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单元导读课的整体感和结构感,注重以整体性和关联性为特征的“类结构”教学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在整体视野观照下学习,类比式地迁移运用内容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的学习能力。现以苏教版五上第六单元名人故事类单元导读为例,谈导读课中“类结构”教学的有效推进策略。
一、 在预习反馈中实现类积累
五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但他们类积累的意识还不强,还没有形成将积累的人物、词句与单元主题主动勾连的习惯和能力。于是我们在导读课上,通过对学生预习的反馈,和学生一起梳理预习成果,指导学生进行词语、概括等方面的类积累。
1. 人物的类积累
[案例一]
师:本单元我们将结识三位名人,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吗?请大家对照图片谈一谈。(课件映示名人像)
生:图片上第一位是富兰克林,他揭开了天火之谜。
师:你知道富兰克林是哪国人吗?
生:他是美国的科学家。
师:你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讲一讲。
生:富兰克林是美国的科学家,他揭开了天火之谜。
师:现在你们知道介绍名人要讲清楚什么了吗?
生:要讲清他是哪国人,是干什么的,有哪些成就。
师:对,我们要讲清楚人名、国籍、身份和成就。(板书:人名+国籍+身份+成就)谁能像他这样用一句话来介绍其他两位名人呢?(学生介绍另外两位名人)
师:在讲清楚人名、国籍、身份、主要成就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他们的主要经历,或者你搜集到的有关这些人物的小故事……
这一预习反馈环节的聚焦点是人物。教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提示学生怎样简单介绍一位名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搜集到的资料,讲一讲他们的主要经历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这样,学生不仅对这三个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也掌握了介绍人物的一般要素,以后再认识一些人物时就可以按照类结构去搜集资料,做摘录,或者做人物的资料卡。
2. 词语的类积累
[案例二]
师:这些名人取得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吗?
生:不是,他们都碰到过很多困难,遭遇过种种不幸。
师:这三篇课文中都有关于他们遭受逆境的词语,你们积累了吗?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关于逆境的词语,感受一下名人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生读)
师:支撑这些名人挑战逆境的精神力量又是什么呢?你积累到表示这些名人精神的词语了吗?
通过课前了解,教师发现学生在预习时都能够主动积累文中四字词语,但大多是一课一课积累的,缺少分类积累意识,于是课堂上教师提出了积累词语的两个主题——“遭遇”“精神”,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还能发现这些名人经历和精神的共同点,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成长的力量。
3. 概括的类积累
[案例三]
师:现在你能根据板书所提示的人物的遭遇和成就,来简要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生:《天火之谜》主要讲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通過“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师:你看,运用“人物+遭遇+成就”的方式,就能很简洁地概括课文的大意了。(生运用这一方法概括另外两篇课文)
师:以后碰到名人类课文,知道怎样概括主要内容了吗?
生:先找出关于人物遭遇和成就的关键词句,然后运用“人物+遭遇+成就”的方式来概括。
师:对,不过这个“遭遇”也可以是人物的主要经历或主要事迹。
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词语积累环节的资源,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提供了支架。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简洁地概括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掌握了概括这一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 在问题归类中尝试类质疑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是往往都是根据某个人物、某篇文章来质疑,缺少关于单元的具有整体意识的问题。所以在导读课中,我们尝试通过问题归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类质疑训练,一方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以学生的问题为依据,及时调整单元推进课的教学设计,以实现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的有效融通。
[案例四]
师:(映示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关于一篇课文的问题很多,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很少。
师:你们再读读关于一篇课文的问题,看看能不能把其中的几个问题整合成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或者也可以重新提一个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
生:我认为前面三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单元的主人公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第一个问题“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成功?”其实就是要我们回答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品质。第二个问题“谈迁在书稿被偷、年老体弱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写成《国榷》?”也是要围绕谈迁的精神来答的。第三个问题直接就是“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所以,我认为这三个问题可以合并。
师:是的,我们就要这样学会根据整个单元的共同点来提出问题。
生:我想根据整个单元的不同点来提一个问题,《滴水穿石的启示》和前面的文章不一样,为什么也要放在这一单元?
师:你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集中呈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归类,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质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寻找针对单篇课文质疑的问题的共同点,把这些问题合并为针对整个单元的问题。二、重新思考,提出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能围绕单元的共同点来设计问题,还能根据单元的不同点来提出问题,真正实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在聚焦探究中寻求类方法
同样是写景或者写人的文章,这个单元与前面学过的单元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是否适合该单元的文章?阅读新的文本他们还需要怎样的方法?然后通过导读课的聚焦探究,带领学生寻求阅读新文本的方法,并且把这个新的方法建构到他们原有的方法结构中去,实现旧方法和新方法的融通。 [案例五]
师:写人类的文章。我们一般是采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一般都是读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从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师:这样的学习方法对这个单元是不是还适用呢?
生:我发现这单元的文章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地方很少。以前写人的文章都具体写了一个人的一件事,而这单元的文章却写了一个人的几件事。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虽然只写了谈迁写《国榷》这一件事,但里面又概括写了好几个小故事。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走进本单元的三位名人呢?请大家读读这两段文字,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投影映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3自然段、《诺贝尔》第6自然段)
生: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来想象他在郊外的茫茫风沙中考察的画面。
师:看来在根据课文的语言展开想象确实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
生:《诺贝尔》这篇课文也可以想象的,我们可以想象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后诺贝尔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诺贝尔》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查查资料,可能资料中有具体的介绍呢。
师:看来面对一组新的课文,同学们都能够根据文章的特点来选择学习的方法了。
这一环节,教师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写人类文章一般的阅读方法,接着指导学生发现本单元写人类文章与以往不同,然后提供典型片段,启发学生聚焦思考“如何走进本单元的三位名人”,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交流,共同寻求“根据语言想象”和“补充课外资料”两种新的阅读方法,这是基于学生现状而引领学生发展的提升点,当然这两种方法还需要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清晰具体的方法结构。
四、 在编写导语中实现类总结
单元导语犹如一盏充满智慧的灯,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一组课文学习的方向。在本单元导读课上,通过前面几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沉浸在与文本初会的喜悦与新奇之中,已经获得了一些新的阅读方法,此时让他们编写单元导语,就是引导他们把这种閱读的愿望和方法进行书面的表达,并在这种文字的表达中实现单元导读课学习收获的自主总结。
[案例六]
(出示一位同学的单元导语)
师:经过大家的修改,这篇单元导语已经文通字顺了,请大家再读读,看看我们还可以补充哪方面的内容吗?
生:我觉得可以把获得的精神力量写具体些,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是什么精神力量。
生:我们刚才讨论了学习这单元课文的方法,我认为也应该写进导语里面去,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师:这个建议不错,谁来试着根据板书添一添。
生: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根据关键词语,大胆想象画面,还要记得多查查课外资料。
编写单元导语一般放在导读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先根据学生导语中的缺失展开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单元导语不仅要导趣,还要导法。让全体学生在“趣法”合一的导语编写中实现导读课的类总结。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一、 在预习反馈中实现类积累
五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但他们类积累的意识还不强,还没有形成将积累的人物、词句与单元主题主动勾连的习惯和能力。于是我们在导读课上,通过对学生预习的反馈,和学生一起梳理预习成果,指导学生进行词语、概括等方面的类积累。
1. 人物的类积累
[案例一]
师:本单元我们将结识三位名人,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吗?请大家对照图片谈一谈。(课件映示名人像)
生:图片上第一位是富兰克林,他揭开了天火之谜。
师:你知道富兰克林是哪国人吗?
生:他是美国的科学家。
师:你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讲一讲。
生:富兰克林是美国的科学家,他揭开了天火之谜。
师:现在你们知道介绍名人要讲清楚什么了吗?
生:要讲清他是哪国人,是干什么的,有哪些成就。
师:对,我们要讲清楚人名、国籍、身份和成就。(板书:人名+国籍+身份+成就)谁能像他这样用一句话来介绍其他两位名人呢?(学生介绍另外两位名人)
师:在讲清楚人名、国籍、身份、主要成就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他们的主要经历,或者你搜集到的有关这些人物的小故事……
这一预习反馈环节的聚焦点是人物。教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提示学生怎样简单介绍一位名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搜集到的资料,讲一讲他们的主要经历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这样,学生不仅对这三个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也掌握了介绍人物的一般要素,以后再认识一些人物时就可以按照类结构去搜集资料,做摘录,或者做人物的资料卡。
2. 词语的类积累
[案例二]
师:这些名人取得成功是一帆风顺的吗?
生:不是,他们都碰到过很多困难,遭遇过种种不幸。
师:这三篇课文中都有关于他们遭受逆境的词语,你们积累了吗?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关于逆境的词语,感受一下名人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生读)
师:支撑这些名人挑战逆境的精神力量又是什么呢?你积累到表示这些名人精神的词语了吗?
通过课前了解,教师发现学生在预习时都能够主动积累文中四字词语,但大多是一课一课积累的,缺少分类积累意识,于是课堂上教师提出了积累词语的两个主题——“遭遇”“精神”,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还能发现这些名人经历和精神的共同点,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成长的力量。
3. 概括的类积累
[案例三]
师:现在你能根据板书所提示的人物的遭遇和成就,来简要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生:《天火之谜》主要讲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通過“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师:你看,运用“人物+遭遇+成就”的方式,就能很简洁地概括课文的大意了。(生运用这一方法概括另外两篇课文)
师:以后碰到名人类课文,知道怎样概括主要内容了吗?
生:先找出关于人物遭遇和成就的关键词句,然后运用“人物+遭遇+成就”的方式来概括。
师:对,不过这个“遭遇”也可以是人物的主要经历或主要事迹。
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词语积累环节的资源,为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提供了支架。这样,学生不仅能正确、简洁地概括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掌握了概括这一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 在问题归类中尝试类质疑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是往往都是根据某个人物、某篇文章来质疑,缺少关于单元的具有整体意识的问题。所以在导读课中,我们尝试通过问题归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类质疑训练,一方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以学生的问题为依据,及时调整单元推进课的教学设计,以实现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的有效融通。
[案例四]
师:(映示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关于一篇课文的问题很多,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很少。
师:你们再读读关于一篇课文的问题,看看能不能把其中的几个问题整合成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或者也可以重新提一个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
生:我认为前面三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单元的主人公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第一个问题“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成功?”其实就是要我们回答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精神品质。第二个问题“谈迁在书稿被偷、年老体弱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写成《国榷》?”也是要围绕谈迁的精神来答的。第三个问题直接就是“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所以,我认为这三个问题可以合并。
师:是的,我们就要这样学会根据整个单元的共同点来提出问题。
生:我想根据整个单元的不同点来提一个问题,《滴水穿石的启示》和前面的文章不一样,为什么也要放在这一单元?
师:你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集中呈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归类,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质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寻找针对单篇课文质疑的问题的共同点,把这些问题合并为针对整个单元的问题。二、重新思考,提出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能围绕单元的共同点来设计问题,还能根据单元的不同点来提出问题,真正实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在聚焦探究中寻求类方法
同样是写景或者写人的文章,这个单元与前面学过的单元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是否适合该单元的文章?阅读新的文本他们还需要怎样的方法?然后通过导读课的聚焦探究,带领学生寻求阅读新文本的方法,并且把这个新的方法建构到他们原有的方法结构中去,实现旧方法和新方法的融通。 [案例五]
师:写人类的文章。我们一般是采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一般都是读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从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师:这样的学习方法对这个单元是不是还适用呢?
生:我发现这单元的文章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地方很少。以前写人的文章都具体写了一个人的一件事,而这单元的文章却写了一个人的几件事。
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虽然只写了谈迁写《国榷》这一件事,但里面又概括写了好几个小故事。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走进本单元的三位名人呢?请大家读读这两段文字,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投影映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3自然段、《诺贝尔》第6自然段)
生: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来想象他在郊外的茫茫风沙中考察的画面。
师:看来在根据课文的语言展开想象确实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
生:《诺贝尔》这篇课文也可以想象的,我们可以想象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后诺贝尔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诺贝尔》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查查资料,可能资料中有具体的介绍呢。
师:看来面对一组新的课文,同学们都能够根据文章的特点来选择学习的方法了。
这一环节,教师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写人类文章一般的阅读方法,接着指导学生发现本单元写人类文章与以往不同,然后提供典型片段,启发学生聚焦思考“如何走进本单元的三位名人”,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交流,共同寻求“根据语言想象”和“补充课外资料”两种新的阅读方法,这是基于学生现状而引领学生发展的提升点,当然这两种方法还需要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清晰具体的方法结构。
四、 在编写导语中实现类总结
单元导语犹如一盏充满智慧的灯,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一组课文学习的方向。在本单元导读课上,通过前面几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沉浸在与文本初会的喜悦与新奇之中,已经获得了一些新的阅读方法,此时让他们编写单元导语,就是引导他们把这种閱读的愿望和方法进行书面的表达,并在这种文字的表达中实现单元导读课学习收获的自主总结。
[案例六]
(出示一位同学的单元导语)
师:经过大家的修改,这篇单元导语已经文通字顺了,请大家再读读,看看我们还可以补充哪方面的内容吗?
生:我觉得可以把获得的精神力量写具体些,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是什么精神力量。
生:我们刚才讨论了学习这单元课文的方法,我认为也应该写进导语里面去,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师:这个建议不错,谁来试着根据板书添一添。
生: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根据关键词语,大胆想象画面,还要记得多查查课外资料。
编写单元导语一般放在导读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先根据学生导语中的缺失展开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单元导语不仅要导趣,还要导法。让全体学生在“趣法”合一的导语编写中实现导读课的类总结。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