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患者单核/巨噬细胞在体内外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方法 共纳入PCA患者20例,健康对照15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真皮中巨噬细胞数量,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状态,通过Dextran(右旋糖酐)摄取实验评估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MDMs)吞噬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表型.使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数量正常,皮损局部巨噬细胞增多,电镜下可见真皮
【机 构】
: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患者单核/巨噬细胞在体内外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方法 共纳入PCA患者20例,健康对照15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真皮中巨噬细胞数量,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状态,通过Dextran(右旋糖酐)摄取实验评估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MDMs)吞噬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表型.使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数量正常,皮损局部巨噬细胞增多,电镜下可见真皮内巨噬细胞尝试吞噬淀粉样团块.在离体环境下,PCA患者MDMs吞噬功能和极化表型与正常人没有差异.结论 PCA患者外周血以及真皮中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并未减少.在离体环境下,患者的巨噬细胞未表现出吞噬功能和极化表型的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异维A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机制.方法 通过生长抑制实验观察异维A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并测量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的研究揭示药物抑制细菌的作用机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异维A酸浓度越高对痤疮丙酸杆菌抑制作用越强,最低抑菌浓度为80 μg/mL.药物浓度越高,钾离子、镁离子和碱性磷酸酶(AKP)外流越明显,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药物浓度越高,受损和死亡细菌越多,存活细菌越少,细菌细胞膜电位降低越明显,且有时间依赖性.电镜观察发现,药
目的 探讨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再次诱导是否可以模拟复发表型及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TRM)的变化.方法 将20只C57BL/6小鼠编号后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背部剃毛后,一组小鼠涂抹62.5 mg凡士林(vaseline),另一组小鼠涂抹62.5 mg的5%咪喹莫特乳膏,连续6 d.第6天处死每组小鼠中的5只小鼠(Vaseline组和IMQ组),第36天时两组剩余小鼠背部皮肤均再次涂62.5 mg咪喹莫特(Vaseline-IMQ组和IMQ-IMQ组),连续6 d后处
目的 探讨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高脂血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集河南中医项目地区2018年女性HIV/AIDS患者相关信息,利用SPSS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女性HIV/AIDS患者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 538例女性HIV/AIDS患者,平均年龄(49.36±8.84)岁,其中高脂血症414例(26.92%),HIV确诊时间>10年(OR= 0.3
患者女,48岁,发现头顶部两处蓝黑色丘疹8年余.皮肤科情况:头顶左右两侧各见大小约1 cm×0.8 cm、1 cm×0.5 cm大小蓝黑色丘疹,表面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无红肿及破溃.皮肤镜示:皮损处界限清楚,可见蓝黑色丘疹,大致呈均质模式.两处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上部可见呈梭形或分支状的黑素细胞,细胞内大量黑素颗粒,多数细胞与表皮平行或交织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MBH45(+)、SOX10(+).诊断:头皮普通型蓝痣.
目的 了解新确诊HIV阳性MSM一般自我效能与确诊后情绪反应的关系.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北京市招募满足纳入标准的MSM,进行HIV检测,对新确诊HIV阳性的MSM调查其一般自我效能、面对HIV阳性诊断结果的情绪反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确诊HIV阳性MSM的一般自我效能与确诊后情绪反应的关系.结果 共调查了 367例新确诊HIV阳性MSM,调查对象的一般自我效能得分为(31.55±6.27)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一般自我效能与情绪反应呈负相关,一般自
患者男,26岁,全身出现红斑、溃疡及结痂1个月,伴发热1 d.躯干四肢及身体屈侧可见广泛分布的大小不一的疼痛性红斑,部分红斑表面可见小水疱、溃疡和黑色浆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部分表皮坏死,基底细胞空泡化,表皮内可见散在的坏死角质形成细胞,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乳头及浅层血管周围可见不等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患者女,49岁,右侧乳晕出现黄豆大小浅褐色肿物10个月余,伴局部轻度瘙痒.右侧乳晕肿物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可见多个团巢样结构,由相互交织增生的平滑肌细胞束组成,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核呈雪茄状,核周有空泡,未见明显异型性和有丝分裂象增加,未见坏死及钙化,病变周围胶原纤维增生,深部肌束间可见扩张或呈裂隙状的毛细血管及静脉.免疫组织化学示:α-SMA(+),Desmin(+),CD34(血管+),Ki-67(1%+).特殊染色:Masson(+).诊断:乳晕平滑肌瘤.治疗:手术切除并随访.
患者女,52岁,发现右肩部皮肤肿物半年,切除术后4个月,复发3个月余.皮肤科情况:右肩部可见一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半球形肿物,大小约2.5 cm×2 cm×1.8 cm,表面较光滑,可见多条树枝状毛细血管,压痛(-).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经典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区域由席纹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伴有纤维肉瘤转化区域由鱼骨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构成,纤维肉瘤转化区域内肿瘤细胞CD34局灶阳性,p53(80%+),Ki-67(20%+),Bcl-2(+),EMA(-),S-100(-),HMB45(-),SMA(-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在AD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表皮连接结构如桥粒、半桥粒和紧密连接等,是维持皮肤结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的关键,而这些连接结构相关蛋白如桥粒胞质蛋白、桥粒跨膜蛋白、闭锁蛋白、claudin、闭锁小带蛋白和连接黏附分子等,则是表皮连接结构发挥功能的基础.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将导致屏障功能破坏,引起持续的炎症和皮肤的损伤,最终导致AD的发生.本文就表皮连接结构相关蛋白在AD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
目的 观察岭南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大鼠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蛋白激酶A(PKA)、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PV1)、磷酸化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pTRPV1)的影响,探讨火针干预PHN的镇痛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RTX)、溶剂组(Solvent)、火针组(FA)和阳性对照组(GBP),每组10只.采用树脂毒素(RTX)腹腔注射制备PHN模型,观察并记录每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