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只是传说?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h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科学史中,人类真正开始以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要从19世纪算起。然而距今1800多年前,中国东汉博物学家张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古时称地震为地动),它非常神奇,可以检测到地震发生的方位,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检测仪器。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神奇的地动仪
  公元78年,张衡生于河南南阳,为当地大姓豪绅子弟。他自幼聪敏好学,游历多地,在文学、算学、天文、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经举荐入京,进入朝廷做了郎中,后升迁至太史令,主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东汉太史令不担负修史职分)。在此期间,他改进并重造了一台浑天仪,以水驱动而演示天象;他还著書立说,写了中国第一本描述天体运行的书《灵宪》,提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已,并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这种解释即使在今天也非常科学。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故事记载在《后汉书》里,根据记载,这个地动仪发明于公元132年,用精铜铸成,形似酒樽,直径约2米,周身刻以山龟鸟兽的篆文,作为装饰形象,内部则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八道分别对应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均对应一条口含铜珠的龙首,龙首下方各有一只张着大嘴的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会掉下,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人们便可知哪里发生了地震。
  张衡时任太史令,他发明了这台精妙的仪器后,就命名为候风地动仪,字面上理解就是“以风观测地动的仪器”,或者可理解为“地震的风标”。当时,人们相信地震与空气运动有关,与上天的启示有关。张衡就认为地震是上天启示“天子”的征兆,用来警告朝廷失政,奸臣弄权,那么检测地震自然就能警示朝廷,匡正社稷。
  这种看法与中国传统观念息息相关。“平天下”是所有士子的终极目标,征战沙场,求学为官,以及技艺发明都为此目标而服务。所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主要目的不是测量地震,而是为了通过自然灾难来警告朝廷。
  《后汉书》还记载道:曾经有一条龙的铜珠突然掉下,落入蟾蜍之嘴,然“地不觉动”,洛阳的朝臣们因此觉得地动仪不足信,但是几天之后,一骑快马驶入京城(洛阳),消息送达,果然陇西(今甘肃省内,距洛阳700千米)发生了地震,于是众人都服其神妙。
  地动仪只是传说?
  然而,这个地动仪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史书上也记载不详,导致一些科技史专家对其是否真的存在过产生怀疑。
  关于地动仪的全部描述,《后汉书》仅仅用了196个字,其中关于外观的描述占据了很多篇幅,而描写内部构造的,却只有几个字。“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基本就是地动仪的内部构造了。在这个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中间那根柱,它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然后经过一系列力学传导,最终“施关发机”触动龙嘴,从而掉落铜珠。科学家推测,这根柱必定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摆。当远处的地震波传来,轻微的震感连人尚且感觉不到时,什么样的机械构造使得这根摆能感觉得到,并且有足够的能量触发机关?它灵敏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对地动仪机械构造的疑惑,至今没有答案。
  另外一个疑惑,就是关于地动仪检测陇西地震的实例。《后汉书》作者是范晔,写于公元440年左右(南北朝初期),此时东汉早已灭亡,张衡也已去世300年了。《后汉书》问世之前,关于此次地震检测的记录,不见于其他任何史料。《后汉书》的参考资料大部分来源于《续汉书》,这部书写于公元300年左右。作者司马彪在《续汉书》记载了地动仪的构造,但关于检测陇西地震的记录,却丝毫不见。
  《后汉书》在记载地动仪神奇预测陇西地震之事时,并未提到具体年份。根据文献记载,在公元132—139年间中国共发生过7次地震,其中138年在陇西发生了一次破坏性的大地震,很多学者以为地动仪检测到的就是这次地震。但当时洛阳也具有强烈的震感,并不是《后汉书》所说的那样,洛阳“地不觉动”,地动仪检测的显然不是指这次地震。
  另有学者提出,公元134年陇西也发生过一次震级不算大的地震,恰是这次地震,京都洛阳没有震感,却被地动仪检测到了。只是,这次地震并无文献明确记载,学者是根据《后汉书》间接推测出来的。这唯一的一次实例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范晔虚构的,只能存疑。
  第三个疑惑,就是今天复制的地动仪没有一个对地震有反应。在中国,著名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利用不同的机械原理,复制过两个候风地动仪,但这两个地动仪对检测地震没有丝毫反应。1976年中国发生了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震感极其强烈,北京都能明显感觉到。当时王振铎复制的第二个地动仪就放在北京,但它对唐山大地震没有丝毫反应。
  2005年,在退休的地球物理学家冯锐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再次复制出一个候风地动仪,现在陈列于北京科技馆,向公众展出。但是,它仍然没有检测到一次地震,包括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个候风地动仪,这是借鉴王振铎,在其第一个地动仪的基础上,由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组于20世纪70年代制造的。同样,这个地动仪也没有检测到一次地震。当然,这或许不太意外,毕竟英国很少发生地震。
  然而,这表明关于地震的独特发明,不仅使中国人着迷,也使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着迷,那么这是否也表明,恰恰是这种着迷,使地动仪“诞生”并广为流传呢?
  从历史上看,神秘的地动仪成了张衡永久而辉煌的“遗产”,但它始终是个谜。一方面,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关于地动仪及其检测地震的记载仅此一例,之后它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无影无踪。另一方面,现代地震学家对地动仪的机械原理及其构造,至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也许,张衡的地动仪仅仅是个传说。
其他文献
责怪受害者心理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钱包被偷,朋友来安慰,但同时也被“问及”为什么不放贴身口袋里?  这种“问及”貌似关心,其实就是责怪受害者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此类似,当人们事后谴责犯罪,意图关心受害者时,经常有意无意地询问当事人是怎么受害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欠妥,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正在责怪受害者。  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大都是无意识的,最明显的就是性侵案件。当受害者报案时,亲戚
期刊
有些时候,音乐会击中你的内心,你的身体像是被雷电击中似的,你会感到脊背发凉,一股奇妙的舒适感流过身体,汗毛竖立,直起鸡皮疙瘩。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验人員让受试者听各自最喜欢的音乐,同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器进行扫描,神经学家根据图像找到了大脑中对这种因音乐而起鸡皮疙瘩的反应所对应的大脑区域,帮助我们了解会产生这种皮肤兴奋的机制。  意外的音乐刺激  自我们出生之后,大脑就逐渐根据我们所听到的各种
期刊
自从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就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等,都纷纷对他的胜选发表评论。  特朗普刚开始参选时,根本不被看好,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他去打NBA总决赛,也比赢得共和党的总统提名权更为可靠。结果出人意料,从一个完全不涉政治的局外人,到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再到总统候选人,最后当选总统,特朗普一路狂飙,迅速崛起,的确使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特朗普的胜选有多重因素,本
期刊
在酣畅地聊天时,猛然想起一个人,但他的名字不一定也能“猛然”想起来。还有时新认识一个朋友,但过后却一时又想不起他的名字。有一次,一位名叫王丹的读者问道:“为什么我新认识一个朋友,常会忘记他的名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聊了好多,花了好长时间,其他细节我都记得,但就是记不起他的名字。这真的很尴尬!”  如果你不想碰到这种尴尬,就接着往下读,本文的建议或许会让你受益终身。  大脑记忆规则  记不住名字之所
期刊
择校需量力而行  在中国,每到招生的季节,几乎所有学生的家长都会格外忙碌。他们四处奔走,一掷万金,托人情,找门路,只是为了让孩子挤进教学质量更高、师资队伍更强的学校。这就是目前中国社会中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潮。  那么,这股热潮的热度有多高呢?一些社会调查已经给出了答案。2009 年,《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对全国各地31个市的14000多名公众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多达98.5%的公众表示身边的亲戚
期刊
人类常以万物之主自居,就因为人类大脑发达,聪明异常,远超乎其他动物。那么,人类到底聪明在什么地方呢?  人类大脑并不独特?  近年来,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过几场世界艺术大师的作品展,经常门庭若市。可是参观者并非都懂艺术,有的人只是追求时尚,来一睹世界名画的风采,甚至有的人还是一生中第一次看画展。不过没关系,只要经过稍加培训、讲解,这些人就能明白鉴赏名画的方法,甚至能分辨出毕加索、莫奈、梵高等艺术大师
期刊
童话都是骗人的,神话给人的感觉大概也是如此。作为人类创作最早的故事形式,神话故事往往记录了原始人对世界的一些泛灵论解释,比如中国远古祖先认为盘古倒下后,身体化成世界万物,这才有了天地和万物,而人的产生是因为女娲捏泥巴造人。  这些解释显然并不科学,但去掉一些夸张的成分,科学家们慢慢发现一些神话故事并非全是瞎编出来的,它们见证了一些地理地貌变迁,可以帮我们穿越回原始社会,看看这些史前人类经历了什么。
期刊
一些电视媒体不鸣则已,一鸣就鸣出个大新闻。明明只是想拍个节目,做个记录片,认真地完成街头采访,却每每总能发现意外之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媒体误打误撞成就了怎样的新闻呢?  柏林墙倒塌于一次记者会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划分为民主德国(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两个部分,首都柏林也被一分为二。随着冷战的局势日益紧张,美苏之间的势力角逐氛围愈浓,许多苏联占领区的东德民众偷偷越过界线,逃到西德或者其他
期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的大部分时期,动物的感观对人类来说完全是个谜。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各自准确地把感观分成了五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至于这些感观如何工作的,囿于科技手段和知识的缺乏,无人知晓。到16世纪,人们使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生命力,来表示从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的东西。  转折始于显微镜的出现。  发现受体细胞  ——信息的接收器  显微镜发明后,科学家终于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人
期刊
动物们用盔甲使自己免受捕食者猎杀由来已久,“全副武装”的三叶虫化石显示5.4亿年前就存在这样的自我保护机制。自然选择也驱使某些动物为了避开捕食者的利爪尖牙而进化出厚实坚韧的皮肤。事实证明这些防护措施确实能够起到作用,这些皮厚甲韧的动物活下来的几率更大。  在海洋中,海水的浮力使得盔甲的重量对海洋动物来说无关紧要,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会从海水中取得碳酸钙来为自己的外骨骼增加强度,使自己的外壳更加坚硬。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