和部队战斗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衡大校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获优秀工程设计奖5项,多次受到总部和军区表彰,入选军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他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授予防护工程“突出贡献奖”;被军区司令部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二、三岗位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军区司令部直属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这个由刘衡所长创造奇迹的基层科研单位,只有不到20人。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8年前,因为多年与重大科研项目无缘,很多人纷纷要求调离或转业。刘衡在认真分析了单位所有人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打破专业限制,重组研究科室,激活人力资源。他组织召开了一场整整7天的全所党员会议。
当会议结束的时候,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决定我们未来的只能是‘为打赢而研’!” 2004年初,总部向全军科研单位发出了开发某实战化项目的“战书”。刘衡下定决心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
经过两年艰苦奋战,刘衡带领团队最终攻克了这项科技难关,成果被部队迅速推广运用。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第一次名播大江南北。这时候,军内外的一些科研单位纷纷邀请刘衡和他的科研团队合作搞科研,这其中不乏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科研机构和大企业。
可是,刘衡却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诚恳地说:“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要解决困扰部队转型的瓶颈性难题。那些只冲着评奖而无太大价值的项目,要坚决摈弃;那些经济效益很好,但对部队战斗力无直接作用的项目,也要抵挡住诱惑。”
在刘衡带领下,他们先后6次推掉与地方合作的机会,始终将目光锁定在提高部队打赢能力上,每一次科研创新解决的都是部队的燃眉之急——
2008年初,他们针对我国南方出现的冻雨冰雪灾害,研发出全军第一台除冰雪装置,并在2010年初北疆发生的特大雪灾中投入使用。
2009年,他们针对某舟桥部队抢渡大型河流速度过慢的问题,研发出新旧舟桥连接器,使部队渡河用时缩短了三分之二。
2010年,他们针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部队缺少饮用水的困难,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发出新型野战净水车……
无私奉献,打造国防“隐身衣”
一次,刘衡在研究当代世界局部战争战例时,注意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军事目标都是因为不慎暴露而遭遇了精确制导武器的毁灭性打击。他决定向这个世界性难题发起进攻!在青藏高原某地,刘衡带领攻关小组冒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一蹲就是10个多月。采样,分析,研制,实验,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一直到第二年夏天,刘衡他们终于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突破口。两个月后,经过缜密的审查、论证,科研项目终于定型。
2010年秋,这项几乎凝聚了刘衡全部心血的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长期在冰天雪地、阴冷潮湿的环境里搞实验,刘衡的双腿留下了难以治愈的顽疾,好几次都疼得昏倒在地。有人问他到底值不值?刘衡动情地说:“我们是搞工程科研设计的,防护伪装好重要军事目标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就是舍了性命,也要为绿色长城打造强筋健骨的‘隐身衣’!”
“我不是为了评奖,也不是为了升迁。如果为了升官,我就不会从军区机关调到这里;如果为了名利,我会与地方合作选择那些‘投入少、见效快’的获奖项目。”在高原的寒风中,刘衡平静地对一位老战友说。
生命禁区,不再浪费氧气
2005年冬天到来之前2个月,刘衡接到了正在高原施工的某工兵团的求援电话。这些常年奔波在生死线上的战友们反映:因为严重缺氧,他们使用的风钻机马力不足,功率比山下降低了40%。这意味着,同样的时间,工作效率就下降了近一半;还意味着,为高标准完成施工任务,在海拔近5000米的“生命禁区”里,这些可爱的士兵兄弟们忍着高寒、缺氧、低压环境的折磨,还要多待一年以上。
冬天,在海拔4700米的某高原达坂,刘衡带着一辆军车在漫天风雪中艰难跋涉。对于那些把青春乃至生命留在了“生命禁区”的战友们,刘衡的心与他们是贴得最近的。
车子在 “天路”上艰难爬行了几天几夜后,终于到达了某工程工地。踩着碎裂的沙砾,顶着劲烈的西风,李水泉搀着犯了腿病的刘衡一瘸一拐地爬过一道山坡。远处的山坡上,是一辆空压机,10多名战士抱着风钻正在忙碌。
原本可以带动3台风钻的空压机,仅仅带了两台还功率不足。由于严重缺氧,战士们抱着高频振动的风钻在坚硬的石头地上作业不到5分钟就得换人。刘衡带着李水泉在这片山顶上整整待了61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下山的时候,李水泉抱着一个嘴唇乌紫龟裂、指甲凹陷脱落、年仅18岁的小战士心疼地哭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良空压机,尽快让风钻机吃饱氧气,让可爱的工兵兄弟们少遭些罪!
2007年夏天,刘衡和李水泉夜以继日研究出来的高原型空压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底,定型产品迅速生产列装。高原型空压机的研发,让施工速度提高了3倍,官兵在施工中因为设备问题的受伤率降低到了零。
2008年秋天,那位李水泉抱过的小战士当了班长,专门给工程科研设计所写了一封感谢信说:“首长,您的研究让我们不再浪费氧气了。”
培养全军科技拔尖人才
在刘衡所长悉心帮带下,一个个科技精英从某工程科研设计所脱颖而出。据统计,8年里,全所先后有31人次立功受奖,11人提前晋级,20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3人入选兰州军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6人被国内知名的学术机构聘为高级顾问。
前不久,某工程科研设计所,又有两人获取博士学位的同时,再一次担负起军队某重点工程的科研设计任务。
然而,只有刘衡清楚得来这些成就是怎样的不容易。2003年底,刘衡上任不到两个月,刚从高校学成归来时卫民就找到刘衡,递交了一份转业报告和一份香港某大学月薪1.7万港币的邀请函。自上任以来,他一直都在关注着这个难得的人才。“咱们研究所这么多年了,没有一项像样的成果,所里的研究项目,本科学历就够了,我不想就这么平淡地把自己一生打发了!”时卫民一股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衡知道,时卫民并非为了高校开出的高额薪酬,他想有所作为,但苦于找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几天后,刘衡找到时卫民,和他约定了“一年内如果申请不到重大科研任务,就同意上报他转业”的“君子协议”。
2004年,在刘衡的大力支持下,时卫民破格担任了某工程科研社所三室主任,同时也挑起了刘衡从总部争取得来的那个科研项目的重担。时卫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研攻关上。他先后获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兰州军区科研攻关骨干力量。时卫民说:“我是大学生干部出身,说实话,当时对部队的感情仅仅限于平时组织的说教。但跟着刘所长一次次深入高原边防一线后,我才明白,军事科研人员的价值,只有在强国固防的天地里才能真正实现。”
刘衡所长领导的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有多人先后接到过地方一些单位的高薪聘书,但都被他们一一回绝。他们说:“刘所长已经为我们这些高学历人才找到了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刘衡带领同事进行野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