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落的短发,明亮的双眸,爽朗的笑声,迎面走来的女子仿若这初夏轻徐的风,灵动中自有一份优雅,她就是年仅35岁便当选为株洲市教育局局长的钟燕。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如今的领导干部,岗位在变,但不变的是她对教育事业一如既往的热情与执著。
中国德育:钟局长,您好。株洲市2011年十大教育项目之一就是推行“快乐德育”。“快乐德育”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推行的效果如何?
钟燕:“快乐德育”不仅是我市教育局2011年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而且也是株洲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王群市长常跟我们教育工作者讲,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做一件事的热情越高,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努力的方向错了,那么他最后体现出来的个人价值就很可能是负面的。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早在2009年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王市长就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的“三育”方针,为我市德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快乐德育”是一种“快乐参与、快乐接受、快乐成长”的德育,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这种德育理念倡导从“心”开始,它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学习的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和总结,加深对道德的理解,提升道德修养。
自从“快乐德育”的理念提出后,我市特别成立了快乐德育研究会,出版了快乐德育的课题研究成果《德润》,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用艺术演绎德育,丢掉枯燥的说教,使德育“润物细无声”。此外,我们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快乐德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逐步让德育队伍更专业,校园文化更丰富,学生成长更快乐,整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品味和内涵。到2011年年末,我市第一批“快乐德育特色学校”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如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五中的“三礼”教育,庆云山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醴陵南门中学的家庭教育,攸县一中的公民道德教育,等等。
中国德育:刚才您也提到,除了“快乐德育”,株洲市还实施“人文智育”,开展“阳光体育”。可以说,“三育”工程成为株洲市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发展策略。在您看来,这“三育”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具体的工作中是如何处理的?
钟燕:“三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与丰富。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而我们倡导的“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则体现出一种积极、阳光、上进的价值取向,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成才先成人,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我们倡导的“快乐德育”核心是快乐,过程是体验,目标是成长。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快乐地成长成才,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会怎样做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武装。“智育”体现“人文”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分别辅导,争取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当然,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作为保障,我们倡导的“阳光体育” 坚持“健康第一”,提倡终身锻炼的理念,它跳出了传统体育课“跑一跑”“测一测”的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沐浴阳光、增强体质、感悟生活。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阳光体育”开展得最好,“快乐德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人文智育”还需要探索实现的路径。为使“三育”协调发展,我们也采取了有效的工作策略:思想上高度重视,将“三育”作为株洲教育的一个整体形象,一个品牌;行动中全面支持,就德育来说,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建设好社区少年宫、数字少年宫以及全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为确保“三育”工程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我们不仅“埋头拉车”,而且注重“抬头看路”,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聘请专家指导,做好专业引领工作。
理念重在落实。我市各级学校按照“特色发展、多元评价”的思路,精心打造特色项目,以特色项目为支撑,全力建设特色学校,对不同层级的学校实行分层级评价。比如,我市四中潜心打造艺术教育品牌,坚持“让高雅艺术走近学生,让高雅艺术伴学生成长”的思想,凭借其已经形成的艺术教育特色,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特色高中培育校”,像这样特色办学显著的学校,属于第一层级学校,对应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它们的发展成果在省内外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全市基础教育特色发展的示范辐射作用;对于项目特色明显但尚未形成学校特色的学校,像株洲市八中、醴陵四中、枫叶中学等,属于第二层级学校,与之对应的评价则以激励为主,侧重考核这些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项目特色转化情况和文化理念的提升;对于仅有项目优势但尚未形成项目特色的学校,则以帮助为主,指导它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特色项目,进而发展特色项目。以评价促发展,我们争取让全市所有的学校“一校一特色”甚至“多特色”,我们的学生“一生一特长”甚至“多特长”。
中国德育:2012年是株洲市的教育文化建设年,您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实施区域教育文化建设机制创新,在这方面株洲市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将采取哪些举措?
钟燕:教育文化是历史在校园中烙下的印迹,是特定时代的沉淀,是师生智慧的积聚。我们将株洲的教育文化提炼为八个字:“厚德崇学,思源立新”。“厚德崇学”是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拥有崇高的道德、开阔的胸怀、广博的学识,能够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学以建业;“思源立新”是希望我们的教育扎根传统,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三问”——问教于生、问需于生、问计于生,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机制。
具体操作上,我们主要从政风、行风、校风三个方面进行。在政风方面,我们设立了一个叫做“五型机关”的专门机构来提高教育行政能力。在行风方面,我们用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尤其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通过设立奖项、开展评选活动来督促、激励教育工作者互相学习、不断进步。比如“马安健教育奖”,它就是株洲市政府设立的最高教育奖,这个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选出十名获奖者,以此号召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向马安健同志学习,爱孩子、爱教育。校风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的校风搞得越好,学校就越有品位,教师就越在状态,学生就越有精气神。在校风建设这一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学校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孩子在校园里学习,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管理活动很少,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学校教育文化的建设则可以培养他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我们就是要通过实施区域教育文化建设机制的创新使广大师生在优质教育文化的浸润和激励中“厚德崇学”,在自觉追求和不断地行为校正中“思源立新”。 中国德育:“强市必先强教,强教必须强师。”株洲市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钟燕:我市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表彰活动,并将师德考核列入岗位聘用、晋级晋职、评优评先的内容当中,切实保障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位。
再好再新的教学理论如果教师素质跟不上,教学理论也很难贯彻执行。因此,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我市非常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我们从整体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尤其注重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来壮大、优化我们的教师队伍。对于农村学校教师,我们进行免费定向培养,落实好教育特派员的支教工作及特岗教师的招聘工作,以此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培养骨干教师方面,我市在全省首创了“四名”工作室主持人制,在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研员的带领下,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集教学、科研及培训于一体,每年能为我市培养200名教育骨干人才。现在我们已经建设了一支涵盖幼儿园、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并不断完善骨干教师考核办法及奖励发放办法来进一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我们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待遇。首先是确保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切实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岗位绩效工资以及艰苦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等。此外,我们还将教师培训作为一种精神福利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以高端化精英培训为起点,旨在让“先富起来”的老师身先士卒,“先富带动后富”,最后一起提高。以“四名工作室”建设、名校长“造星工程”,农村骨干教师“孵化工程”等为标志的培训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市的师训工作在全省率先进入了高端培训轨道。
中国德育:“强教”“强师”,其根本都是为了学生。我们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在学校以外,“学生的一切”并不能得到保证,这也成为学校管理的“空档期”。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株洲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呢?
钟燕:孩子在校外,尤其是在孩子已放学家长还未下班这一段时间的“管理真空”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及工作性质等原因,他们没有很好的方式和足够的精力来管护孩子。我市推行的社区(乡村)少年宫建设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具体做法是:在城市,社区和学校共建社区少年宫;在农村,利用富余校舍建设乡村少年宫,目的是让孩子在没有大人照看的情况下,有地方学习、有地方玩耍。有了专门的活动场所,还需要满足孩子们方便参与的需要。因此,我们建设的是“家门口”的少年宫,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突破传统的“一城一所”或“一区一所”的建设模式,使学生能够就近参与少年宫的各种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40所社区(乡村)少年宫,我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在全市建成100所社区(乡村)少年宫,让孩子在500米半径之内就能找到快乐活动的场所。
社区(乡村)少年宫建成后,收费情况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建立的社区(乡村)少年宫秉承公益性原则,少年宫由政府出资,学校、社区共建,招聘志愿者进行管理,完全免费,真正实现“零门槛”,我们社区(乡村)少年宫的这一大亮点使其成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也上得起的少年宫。我们希望株洲的孩子放学后到少年宫能成为一种习惯,社区(乡村)少年宫能够成为株洲孩子童年最温馨的记忆。
责任编辑/高艳艳
中国德育:钟局长,您好。株洲市2011年十大教育项目之一就是推行“快乐德育”。“快乐德育”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推行的效果如何?
钟燕:“快乐德育”不仅是我市教育局2011年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而且也是株洲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王群市长常跟我们教育工作者讲,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做一件事的热情越高,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努力的方向错了,那么他最后体现出来的个人价值就很可能是负面的。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早在2009年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王市长就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的“三育”方针,为我市德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快乐德育”是一种“快乐参与、快乐接受、快乐成长”的德育,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这种德育理念倡导从“心”开始,它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学习的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和总结,加深对道德的理解,提升道德修养。
自从“快乐德育”的理念提出后,我市特别成立了快乐德育研究会,出版了快乐德育的课题研究成果《德润》,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用艺术演绎德育,丢掉枯燥的说教,使德育“润物细无声”。此外,我们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快乐德育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逐步让德育队伍更专业,校园文化更丰富,学生成长更快乐,整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品味和内涵。到2011年年末,我市第一批“快乐德育特色学校”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如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五中的“三礼”教育,庆云山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醴陵南门中学的家庭教育,攸县一中的公民道德教育,等等。
中国德育:刚才您也提到,除了“快乐德育”,株洲市还实施“人文智育”,开展“阳光体育”。可以说,“三育”工程成为株洲市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发展策略。在您看来,这“三育”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具体的工作中是如何处理的?
钟燕:“三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与丰富。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而我们倡导的“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则体现出一种积极、阳光、上进的价值取向,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成才先成人,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我们倡导的“快乐德育”核心是快乐,过程是体验,目标是成长。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快乐地成长成才,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会怎样做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武装。“智育”体现“人文”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分别辅导,争取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当然,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作为保障,我们倡导的“阳光体育” 坚持“健康第一”,提倡终身锻炼的理念,它跳出了传统体育课“跑一跑”“测一测”的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沐浴阳光、增强体质、感悟生活。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阳光体育”开展得最好,“快乐德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人文智育”还需要探索实现的路径。为使“三育”协调发展,我们也采取了有效的工作策略:思想上高度重视,将“三育”作为株洲教育的一个整体形象,一个品牌;行动中全面支持,就德育来说,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建设好社区少年宫、数字少年宫以及全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为确保“三育”工程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我们不仅“埋头拉车”,而且注重“抬头看路”,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聘请专家指导,做好专业引领工作。
理念重在落实。我市各级学校按照“特色发展、多元评价”的思路,精心打造特色项目,以特色项目为支撑,全力建设特色学校,对不同层级的学校实行分层级评价。比如,我市四中潜心打造艺术教育品牌,坚持“让高雅艺术走近学生,让高雅艺术伴学生成长”的思想,凭借其已经形成的艺术教育特色,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特色高中培育校”,像这样特色办学显著的学校,属于第一层级学校,对应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它们的发展成果在省内外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全市基础教育特色发展的示范辐射作用;对于项目特色明显但尚未形成学校特色的学校,像株洲市八中、醴陵四中、枫叶中学等,属于第二层级学校,与之对应的评价则以激励为主,侧重考核这些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项目特色转化情况和文化理念的提升;对于仅有项目优势但尚未形成项目特色的学校,则以帮助为主,指导它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特色项目,进而发展特色项目。以评价促发展,我们争取让全市所有的学校“一校一特色”甚至“多特色”,我们的学生“一生一特长”甚至“多特长”。
中国德育:2012年是株洲市的教育文化建设年,您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实施区域教育文化建设机制创新,在这方面株洲市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将采取哪些举措?
钟燕:教育文化是历史在校园中烙下的印迹,是特定时代的沉淀,是师生智慧的积聚。我们将株洲的教育文化提炼为八个字:“厚德崇学,思源立新”。“厚德崇学”是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拥有崇高的道德、开阔的胸怀、广博的学识,能够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学以建业;“思源立新”是希望我们的教育扎根传统,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三问”——问教于生、问需于生、问计于生,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机制。
具体操作上,我们主要从政风、行风、校风三个方面进行。在政风方面,我们设立了一个叫做“五型机关”的专门机构来提高教育行政能力。在行风方面,我们用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尤其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通过设立奖项、开展评选活动来督促、激励教育工作者互相学习、不断进步。比如“马安健教育奖”,它就是株洲市政府设立的最高教育奖,这个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选出十名获奖者,以此号召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向马安健同志学习,爱孩子、爱教育。校风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的校风搞得越好,学校就越有品位,教师就越在状态,学生就越有精气神。在校风建设这一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学校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孩子在校园里学习,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管理活动很少,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学校教育文化的建设则可以培养他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我们就是要通过实施区域教育文化建设机制的创新使广大师生在优质教育文化的浸润和激励中“厚德崇学”,在自觉追求和不断地行为校正中“思源立新”。 中国德育:“强市必先强教,强教必须强师。”株洲市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钟燕:我市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表彰活动,并将师德考核列入岗位聘用、晋级晋职、评优评先的内容当中,切实保障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位。
再好再新的教学理论如果教师素质跟不上,教学理论也很难贯彻执行。因此,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我市非常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我们从整体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尤其注重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来壮大、优化我们的教师队伍。对于农村学校教师,我们进行免费定向培养,落实好教育特派员的支教工作及特岗教师的招聘工作,以此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培养骨干教师方面,我市在全省首创了“四名”工作室主持人制,在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研员的带领下,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集教学、科研及培训于一体,每年能为我市培养200名教育骨干人才。现在我们已经建设了一支涵盖幼儿园、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并不断完善骨干教师考核办法及奖励发放办法来进一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我们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待遇。首先是确保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切实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岗位绩效工资以及艰苦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等。此外,我们还将教师培训作为一种精神福利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以高端化精英培训为起点,旨在让“先富起来”的老师身先士卒,“先富带动后富”,最后一起提高。以“四名工作室”建设、名校长“造星工程”,农村骨干教师“孵化工程”等为标志的培训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市的师训工作在全省率先进入了高端培训轨道。
中国德育:“强教”“强师”,其根本都是为了学生。我们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在学校以外,“学生的一切”并不能得到保证,这也成为学校管理的“空档期”。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株洲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呢?
钟燕:孩子在校外,尤其是在孩子已放学家长还未下班这一段时间的“管理真空”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及工作性质等原因,他们没有很好的方式和足够的精力来管护孩子。我市推行的社区(乡村)少年宫建设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具体做法是:在城市,社区和学校共建社区少年宫;在农村,利用富余校舍建设乡村少年宫,目的是让孩子在没有大人照看的情况下,有地方学习、有地方玩耍。有了专门的活动场所,还需要满足孩子们方便参与的需要。因此,我们建设的是“家门口”的少年宫,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突破传统的“一城一所”或“一区一所”的建设模式,使学生能够就近参与少年宫的各种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40所社区(乡村)少年宫,我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在全市建成100所社区(乡村)少年宫,让孩子在500米半径之内就能找到快乐活动的场所。
社区(乡村)少年宫建成后,收费情况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建立的社区(乡村)少年宫秉承公益性原则,少年宫由政府出资,学校、社区共建,招聘志愿者进行管理,完全免费,真正实现“零门槛”,我们社区(乡村)少年宫的这一大亮点使其成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也上得起的少年宫。我们希望株洲的孩子放学后到少年宫能成为一种习惯,社区(乡村)少年宫能够成为株洲孩子童年最温馨的记忆。
责任编辑/高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