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配合和补充。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十几年初中教学中,我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危害感触很多,中学生生理不成熟,智力还没达到高峰,情绪不稳定,行为不能自控,经受不住外界不良诱惑,思想、情绪、行为等容易波动,易反复。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学业困难的学生,心理困扰比较多,他们应该是弱者,他们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希望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他们学习情绪低落、考试焦虑、自卑、人际关系紧张、爱做出人意料的莽撞事,不考虑后果,网络迷恋、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一线教师应当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多年来,我任数学组校本教研组长、毕业班班主任,承担了《学困生心理表现、成因、转化》的课题研究,下面就自己的一点想法、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一同商榷和探讨。
一、加强有关理论学习,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水平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必然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受人的心理特征、过程的制约,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多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作支撑,要多收集和关注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个案,学会一些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当然在学习中教师自己也在提高本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给学生展现出乐观、自信、自尊、自爱、民主、宽容、平等、大度的良好心理品质,构建和谐课堂,给学生良好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去带动、去感染学生。这也是新课改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即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师生的正常交流打好基础
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而良好的师生交流应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且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是对学困生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稳定剂、润滑剂、强化剂。
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对学生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和知音,善于倾听和关心他们的困惑,真心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教师要付出爱心和耐心,不以长者的身份去压服他们,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讽刺、挖苦,不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要注意细节,稍有疏忽就会适得其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需要互相照应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唤起学生们的共鸣,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会听之入耳,品之有味。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放弃,尽量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通过教师的言行、表情传达给他们鼓励、赞许、欣赏、信任、宽容的信息,使学困生敢于开口,不怕出错,战胜心理障碍。课下积极寻找机会多和他们交流,询问学习上、生活上、交际上的困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去观察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解决。
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困难,及时辅导和解惑。平时授课时我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学习好的学生能较快的接受新知,根据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训练题目,学习好的学生能通过独立、合作等手段解决,给他们一些时间解决较难的题目,对学困生除了利用学习好的学生给他们帮助外,我留一定的时间走到他们中间,去观察他们的困惑,主动去询问,去帮助,一般学困生自尊心重,不好问问题,通过老师的主动接触,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重视,逐渐的他们就有了学习兴趣,积极性也提高了,也敢于问问题,并积极的和其他同学交流了,只要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习会提高很快,教师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坚持一段时间,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贵在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他们。
三、与家长保持经常沟通是对学困生转化的必要环节
通过多年对学困生的研究,我发现农村学困生一般家庭教育缺失的较多,好多学困生,要么是单亲要么父母不在身边,和祖父祖母在一起,接辈的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对他们管束不严,对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等一无所知,主要原因是学校与家庭联系不够,针对这一情况,家访是我了解学困生的重要途径,家访时有时和该生学习困难的学科任课教师一同前往,好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无从下手,不的要领,对老师的家访他们很感激,积极配合,如实提供学困生在家表现,为我们制定转化方案提供了真实的信息。
四、对学困生的转化要和其他教师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统一部署
对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也是所有教师遇到的共同现实问题,教师要统一思想和行动,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如果单独进行,一个教师的辛勤努力可能因为其他教师无意的疏忽毁于一旦,并且信息交流闭塞,增大了工作量,我们校本教研组经常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信息交流,班内任课教师更是经常共同交流,共同制定短期、长期目标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困生处在爱的氛围中,提高了转化效果和工作效率。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爱心去温暖封冻的弱小心灵,唤醒学困生的心智,为我们“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主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 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麦志强,潘海燕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多年来,我任数学组校本教研组长、毕业班班主任,承担了《学困生心理表现、成因、转化》的课题研究,下面就自己的一点想法、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一同商榷和探讨。
一、加强有关理论学习,提高自己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水平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必然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受人的心理特征、过程的制约,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多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作支撑,要多收集和关注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个案,学会一些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当然在学习中教师自己也在提高本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给学生展现出乐观、自信、自尊、自爱、民主、宽容、平等、大度的良好心理品质,构建和谐课堂,给学生良好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去带动、去感染学生。这也是新课改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即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师生的正常交流打好基础
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而良好的师生交流应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且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是对学困生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稳定剂、润滑剂、强化剂。
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对学生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和知音,善于倾听和关心他们的困惑,真心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教师要付出爱心和耐心,不以长者的身份去压服他们,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不讽刺、挖苦,不伤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要注意细节,稍有疏忽就会适得其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需要互相照应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唤起学生们的共鸣,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会听之入耳,品之有味。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放弃,尽量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通过教师的言行、表情传达给他们鼓励、赞许、欣赏、信任、宽容的信息,使学困生敢于开口,不怕出错,战胜心理障碍。课下积极寻找机会多和他们交流,询问学习上、生活上、交际上的困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去观察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解决。
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困难,及时辅导和解惑。平时授课时我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学习好的学生能较快的接受新知,根据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训练题目,学习好的学生能通过独立、合作等手段解决,给他们一些时间解决较难的题目,对学困生除了利用学习好的学生给他们帮助外,我留一定的时间走到他们中间,去观察他们的困惑,主动去询问,去帮助,一般学困生自尊心重,不好问问题,通过老师的主动接触,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重视,逐渐的他们就有了学习兴趣,积极性也提高了,也敢于问问题,并积极的和其他同学交流了,只要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习会提高很快,教师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坚持一段时间,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贵在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他们。
三、与家长保持经常沟通是对学困生转化的必要环节
通过多年对学困生的研究,我发现农村学困生一般家庭教育缺失的较多,好多学困生,要么是单亲要么父母不在身边,和祖父祖母在一起,接辈的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对他们管束不严,对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等一无所知,主要原因是学校与家庭联系不够,针对这一情况,家访是我了解学困生的重要途径,家访时有时和该生学习困难的学科任课教师一同前往,好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无从下手,不的要领,对老师的家访他们很感激,积极配合,如实提供学困生在家表现,为我们制定转化方案提供了真实的信息。
四、对学困生的转化要和其他教师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统一部署
对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也是所有教师遇到的共同现实问题,教师要统一思想和行动,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如果单独进行,一个教师的辛勤努力可能因为其他教师无意的疏忽毁于一旦,并且信息交流闭塞,增大了工作量,我们校本教研组经常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信息交流,班内任课教师更是经常共同交流,共同制定短期、长期目标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困生处在爱的氛围中,提高了转化效果和工作效率。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爱心去温暖封冻的弱小心灵,唤醒学困生的心智,为我们“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主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 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麦志强,潘海燕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