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论者常常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一厢情愿的境地里:无论是面对剧本、小说、绘画或音乐,总是说着那些与作品意图可能绝对无关的话。有时,我也尝试进入电影的世界或是导演的世界,而最终落入的还是自己的世界。
《源代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片,缔造者们这么说,受众也是这么接受。评论者最尴尬的是面对一部商业片还要一味微言大义,总给人“想太多”之感。好在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多人登幽州台,只有陈子昂说他“独怆然而涕下”。所以,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是关于创造和希望。
《源代码》展现了三种创造:第一种创造是建立在毁灭之上的。炸弹制造者如此解释自己的恐怖行为:这个世界是个糟糕的地方,所以需要洗牌重来。值得注意的是,他并非一个单纯的毁灭者,而是企图成为一个建造者;只不过无论毁灭还是建造,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
第二种创造就是源代码的世界。拉特里奇博士发明了这个长8分钟的世界,能够让时空不断重现。博士打造这个世界的初衷,是让已死的科特·史蒂文斯能够在情境重现和穿越中,来找到拯救现实世界的密钥。在博士看来,那个世界并不真实,它存在的价值是为真实的现实世界更好地服务;所以,他可以冷漠地看着上尉一次又一次地“死去”,因为他有着更大拯救世界的责任。
虽然上尉早被炸成了半具躯壳,只剩下了部分的脑活动,虽然他被赋予了防患于未然、拯救百万性命的高尚使命;然而,当他疾呼“让我死去”时,当他完成了任务、博士依旧不肯兑现诺言并试图清洗他的记忆以便让他继续效力时,你不得不感叹这个想要被维护的现实世界的确残酷,一个生命的自由意志和尊严比他的气息存留更加身不由己。
没有四肢的歌手尼克·胡哲在他的最新MV《Something more》里,提出了這样一个问题:当希望无存时,我们该往哪里去?在他10岁的时候,尼克觉得人生毫无希望,试图沉水自杀却没有成功;因为上帝对他别有计划,他的使命就是带给其他人希望。
而对于死去的上尉来说,他的使命不仅仅是拯救现实世界的人(这个使命至少在最初也是别人强加于他的),更在于拯救那些已死的人——他开始了一次新的创造,列出没有爆炸的创造,第三种创造。
在这个新的源代码世界里,列车完好无损,在8分钟到了的时候,上尉与他心爱的女孩在接吻,满车厢的人都在欢笑。我在想,如果导演把电影结束在这一刻,给人一个对于未来的猜想,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结局。不过好莱坞的惯例是把这种美好更加明朗地彰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定格后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手牵手终于走出了车厢,说,这真是完美的一天。
而电影最故弄玄虚的那一刻是在末了的3分钟。现实世界里向上尉发出指示的女军官古德温,收到了上尉在源代码世界里发出的短信……
似真似幻,孰真孰假,都不重要。坐在我的现实世界里,在我看一部作品或一种创造时,我最关心的是,它能否给人带来希望。制造炸弹的人显然不能,因为他把创造的基准理解为毁灭;博士也不能,他的创造是为了服务,并且是一种剥夺了他人意志的服务。只有上尉的创造才真正包含了希望——不仅给他人带去希望,也给了他自己希望。
尼克·胡哲在那首MV的最后说:如果你无法获得一个奇迹,那就成为一个奇迹。他曾经哭着入睡,希望上帝给自己手和脚,然后哭着醒来,发现什么事也没发生;现在,他用自己的故事去安慰人,不懈地向那些失去希望的人指出生活的其他可能性。在他创造希望的时候,他的确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尼克的故事也感染了我,让我不惧做一个“自作多情”的评论者。即使面对着这样一部早有定论的电影时,依旧固执地想要再创造,并希望在这再创造中,向人指明那些他们所忽略了的希望。
《源代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片,缔造者们这么说,受众也是这么接受。评论者最尴尬的是面对一部商业片还要一味微言大义,总给人“想太多”之感。好在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多人登幽州台,只有陈子昂说他“独怆然而涕下”。所以,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是关于创造和希望。
《源代码》展现了三种创造:第一种创造是建立在毁灭之上的。炸弹制造者如此解释自己的恐怖行为:这个世界是个糟糕的地方,所以需要洗牌重来。值得注意的是,他并非一个单纯的毁灭者,而是企图成为一个建造者;只不过无论毁灭还是建造,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
第二种创造就是源代码的世界。拉特里奇博士发明了这个长8分钟的世界,能够让时空不断重现。博士打造这个世界的初衷,是让已死的科特·史蒂文斯能够在情境重现和穿越中,来找到拯救现实世界的密钥。在博士看来,那个世界并不真实,它存在的价值是为真实的现实世界更好地服务;所以,他可以冷漠地看着上尉一次又一次地“死去”,因为他有着更大拯救世界的责任。
虽然上尉早被炸成了半具躯壳,只剩下了部分的脑活动,虽然他被赋予了防患于未然、拯救百万性命的高尚使命;然而,当他疾呼“让我死去”时,当他完成了任务、博士依旧不肯兑现诺言并试图清洗他的记忆以便让他继续效力时,你不得不感叹这个想要被维护的现实世界的确残酷,一个生命的自由意志和尊严比他的气息存留更加身不由己。
没有四肢的歌手尼克·胡哲在他的最新MV《Something more》里,提出了這样一个问题:当希望无存时,我们该往哪里去?在他10岁的时候,尼克觉得人生毫无希望,试图沉水自杀却没有成功;因为上帝对他别有计划,他的使命就是带给其他人希望。
而对于死去的上尉来说,他的使命不仅仅是拯救现实世界的人(这个使命至少在最初也是别人强加于他的),更在于拯救那些已死的人——他开始了一次新的创造,列出没有爆炸的创造,第三种创造。
在这个新的源代码世界里,列车完好无损,在8分钟到了的时候,上尉与他心爱的女孩在接吻,满车厢的人都在欢笑。我在想,如果导演把电影结束在这一刻,给人一个对于未来的猜想,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结局。不过好莱坞的惯例是把这种美好更加明朗地彰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定格后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手牵手终于走出了车厢,说,这真是完美的一天。
而电影最故弄玄虚的那一刻是在末了的3分钟。现实世界里向上尉发出指示的女军官古德温,收到了上尉在源代码世界里发出的短信……
似真似幻,孰真孰假,都不重要。坐在我的现实世界里,在我看一部作品或一种创造时,我最关心的是,它能否给人带来希望。制造炸弹的人显然不能,因为他把创造的基准理解为毁灭;博士也不能,他的创造是为了服务,并且是一种剥夺了他人意志的服务。只有上尉的创造才真正包含了希望——不仅给他人带去希望,也给了他自己希望。
尼克·胡哲在那首MV的最后说:如果你无法获得一个奇迹,那就成为一个奇迹。他曾经哭着入睡,希望上帝给自己手和脚,然后哭着醒来,发现什么事也没发生;现在,他用自己的故事去安慰人,不懈地向那些失去希望的人指出生活的其他可能性。在他创造希望的时候,他的确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尼克的故事也感染了我,让我不惧做一个“自作多情”的评论者。即使面对着这样一部早有定论的电影时,依旧固执地想要再创造,并希望在这再创造中,向人指明那些他们所忽略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