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抓手,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學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我校在整体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获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一、统一学习内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学生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呢?我校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是共读一本书。我们确定了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为新型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学校为全体教师统一购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组织教师进行自学,并定期检查读书情况。
二是专家解读引领。我校聘请原大连教科所信息情报处陆原主任为顾问,定期来校指导工作,陆主任为教师编写《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导读,开展了多次专题讲座,带领教师深入研读内化和理解本书的理论、原理与方法。三是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在学校内多次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教师交流读书体会,进行学习展示,进而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其达成教育理念上的共识。
二、规范教学设计,改变教师备课方式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指出:“在教学中,目标尤其重要,因为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教学具有理性,因为教师总是为某一目的而教,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学是理性性为,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他们认为值得教的。”“教师需要组织框架来提高目标含义的准确性,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增进理解的组织框架。”我校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为理论依据,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学习目标(核心任务):描述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建构的知识体系。目标的陈述中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用来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行为),名词用来描述预期学生习得或建构的知识体系(内容)。
教学策略(目标分解):描述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学习目标分解后的各个小目标。基本描述形式为:通过……(策略)……实现……(目标)……这里目标的陈述中同样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教学策略(目标)一般分解为四个部分,即知识准备、建构概念、应用体验、综合测评。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以活动板块的形式呈现,关注两个维度:一是活动(任务)维度,一是师生行为维度。活动(任务)必须和教学策略(目标)相对应,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任务或情境等。活动过程一般要体现出知识准备、建构概念、应用体验、综合测评四个步骤。师生行为要关注自学、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检测、评价八个维度。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关注目标达到情况,学生是怎样达成目标的或为什么没达成目标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早期提出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儿童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一再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简而言之,学生的学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教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校以学习小组为抓手,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教会学生预习
我校把在小组中进行预习训练作为重中之重,以五年级语文预习为例,教师会要求学生先自主预习,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试着解决。任务如下:(1)课文至少读三遍,将文中认不准和不会写的字圈划出来,并试着解决;(2)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圈划出来,试着解决,将一两个词语的解释写在书上;(3)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文章题目上方的空白处,并注明所用的方法;(4)在文章中加批注,并试着解答课后问题;(5)写出自己读文感受或提出一个问题。这些任务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让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达到要求,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前期的训练中,这些任务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的,做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放到小组内在课堂上完成。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优秀小组展示成果,介绍经验,这样教师至少要经过半年以上的训练,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在小组内检查交流。
(二)教会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要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要学会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然后要知道完成任务的一般流程,最后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这里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任务要结合本课的核心问题来确定,不宜多;要求指向性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任务和要求的描述必须简短明确。完成任务的流程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自主完成,第二步小组内交流,第三步小组汇报、展示。教师要对每步的活动进行精心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会学生练习巩固
这里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组员共同学习。其基本形式为: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共同合作交流改进他们的任务,然后在组间乃至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这时教师除了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外,还可选取各组中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四)教会学生检测评价
我们一般采取两支红笔的方法,即教师一支红笔,批组内完成较快或较好的同学;组内一支红笔,经教师批改后的同学批其他同学,组内互帮,共同提高。在评价环节,学生不仅要对本节知识习得作出评价,还要对个人和小组在课堂中表现作出评价。 四、学习组织建设,发挥团队学习效能
(一)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一般为4~6人,组长和副组长的人选是由教师来确定的,组长和副组长自由搭档成为一组,然后采取互选的方式再选出四名组员组成学习小组。教师要发挥好协调作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表达能力、性格,以保证小组内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又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次还要考虑到性别等方面因素,因为班级管理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二)组内分工协作
小组成员有明确的编号、分工和座位。例如:1号为组内成绩、能力等各方面比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组织与协调;2至6号同学,依具体情况而定,分别负责记录或者发言等。当然,小组成员的编号和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编号实行轮换制度,每个组员的角色担当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同时,在座位编排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搭配问题,及方便教师到各组指导问题。
五、构建评价体系,发挥小组管理功能
评价不仅是针对课堂上小组学习活动情况,更重要的是将评价与班级管理联系起来。我校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一)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
我们通常采用的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加分或盖奖章等,而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评价大多采用口头的。
(二)班级管理中的评价
1.奖励与加分制度
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奖章奖励要妥善保管,每周评比一次,教师可对奖章多且没违反纪律的前3名同学拍照片以资鼓励,并将照片发到微信群中进行表扬。加分制度是根据班级的加分办法来执行的,针对学习、卫生、纪律、好人好事等方面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加分,有专人进行记录,用于优秀个人的评比。
2.班级成长相册展示
班级的成长相册中记录的分别是优秀个人、优秀小组、进步之星以及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精彩瞬间。
3.微信群、校讯通展示
班级建立家校联系群,作业完成好的、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学生都可以以照片或小视频的形式发到群里,也可以以校讯通的形式发送。
六、校本研修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那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方式呢?我校在校本研修中实施以下策略。
一是打造自主互助平台。每学期,我校都开展“1+5”(1个团队+5项活动)晒课活动,教师根据年级、学科、自身特点自主组建一个4人左右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展集体备课、试讲、改课、晒课、展评5次活动。
二是组建骨干研究团队。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组建究团队,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定期培训指导;学校按月布置任务、定期检查研究成果;集中开展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帮助教师打磨优质课,课题立项和论文发表。
三是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学校将“小组合作学习”确定为近几年的校本研修主题。按年度、学期、月份来分解目标,制定研修计划,开展系列活动,总结提炼,推广成果,确保研究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从学校的层面整体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人手,以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课方式、校本研修方式为抓手,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教师能设计和实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活动,成为具有独立开发和设计课程的教师;学校形成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特质的课堂教学文化,最终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一、统一学习内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学生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呢?我校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是共读一本书。我们确定了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为新型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学校为全体教师统一购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组织教师进行自学,并定期检查读书情况。
二是专家解读引领。我校聘请原大连教科所信息情报处陆原主任为顾问,定期来校指导工作,陆主任为教师编写《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导读,开展了多次专题讲座,带领教师深入研读内化和理解本书的理论、原理与方法。三是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在学校内多次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教师交流读书体会,进行学习展示,进而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其达成教育理念上的共识。
二、规范教学设计,改变教师备课方式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指出:“在教学中,目标尤其重要,因为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教学具有理性,因为教师总是为某一目的而教,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学是理性性为,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他们认为值得教的。”“教师需要组织框架来提高目标含义的准确性,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增进理解的组织框架。”我校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为理论依据,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学习目标(核心任务):描述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建构的知识体系。目标的陈述中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用来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行为),名词用来描述预期学生习得或建构的知识体系(内容)。
教学策略(目标分解):描述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学习目标分解后的各个小目标。基本描述形式为:通过……(策略)……实现……(目标)……这里目标的陈述中同样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教学策略(目标)一般分解为四个部分,即知识准备、建构概念、应用体验、综合测评。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以活动板块的形式呈现,关注两个维度:一是活动(任务)维度,一是师生行为维度。活动(任务)必须和教学策略(目标)相对应,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任务或情境等。活动过程一般要体现出知识准备、建构概念、应用体验、综合测评四个步骤。师生行为要关注自学、预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检测、评价八个维度。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关注目标达到情况,学生是怎样达成目标的或为什么没达成目标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早期提出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儿童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一再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简而言之,学生的学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教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校以学习小组为抓手,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教会学生预习
我校把在小组中进行预习训练作为重中之重,以五年级语文预习为例,教师会要求学生先自主预习,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试着解决。任务如下:(1)课文至少读三遍,将文中认不准和不会写的字圈划出来,并试着解决;(2)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圈划出来,试着解决,将一两个词语的解释写在书上;(3)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文章题目上方的空白处,并注明所用的方法;(4)在文章中加批注,并试着解答课后问题;(5)写出自己读文感受或提出一个问题。这些任务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让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达到要求,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前期的训练中,这些任务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的,做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放到小组内在课堂上完成。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优秀小组展示成果,介绍经验,这样教师至少要经过半年以上的训练,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在小组内检查交流。
(二)教会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要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要学会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然后要知道完成任务的一般流程,最后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这里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任务要结合本课的核心问题来确定,不宜多;要求指向性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任务和要求的描述必须简短明确。完成任务的流程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自主完成,第二步小组内交流,第三步小组汇报、展示。教师要对每步的活动进行精心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会学生练习巩固
这里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组员共同学习。其基本形式为: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共同合作交流改进他们的任务,然后在组间乃至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这时教师除了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外,还可选取各组中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四)教会学生检测评价
我们一般采取两支红笔的方法,即教师一支红笔,批组内完成较快或较好的同学;组内一支红笔,经教师批改后的同学批其他同学,组内互帮,共同提高。在评价环节,学生不仅要对本节知识习得作出评价,还要对个人和小组在课堂中表现作出评价。 四、学习组织建设,发挥团队学习效能
(一)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一般为4~6人,组长和副组长的人选是由教师来确定的,组长和副组长自由搭档成为一组,然后采取互选的方式再选出四名组员组成学习小组。教师要发挥好协调作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表达能力、性格,以保证小组内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又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次还要考虑到性别等方面因素,因为班级管理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二)组内分工协作
小组成员有明确的编号、分工和座位。例如:1号为组内成绩、能力等各方面比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组织与协调;2至6号同学,依具体情况而定,分别负责记录或者发言等。当然,小组成员的编号和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编号实行轮换制度,每个组员的角色担当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同时,在座位编排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搭配问题,及方便教师到各组指导问题。
五、构建评价体系,发挥小组管理功能
评价不仅是针对课堂上小组学习活动情况,更重要的是将评价与班级管理联系起来。我校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一)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
我们通常采用的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加分或盖奖章等,而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评价大多采用口头的。
(二)班级管理中的评价
1.奖励与加分制度
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奖章奖励要妥善保管,每周评比一次,教师可对奖章多且没违反纪律的前3名同学拍照片以资鼓励,并将照片发到微信群中进行表扬。加分制度是根据班级的加分办法来执行的,针对学习、卫生、纪律、好人好事等方面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加分,有专人进行记录,用于优秀个人的评比。
2.班级成长相册展示
班级的成长相册中记录的分别是优秀个人、优秀小组、进步之星以及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精彩瞬间。
3.微信群、校讯通展示
班级建立家校联系群,作业完成好的、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学生都可以以照片或小视频的形式发到群里,也可以以校讯通的形式发送。
六、校本研修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那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方式呢?我校在校本研修中实施以下策略。
一是打造自主互助平台。每学期,我校都开展“1+5”(1个团队+5项活动)晒课活动,教师根据年级、学科、自身特点自主组建一个4人左右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展集体备课、试讲、改课、晒课、展评5次活动。
二是组建骨干研究团队。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组建究团队,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定期培训指导;学校按月布置任务、定期检查研究成果;集中开展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帮助教师打磨优质课,课题立项和论文发表。
三是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学校将“小组合作学习”确定为近几年的校本研修主题。按年度、学期、月份来分解目标,制定研修计划,开展系列活动,总结提炼,推广成果,确保研究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从学校的层面整体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人手,以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课方式、校本研修方式为抓手,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教师能设计和实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活动,成为具有独立开发和设计课程的教师;学校形成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特质的课堂教学文化,最终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