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审美灵魂的导演,能把一个平庸的剧多少拍出不一样的味道;没审美灵魂的导演,再好的剧也能拍平常了。
就着《隐秘的角落》热度,追了几集《锦绣南歌》,发现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开篇的宴乐和面具舞蹈一场,规模颇为宏大,尤其投屏看,令人有惊喜之感。秦昊和李沁角色设定、表演也都在线——这很不容易。在《瑯琊榜》《长安十二时辰》之后,以正剧面目出现的古装剧,如果说哪部戏的角色设定和演员演绎双重在线,那么剧集基本上成功了一大半。
不过《锦绣南歌》想要让观众一直维持开局的好感度,也不太容易。首先,剧情的悬疑感一上来挑得太明,这等于把手头的一副牌都亮明、摊开了打,能继续吸引人的法宝一下子少了。其次,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过渡交代得比较仓促,这容易使后续的剧情和表演跳跃性太大、生硬,进而被认为浮夸。再次,就是李沁的声音是四平八稳的配音,没了主角本人声音的辨识度。
近年活跃的“小花”里,王晓晨和李沁的声音是较为出位的,都属于那种声音一出来,马上能使剧情氛围为之改变的。使用这样具有独特嗓音表现力的演员,对导演而言,历来就是一种挑战:要么利用好女主嗓音的力量,要么为了服从整体,使其泯然众人。《锦绣南歌》选择了后者,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不过确实有些遗憾。毕竟,人们对一部戏的好感度,除了剧情,还有许多都是靠类似声音、配乐、音效、服道美这些“细枝末节”叠加而成的。
前不久笔者曾探讨过主演的“脸”对剧集成立所起的作用。两部谍战大戏《秋蝉》《局中人》都存在类似的瑕疵。“脸”的问题,在审美多元到任性的今天,其实无处不在,几乎涉及所有类型。比如《爱我就别想太多》,对陈建斌的异议几乎与演技无关,该剧造型显然没为演员讨来多少好處。剧集请明星出演,演技之外,还为了累积人气 ,明星们攒人气也不容易,所以造型合不合剧情,有时也是性命攸关的东西——无论是对剧集,还是对表演者。而这一切,最后肯定都会聚拢在导演的肩头。
刚刚收官的《小娘惹》虽然是翻拍,走的却也是郭靖宇近些年一贯的苦情套路。虽说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苦情,可演员的“脸”适合剧情,风俗和置景又贴合剧集所提到的大背景,配音还起用了过去港剧的配音员,对于内地观众而言,东南亚的背景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这就反映出了“郭氏剧集”的深厚功力。戏骨不少的当代题材剧集《什刹海》在台词和服饰上有一些概念化和马虎,今天的北京风味儿不是夹几个时代感不强的过季俗语就能轻易装修出来的,何况剧本和演员班底本来挺不错,犯不上在局部用力过度。
《河神2》《民国奇人传》演绎的都是对旧时代的幻想,未必多接真实历史的地气,但因为是传奇,人物怪模怪样、拿腔拿调,倒也不太讨厌。虽说在对现代感的传递上不及2019年的《神探柯晨》,但观众也不会在这方面过于苛求。相比之下,故事发生时代更久远、剧情更奇幻的《暮白首》就没占到什么便宜,除了任嘉伦表现出他更适合古装戏造型,其他地方都显得太平凡了。古装戏,无论是历史正剧还是奇情,《琅琊榜》对细节精致的追求是一个标杆,《庆余年》的“伪正剧式狂欢”是另一个标杆,这两种气质,无论做好了哪一类,都会迷死观众不偿命。问题是,导演在开拍前做好了充分取舍没有?选定了路线后,又是否将细节雕琢到位?
所有的热剧,无论是大家追捧的,还是网上被追骂的,成败的关键都在于剧本和导演这两块是不是具备了审美的灵魂。剧本自然是“一剧之本”,剧本拥有怎样的灵魂气质,这一点在编剧环节相对容易把控。可怎样运用影像演绎出“灵魂”?这一层,观众和娱评不是太容易去主动思考。有审美灵魂的导演,能把一个平庸的剧多少拍出不一样的味道;没审美灵魂的导演,再好的剧也能拍平常了。
当代的导演,尤其是名导演们,不少除了拍戏,可能还兼着出品人或发行人的业务。虽说是能者多劳,但工作量过于繁重、复杂,导演专心、专注于剧集制作的程度,显然会大打折扣。影视工业发展到今天,分工已经到了极为专、精的阶段,再用过去那种导演“一专多能”式的创作方式,拍完的作品成色究竟几何?这实在是关系到成本能否顺利回收的大问题。导演们的功课,究竟怎么做?是“文理通吃”,还是老老实实在专业的轨道下精耕细作,这尤其是需要预先选择好的。
就着《隐秘的角落》热度,追了几集《锦绣南歌》,发现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开篇的宴乐和面具舞蹈一场,规模颇为宏大,尤其投屏看,令人有惊喜之感。秦昊和李沁角色设定、表演也都在线——这很不容易。在《瑯琊榜》《长安十二时辰》之后,以正剧面目出现的古装剧,如果说哪部戏的角色设定和演员演绎双重在线,那么剧集基本上成功了一大半。
不过《锦绣南歌》想要让观众一直维持开局的好感度,也不太容易。首先,剧情的悬疑感一上来挑得太明,这等于把手头的一副牌都亮明、摊开了打,能继续吸引人的法宝一下子少了。其次,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过渡交代得比较仓促,这容易使后续的剧情和表演跳跃性太大、生硬,进而被认为浮夸。再次,就是李沁的声音是四平八稳的配音,没了主角本人声音的辨识度。
近年活跃的“小花”里,王晓晨和李沁的声音是较为出位的,都属于那种声音一出来,马上能使剧情氛围为之改变的。使用这样具有独特嗓音表现力的演员,对导演而言,历来就是一种挑战:要么利用好女主嗓音的力量,要么为了服从整体,使其泯然众人。《锦绣南歌》选择了后者,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不过确实有些遗憾。毕竟,人们对一部戏的好感度,除了剧情,还有许多都是靠类似声音、配乐、音效、服道美这些“细枝末节”叠加而成的。
前不久笔者曾探讨过主演的“脸”对剧集成立所起的作用。两部谍战大戏《秋蝉》《局中人》都存在类似的瑕疵。“脸”的问题,在审美多元到任性的今天,其实无处不在,几乎涉及所有类型。比如《爱我就别想太多》,对陈建斌的异议几乎与演技无关,该剧造型显然没为演员讨来多少好處。剧集请明星出演,演技之外,还为了累积人气 ,明星们攒人气也不容易,所以造型合不合剧情,有时也是性命攸关的东西——无论是对剧集,还是对表演者。而这一切,最后肯定都会聚拢在导演的肩头。
刚刚收官的《小娘惹》虽然是翻拍,走的却也是郭靖宇近些年一贯的苦情套路。虽说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苦情,可演员的“脸”适合剧情,风俗和置景又贴合剧集所提到的大背景,配音还起用了过去港剧的配音员,对于内地观众而言,东南亚的背景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这就反映出了“郭氏剧集”的深厚功力。戏骨不少的当代题材剧集《什刹海》在台词和服饰上有一些概念化和马虎,今天的北京风味儿不是夹几个时代感不强的过季俗语就能轻易装修出来的,何况剧本和演员班底本来挺不错,犯不上在局部用力过度。
《河神2》《民国奇人传》演绎的都是对旧时代的幻想,未必多接真实历史的地气,但因为是传奇,人物怪模怪样、拿腔拿调,倒也不太讨厌。虽说在对现代感的传递上不及2019年的《神探柯晨》,但观众也不会在这方面过于苛求。相比之下,故事发生时代更久远、剧情更奇幻的《暮白首》就没占到什么便宜,除了任嘉伦表现出他更适合古装戏造型,其他地方都显得太平凡了。古装戏,无论是历史正剧还是奇情,《琅琊榜》对细节精致的追求是一个标杆,《庆余年》的“伪正剧式狂欢”是另一个标杆,这两种气质,无论做好了哪一类,都会迷死观众不偿命。问题是,导演在开拍前做好了充分取舍没有?选定了路线后,又是否将细节雕琢到位?
所有的热剧,无论是大家追捧的,还是网上被追骂的,成败的关键都在于剧本和导演这两块是不是具备了审美的灵魂。剧本自然是“一剧之本”,剧本拥有怎样的灵魂气质,这一点在编剧环节相对容易把控。可怎样运用影像演绎出“灵魂”?这一层,观众和娱评不是太容易去主动思考。有审美灵魂的导演,能把一个平庸的剧多少拍出不一样的味道;没审美灵魂的导演,再好的剧也能拍平常了。
当代的导演,尤其是名导演们,不少除了拍戏,可能还兼着出品人或发行人的业务。虽说是能者多劳,但工作量过于繁重、复杂,导演专心、专注于剧集制作的程度,显然会大打折扣。影视工业发展到今天,分工已经到了极为专、精的阶段,再用过去那种导演“一专多能”式的创作方式,拍完的作品成色究竟几何?这实在是关系到成本能否顺利回收的大问题。导演们的功课,究竟怎么做?是“文理通吃”,还是老老实实在专业的轨道下精耕细作,这尤其是需要预先选择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