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就无从谈起。本文在结合近几年指导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基础上,提出“文、创、技、艺”结合的文化创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文化创意设计人才。
关键词:学科竞赛;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10号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基本建立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的格局”。《意见》针对我国当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特别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特别提到:“强化人才培养,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加强创业孵化,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1]在我国,高校作为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主要输送方,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界定及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998年该工作组提出一份《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并将创意人才培养列入亟待解决的要素之一,中外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研究。[2]美国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出“创意阶层”的概念,他认为创意人才是“需要在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受的高水平教育和技能资本,从事许多独立的判断和复杂问题解决的人才”,由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和建筑师组成,也包括从事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等创造新想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工作的人。[3]
我国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蒋三庚在《创意经济概论》一书中认为创意阶层是专门从事创意领域工作的人才,在创意产业链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创意阶层由不同环节类别组成,分别为创意生产者、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经营管理者三类。[4]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点是知识创新,其组成元素是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其产业特征是文化、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关联,其根本是个体人脑和心智能力的文化和财富的创造,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5]
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创造性
从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组成集群范围来看,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也包括人文社科领域的艺术家、文学家。他们经常有创新的想法,善于想象和创造,乐于接受有创意的工作。
2思想开放性
与传统产业人才相比较,文化创意人才个性鲜明、张扬,崇尚多样性文化消费,渴望能满足自己多层面、高品质的体验需求。他们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推崇波西米亚式的自由,倾向于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
3工作流动性
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具有较大的工作流动性,特别重视工作的价值、意义和灵活性,对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需求比较强烈。各创意城市不同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因素,是创意人才流动性强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与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创意人才的短缺。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如北京、上海等创意中心城市,尽管近几年文化产业增长很快,发展势头很猛,但是国际化的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总结我国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结构失衡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失衡的盐城工学院文化创意与设计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表
序号竞赛名称主办单位参赛时间获奖等级指导教师1江苏省高校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共同主办2009年二等奖李勇、
董琴2第2届中国大学
生(文科)计算
机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优胜奖李勇3江苏省“领航杯”
大学生数字媒体
作品竞赛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共同主办2010年一等奖刘振海4第3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0年三等奖李勇5第4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1年一等奖李勇6第5届中国大
学生计算机设
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2年优胜奖李勇7第6届中国大
学生计算机设
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3年三等奖李勇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从人才层次上来看,中高级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高级人才的比重较小。从知识结构上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的人才居多,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2缺乏原创人才
如果没有原创人才,创意产业只能实现粗放型的增长,难以实现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棘手难题。
3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有待完善
最近几年,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但是由于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传统,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探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前文提到的《意见》中,关于强化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其中有这样的表述:“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6],这与高校学科竞赛开展的性质和目的不谋而合。
1文化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1996年德国包豪斯大学成立了媒体学院并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院校却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或在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方向。截至目前,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做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2014—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名”[7]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共有125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事实上,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涵盖动漫、游戏、网站、多媒体视觉传达、影视、信息设计等多个方向。
2盐城工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情况
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对学科竞赛作用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此。如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提出学科竞赛在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逆境处理能力四个方面对培养创新人才有功用;[8]李苏北认为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思维亮点,他认为学科竞赛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9]
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成立于2010年,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的广告与会展专业,学制四年,旨在培养具有文化艺术底蕴、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有广阔就业前景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设计人才。从200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保留原有创意、策划、设计类课程的基础上,先后增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管理、新媒体等类别课程。我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并多次在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从2009年开始,先后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优胜奖2次(见下表)。对一个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的新专业来说,其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3“文、创、技、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我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学生先后6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文、创、技、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一些反思和总结,提出“文、创、技、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下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创意设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并加以运用。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如何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熔铸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使其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提升民族凝聚力和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第4、第5、第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笔者指导的参赛作品《中国书法》《王羲之书法艺术》《中国旅游文化之“兰亭”》获得较好的成绩,三部交互媒体设计作品题材皆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书法”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为了创作《中国旅游文化之“兰亭”》,笔者先后两次带领学生创作团队赴浙江绍兴兰亭进行实地走访,对“兰亭文化”诸多方面做了深入的了解和调查,为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素材。
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训练与养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慨叹,说明创意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不期而遇的。创意的产生看似无章可循,其实也有科学的规律和技巧。美国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认为,创意的生产过程和福特轿车的生产过程颇为相似,创意的生产也是在一个流水线上进行的,在这一生产的过程中,思维依照一个可以被学习与掌握的操作技巧,它的有效应用与其他任何工具的有效应用一样,只不过是件技巧练习的事情。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团队协作”是最多被提及和强调的。参赛团队一般由3名同学组成,在初期任务分配的时候各司其职,如有的同学负责前期策划与素材搜集整理,有的同学负责作品交互架构的规划与作品脚本编写,有的同学负责创意表现与技术实现,尤其是在现场决赛答辩环节,要求队员分工协作、配合默契,对团队协同的要求很高。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彼此所承担的任务是交叉和关联的,尤其是在创意产生的过程当中,更多是采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来彼此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事实证明,这是目前世界上较为通行和有效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文化创意设计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与融合的体现,文化是核心,创意是灵魂,技术推动艺术,艺术展现技术。随着数字多媒体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新兴媒体平台来实现文化创意产品或作品,实现资源优化、更新、共享与交流,进而直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巨幅数字影像拼接播放作品《清明上河图》,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一技术是全球首创的,能实现难度极大的色彩、影像完美同步播放;从文化创意角度来说,制作动态《清明上河图》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并加以创新,是忠于原作又超越原作的一种创意展示。我校文化创意专业学生有别于一般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是经过全国统一招生录取且文理科兼收,相对于设计艺术类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化功底,不足的是,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稍显薄弱。我们采取与我校设计艺术学院合作办学,聘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相关课程,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短板。在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力图将多媒体交互技术与艺术表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利用交互编程技术实现对王羲之书法摹本图片无损放大,再现1600多年前的纸香墨韵;利用Flash全景漫游技术构建了兰亭景区虚拟旅游风光,给用户以强烈的沉浸感;等等,都是对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灵活运用。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能闭门造车,在紧贴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的同时又不能盲从,对于交叉学科的新兴课程也要有所兼顾。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邀请国内外企业的专业人士以兼职教授或导师的身份到高校授课,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双师制”保障。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应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6〗朱剑红.解读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3-15(04).
〖=2〗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3〗易华,胡斌.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阶层消费特征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06):66—68.
〖=4〗黄志锋.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05):43—47.
〖=5〗王雪野,王颖聪,顾小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2):105—110.
〖=7〗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2014—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名〖=EB〗.http://www.nseac.com/html/261/645971.html,2014-01-16.
〖=8〗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08):65—67.
〖=9〗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05):8—10.
关键词:学科竞赛;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10号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基本建立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的格局”。《意见》针对我国当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特别是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特别提到:“强化人才培养,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加强创业孵化,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1]在我国,高校作为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主要输送方,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界定及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998年该工作组提出一份《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并将创意人才培养列入亟待解决的要素之一,中外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研究。[2]美国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出“创意阶层”的概念,他认为创意人才是“需要在工作中运用自己所受的高水平教育和技能资本,从事许多独立的判断和复杂问题解决的人才”,由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和建筑师组成,也包括从事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等创造新想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工作的人。[3]
我国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蒋三庚在《创意经济概论》一书中认为创意阶层是专门从事创意领域工作的人才,在创意产业链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创意阶层由不同环节类别组成,分别为创意生产者、创意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经营管理者三类。[4]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点是知识创新,其组成元素是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其产业特征是文化、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关联,其根本是个体人脑和心智能力的文化和财富的创造,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5]
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1思维创造性
从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组成集群范围来看,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也包括人文社科领域的艺术家、文学家。他们经常有创新的想法,善于想象和创造,乐于接受有创意的工作。
2思想开放性
与传统产业人才相比较,文化创意人才个性鲜明、张扬,崇尚多样性文化消费,渴望能满足自己多层面、高品质的体验需求。他们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推崇波西米亚式的自由,倾向于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
3工作流动性
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具有较大的工作流动性,特别重视工作的价值、意义和灵活性,对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需求比较强烈。各创意城市不同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因素,是创意人才流动性强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与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创意人才的短缺。作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如北京、上海等创意中心城市,尽管近几年文化产业增长很快,发展势头很猛,但是国际化的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总结我国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结构失衡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失衡的盐城工学院文化创意与设计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表
序号竞赛名称主办单位参赛时间获奖等级指导教师1江苏省高校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共同主办2009年二等奖李勇、
董琴2第2届中国大学
生(文科)计算
机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优胜奖李勇3江苏省“领航杯”
大学生数字媒体
作品竞赛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共同主办2010年一等奖刘振海4第3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0年三等奖李勇5第4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1年一等奖李勇6第5届中国大
学生计算机设
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2年优胜奖李勇7第6届中国大
学生计算机设
计大赛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2013年三等奖李勇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从人才层次上来看,中高级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高级人才的比重较小。从知识结构上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的人才居多,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2缺乏原创人才
如果没有原创人才,创意产业只能实现粗放型的增长,难以实现长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棘手难题。
3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有待完善
最近几年,一些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但是由于培养方式和师资力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比较传统,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探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前文提到的《意见》中,关于强化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其中有这样的表述:“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6],这与高校学科竞赛开展的性质和目的不谋而合。
1文化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1996年德国包豪斯大学成立了媒体学院并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院校却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或在软件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方向。截至目前,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做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2014—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名”[7]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共有125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事实上,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涵盖动漫、游戏、网站、多媒体视觉传达、影视、信息设计等多个方向。
2盐城工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情况
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对学科竞赛作用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此。如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提出学科竞赛在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逆境处理能力四个方面对培养创新人才有功用;[8]李苏北认为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思维亮点,他认为学科竞赛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9]
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成立于2010年,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的广告与会展专业,学制四年,旨在培养具有文化艺术底蕴、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有广阔就业前景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设计人才。从200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保留原有创意、策划、设计类课程的基础上,先后增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管理、新媒体等类别课程。我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并多次在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从2009年开始,先后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优胜奖2次(见下表)。对一个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的新专业来说,其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3“文、创、技、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我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学生先后6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文、创、技、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一些反思和总结,提出“文、创、技、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下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创意设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并加以运用。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如何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熔铸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使其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提升民族凝聚力和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第4、第5、第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笔者指导的参赛作品《中国书法》《王羲之书法艺术》《中国旅游文化之“兰亭”》获得较好的成绩,三部交互媒体设计作品题材皆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书法”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为了创作《中国旅游文化之“兰亭”》,笔者先后两次带领学生创作团队赴浙江绍兴兰亭进行实地走访,对“兰亭文化”诸多方面做了深入的了解和调查,为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素材。
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训练与养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慨叹,说明创意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不期而遇的。创意的产生看似无章可循,其实也有科学的规律和技巧。美国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扬认为,创意的生产过程和福特轿车的生产过程颇为相似,创意的生产也是在一个流水线上进行的,在这一生产的过程中,思维依照一个可以被学习与掌握的操作技巧,它的有效应用与其他任何工具的有效应用一样,只不过是件技巧练习的事情。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团队协作”是最多被提及和强调的。参赛团队一般由3名同学组成,在初期任务分配的时候各司其职,如有的同学负责前期策划与素材搜集整理,有的同学负责作品交互架构的规划与作品脚本编写,有的同学负责创意表现与技术实现,尤其是在现场决赛答辩环节,要求队员分工协作、配合默契,对团队协同的要求很高。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彼此所承担的任务是交叉和关联的,尤其是在创意产生的过程当中,更多是采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来彼此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事实证明,这是目前世界上较为通行和有效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文化创意设计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与融合的体现,文化是核心,创意是灵魂,技术推动艺术,艺术展现技术。随着数字多媒体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新兴媒体平台来实现文化创意产品或作品,实现资源优化、更新、共享与交流,进而直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巨幅数字影像拼接播放作品《清明上河图》,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一技术是全球首创的,能实现难度极大的色彩、影像完美同步播放;从文化创意角度来说,制作动态《清明上河图》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并加以创新,是忠于原作又超越原作的一种创意展示。我校文化创意专业学生有别于一般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是经过全国统一招生录取且文理科兼收,相对于设计艺术类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化功底,不足的是,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稍显薄弱。我们采取与我校设计艺术学院合作办学,聘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相关课程,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短板。在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力图将多媒体交互技术与艺术表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利用交互编程技术实现对王羲之书法摹本图片无损放大,再现1600多年前的纸香墨韵;利用Flash全景漫游技术构建了兰亭景区虚拟旅游风光,给用户以强烈的沉浸感;等等,都是对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灵活运用。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能闭门造车,在紧贴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的同时又不能盲从,对于交叉学科的新兴课程也要有所兼顾。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邀请国内外企业的专业人士以兼职教授或导师的身份到高校授课,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双师制”保障。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应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6〗朱剑红.解读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3-15(04).
〖=2〗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3〗易华,胡斌.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阶层消费特征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06):66—68.
〖=4〗黄志锋.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05):43—47.
〖=5〗王雪野,王颖聪,顾小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2):105—110.
〖=7〗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2014—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名〖=EB〗.http://www.nseac.com/html/261/645971.html,2014-01-16.
〖=8〗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08):65—67.
〖=9〗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