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欻嘎拉哈、包饺子等东北文化常见于新年期间,这些词都是来源于满族语言。满族语言深深影响以汉语为主的黑龙江地区的语言。本文将从地名、和日常用语的角度探究满族语言对黑龙江地区汉语使用的影响程度,以语言为切入点更好地了解黑龙江风土人情以及其社会风貌。
关键词:满语;黑龙江文化;语言学
一、满语在黑龙江使用的社会语言学背景
(一)满文的创立
满族直系先人为女真人,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及松花江流域。据《清太祖武帝实录》记载:“当时满洲没有文字,文书往来使用蒙古文”。因此,1599年,满洲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命文士额尔德尼噶盖采用蒙古文字母创造了满文。1632年正月,天聪汗皇太极命文士:达海“可以原字头照旧书写,惟增加全店,俾后学者视之,或有裨益于万一。如有错讹,仍能用旧字头证明”。
(二)满文官学在黑龙江的兴起
满文创制后,官府在东北各地设立满文学堂,教授满文。当时,除满洲外,东北地区民族也兴起了学满文的热潮。许多成年人自觉学习满文的同时把孩子送到满文学堂度满文。清政府在以下驻防城市设立以满语文学习为主的“国语骑射”教育,在黑龙江省境内设立以下学校,推行“国语”教育。
呼兰(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官学,设立于道光十四年(1834);
黑龙江城(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官学,设立于乾隆九年(1744);
齐齐哈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官学,设立于乾隆九年(1744);
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官学,设立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
虽然现在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的爱辉镇、大五家子、蓝旗村、卡伦山、孙吴县四委屯、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泰来县依布旗满族村等地。 但是清政府在东北个驻防城市设立的官学,以学习满语文于满足文化为主,这不仅提高了满足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将东地区的少数民族纳入到了满足文化系统之中,对该地区满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满语对黑龙江省民俗文化的语言学影响
(一)黑龙江省满语地名
地名是语言词汇中的特殊词语,能反映该民族生活的地狱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诸多信息。黑龙江省诸多城市地名深受满语影响,其中嫩江、牡丹江、哈尔滨市呼兰区、绥芬河等地区名字的由来,就与满语密不可分。
嫩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源出大兴安岭北部,伊勒呼里山,南流到吉林省,经吉林省大安市在三岔河汇入松花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他在历史上有许多成为,《清国史》第三册《地理志食货志》记载:“嫩江及那河,古难睡也,旧称脑温江,一曰诺泥河,又曰呼喇温江。”嫩江中的“嫩”为满语“non”的音译,为“妹妹”之意,所以又有人称嫩江为“妹妹江”。《乾隆内府興图》七排东一分幅将此江几位“诺伊乌拉”。而今天的嫩江市在清代被称为“墨尔根和屯”,在《乾隆内府興图》上的七排东一分幅可以查到这一地名,满文“mergen”,译为“精于打猎、技艺高超的人”。嫩江市就是因水得名的。
黑龙江省内呼兰河是松花江终有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流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在《乾隆》七排东一分幅几位“胡伦必拉”。“胡伦”为满语“hulan”的汉的注音写法,“hulan”之意为“烟筒”,“胡伦必拉”译为“像烟筒一样的河”,是以河道形状得名。
牡丹江,满语牡丹(mudan)为“弯曲、拐弯”之意,“牡丹江”即为“弯曲的江”,即因喝水地理形态曲折弯曲而得名。地名是语言词汇中的特殊词语,能反映该民族生活的地狱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诸多信息。
(二)满语对黑龙江生活用语的影响
衣食住行方面:靰鞡:满语为ula,是旧时黑龙江人普遍穿的用皮做的鞋子,鞋中所垫之草,即素有“关东三件宝”美称之一的靰鞡草(另两件为人参、貂皮),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鞠牛豚皮为履,名曰溩腊”在黑龙江省鹤岗市也将棉鞋称为棉靰鞡。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愿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萨其马在黑龙江省的商店随处可见,体现了满足的饮食习俗的保留和对汉族饮食习俗的影响。此外,黑龙江地区一道著名的菜肴,在春节期间被享用—杀猪菜,也源自满语文化。可见,满语对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方方面面有深远影响。
三、结语
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距今年代不远,影响还很深。满语有曾经作为“国书”的经历,又形成有大量的文献并保留至今。研究它,对认识操用这些语言的民族、历史社会等均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满语对黑龙江省民俗文化的语言学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黑龙江民族的民风、民俗,开发黑龙江省特色文化建设脚步。
参考文献:
[1]季永海.论清代“国语骑射”教育[J].满语研究,2011(1).
[2]赵阿平,郭孟秀,何学娟.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共时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1.
[3]长山.满语词源及文化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3.
[4]魏巧燕.乾隆内府興图---满语地名探析[J].满语研究,2011.
[5]张络彦.宁古塔山水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关键词:满语;黑龙江文化;语言学
一、满语在黑龙江使用的社会语言学背景
(一)满文的创立
满族直系先人为女真人,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及松花江流域。据《清太祖武帝实录》记载:“当时满洲没有文字,文书往来使用蒙古文”。因此,1599年,满洲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命文士额尔德尼噶盖采用蒙古文字母创造了满文。1632年正月,天聪汗皇太极命文士:达海“可以原字头照旧书写,惟增加全店,俾后学者视之,或有裨益于万一。如有错讹,仍能用旧字头证明”。
(二)满文官学在黑龙江的兴起
满文创制后,官府在东北各地设立满文学堂,教授满文。当时,除满洲外,东北地区民族也兴起了学满文的热潮。许多成年人自觉学习满文的同时把孩子送到满文学堂度满文。清政府在以下驻防城市设立以满语文学习为主的“国语骑射”教育,在黑龙江省境内设立以下学校,推行“国语”教育。
呼兰(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官学,设立于道光十四年(1834);
黑龙江城(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官学,设立于乾隆九年(1744);
齐齐哈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官学,设立于乾隆九年(1744);
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官学,设立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
虽然现在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的爱辉镇、大五家子、蓝旗村、卡伦山、孙吴县四委屯、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泰来县依布旗满族村等地。 但是清政府在东北个驻防城市设立的官学,以学习满语文于满足文化为主,这不仅提高了满足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将东地区的少数民族纳入到了满足文化系统之中,对该地区满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满语对黑龙江省民俗文化的语言学影响
(一)黑龙江省满语地名
地名是语言词汇中的特殊词语,能反映该民族生活的地狱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诸多信息。黑龙江省诸多城市地名深受满语影响,其中嫩江、牡丹江、哈尔滨市呼兰区、绥芬河等地区名字的由来,就与满语密不可分。
嫩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源出大兴安岭北部,伊勒呼里山,南流到吉林省,经吉林省大安市在三岔河汇入松花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他在历史上有许多成为,《清国史》第三册《地理志食货志》记载:“嫩江及那河,古难睡也,旧称脑温江,一曰诺泥河,又曰呼喇温江。”嫩江中的“嫩”为满语“non”的音译,为“妹妹”之意,所以又有人称嫩江为“妹妹江”。《乾隆内府興图》七排东一分幅将此江几位“诺伊乌拉”。而今天的嫩江市在清代被称为“墨尔根和屯”,在《乾隆内府興图》上的七排东一分幅可以查到这一地名,满文“mergen”,译为“精于打猎、技艺高超的人”。嫩江市就是因水得名的。
黑龙江省内呼兰河是松花江终有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流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在《乾隆》七排东一分幅几位“胡伦必拉”。“胡伦”为满语“hulan”的汉的注音写法,“hulan”之意为“烟筒”,“胡伦必拉”译为“像烟筒一样的河”,是以河道形状得名。
牡丹江,满语牡丹(mudan)为“弯曲、拐弯”之意,“牡丹江”即为“弯曲的江”,即因喝水地理形态曲折弯曲而得名。地名是语言词汇中的特殊词语,能反映该民族生活的地狱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诸多信息。
(二)满语对黑龙江生活用语的影响
衣食住行方面:靰鞡:满语为ula,是旧时黑龙江人普遍穿的用皮做的鞋子,鞋中所垫之草,即素有“关东三件宝”美称之一的靰鞡草(另两件为人参、貂皮),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鞠牛豚皮为履,名曰溩腊”在黑龙江省鹤岗市也将棉鞋称为棉靰鞡。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愿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萨其马在黑龙江省的商店随处可见,体现了满足的饮食习俗的保留和对汉族饮食习俗的影响。此外,黑龙江地区一道著名的菜肴,在春节期间被享用—杀猪菜,也源自满语文化。可见,满语对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方方面面有深远影响。
三、结语
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距今年代不远,影响还很深。满语有曾经作为“国书”的经历,又形成有大量的文献并保留至今。研究它,对认识操用这些语言的民族、历史社会等均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满语对黑龙江省民俗文化的语言学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黑龙江民族的民风、民俗,开发黑龙江省特色文化建设脚步。
参考文献:
[1]季永海.论清代“国语骑射”教育[J].满语研究,2011(1).
[2]赵阿平,郭孟秀,何学娟.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共时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1.
[3]长山.满语词源及文化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3.
[4]魏巧燕.乾隆内府興图---满语地名探析[J].满语研究,2011.
[5]张络彦.宁古塔山水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