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超声波协同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的生物法来水解剩余污泥,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分析了在超声预处理的条件下,这两种不同酶对剩余污泥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水解提取法的最佳条件是:碱性蛋白酶的浓度为6%,固液比为1∶6,水解温度为50℃,水解时间为4 h;蛋白质的提取率为65.72%。木瓜蛋白酶水解的最佳条件是:木瓜蛋白酶的浓度为6%,固液比为1∶4,水解温度为50℃,水解时间为5 h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超声波协同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的生物法来水解剩余污泥,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分析了在超声预处理的条件下,这两种不同酶对剩余污泥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水解提取法的最佳条件是:碱性蛋白酶的浓度为6%,固液比为1∶6,水解温度为50℃,水解时间为4 h;蛋白质的提取率为65.72%。木瓜蛋白酶水解的最佳条件是:木瓜蛋白酶的浓度为6%,固液比为1∶4,水解温度为50℃,水解时间为5 h;蛋白质的提取率为62.63%。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超声波协同碱性蛋白酶提取剩余污泥中蛋白质的效果要优于
其他文献
利用搭载在Aura卫星上的TES观测仪所反演的2004年8月至2010年12月逐日HDO、H2O、气温以及GNIP等资料,对亚洲中低纬度地区大气水汽中δD的时空分布特征、水汽δD与气温、水汽量的关系以及与降水同位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空间上来看:大气水汽、降水δD整体上表现出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同时低纬度的西太平洋暖池以东和西亚地区形成了两个高值中心,中纬度的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形成了两个低值中
本文论述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黑龙江中游的第四纪水文网变迁与时代。首次完整、系统提出下松花江溯源侵蚀切穿佳~依分水岭,袭夺了上松花江、牡丹江形成松花江的袭夺水系。黑龙江中游由于三江平原平均每年以1~6 mm速度下沉,下黑龙江溯源侵蚀,切穿了中俄境内的小兴安岭,形成萝北—嘉荫峡谷,袭夺了上黑龙江、结雅河和布列亚河,形成黑龙江袭夺水系。根据依兰达连河煤矿钻孔岩芯岩相分析,发现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在达连河—祥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是中国6大超大城镇群之一,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奠基阶段,近30多年来,相关研究领域先后有不少学术成果问世,但同时也存着诸多不足之处,从研究对象来说,主要以广州、佛山等个别大城市、大城镇研究为焦点,整体上对中小城镇尚缺乏充分的关注;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区域城镇体系研究、城镇外部形态研究、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尤其是区
星载非共线TDI CCD成像数据的高质量内视场拼接是保证影像后续处理和应用的基础。本文提出一种非共线TDI CCD成像数据内视场拼接方法,该方法基于物方投影面和相机的传感器几何模型,建立了从拼接影像像点到原始影像像点的坐标转换关系,进而采用间接法影像纠正的方式对原始影像进行重采样生成拼接影像。本文在描述非共线TDI CCD严格成像几何模型之后,详细叙述了方法的基本原理、潜在的误差来源以及方法的实现
详细讨论了架空高压线路三维铁塔的导线排列方式、挂线点、三维导线的解析计算方法,给出了将基于AutoCAD或Microstation的三维设计或三维建模软件生成整条线路三维模型及其设备台帐数据解析成三维GIS的通用格式的解决方案。自主研发、实现了该软件系统,并已经在电网三维GIS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14年9月19-22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由巴蜀书社、成都图书馆等单位协办的"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作为历史地理学界两年一度的会议,是国内外历史地理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历史地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
采用硝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双酚A(BPA)废水,考察了在自养硝化污泥驯化期间反应器中NH+4-N、NO-2-N、NO-3-N浓度的变化以及对低浓度BPA的去除效果,讨论了吸附和生物降解对去除BPA的贡献。在污泥负荷为0.032~0.055 gBPA/(kgSS·d)、进水氨氮浓度为100~350 mg/L时,硝化污泥对BPA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上,对氨氮的去除率>90%。硝化污泥吸附去除的BPA
利用亲水性的纳米TiO2对强疏水性的聚偏氟乙烯膜进行改性以减缓膜污染,并应用于膜生物反应器(MBR)。原水来自常州市某城市污水厂,经加装改性和未改性膜组件的MBR处理后出水水质均能达到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尽管进水COD浓度不稳定,但两套膜组件对COD的去除率均保持在85%以上,改性膜组件对COD的平均去除率更高,可达94%;对SS的去除率几乎能达到100%;在对TN和TP的去
采用三个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平行试验,分析了进水温度、反应器温度及曝气温度对颗粒污泥的大小、粒径分布及圆度的影响。反应器R1的温度变化范围为25~28℃,R2与R3采用水浴控制温度为(23±2)℃,结果显示R1中颗粒形成快、粒径大(1 152.2~2 385.5μm),但不规则且结构较为疏松;三个反应器在后期均出现了颗粒解体。反应器温度对颗粒形成和稳定的影响要大于进水温度的影响,夏季较高的曝
将臭氧氧化技术和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相结合,考察了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和碳源回收用于生化系统脱氮除磷的可行性。A2/O工艺运行稳定后,控制臭氧浓度为25 mg/L,对剩余污泥连续破解并投加到缺氧池。结果表明:经臭氧氧化后,混合液中的SCOD浓度增加到氧化前的3.5倍,对SS和V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6.8%和42.3%;经过臭氧氧化的剩余污泥回流到A2/O系统后,使C/N和C/P值均提高了约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