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课文的教学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要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一定要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教者要帮助同学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重要语句的含义。同时还要做到备课精,讲课精。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关键词]长课文 目标明确 精讲 精备
本文想就如何进行长课文的教学,谈点意见。
一、必须有切实、具体的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由于长课文在思想内容上,涉及到的东西很多,写作方法上,又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往往感到这也需要讲那也需要讲,要讲的东西讲不完,当然也就挤掉了练的时间,所以我认为讲长课文必须本着“一课一练”的原则,去确定切实的具体的教学目的。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作为一个对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大家,他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因而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尤其是学术性的专有名词,假若这些给学生都在这篇课文中讲,当然非用相当长的时间不可,为此,我们可以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反过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根据教材实际,根据学情,我确定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这样做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度、略读、浏览等速度方法,从而把握全篇。
先用的教材,每种题材都有几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因此在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前,要全盘考虑一下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应教给学生哪些知识,然后把它分散在各篇之中。这样便于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一定要精
长课文的特点就是很长却又不能费时过多,这就是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只有在“精”上下功夫。备课要精,讲课要精。
先说备课。备课是讲课的基础,只有备课精,才能讲得精。一篇长课文,内容很多,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可以不讲,必须经过认真考虑。精选的标准有二:一是教师要把课文的所有要点,都排列出来,在不失其完整性的前提下,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二是所选的要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所选要点既不能过难,也不宜偏易,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即使在文中是个要点,也只能作为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次要材料,不能“精”讲得地方。学生未知的东西,可以作为确定教学要点的依据,但不是凡是未知的东西都是教学的重点。
再说讲课。长课文如何讲,有许多问题有待商讨。一篇课文,会有许多东西是他们已知的,已知的就不需要老师再讲。像《祝福》的第一部分,从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到“至此也连成一片了”,这是写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她的惨死,就不需要一句一句的讲。只讲清“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和“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以及见到祥林嫂后的一段对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和祥林嫂死后“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这四点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试讲,教师作必要补充,也是讲课中可行的办法。
长课文的讲解,牵扯的问题很多,要注意讲解的重点和重点之间的过渡,所讲的内容要力求浑然一体,以免支离破碎。而且不用体裁的文章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总之在拿到一篇长课文时在充分的备课的基础上,能够把握住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不会将会的东西,像庖丁解牛一样抽丝剥茧,游刃有余。
[关键词]长课文 目标明确 精讲 精备
本文想就如何进行长课文的教学,谈点意见。
一、必须有切实、具体的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由于长课文在思想内容上,涉及到的东西很多,写作方法上,又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往往感到这也需要讲那也需要讲,要讲的东西讲不完,当然也就挤掉了练的时间,所以我认为讲长课文必须本着“一课一练”的原则,去确定切实的具体的教学目的。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作为一个对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大家,他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因而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尤其是学术性的专有名词,假若这些给学生都在这篇课文中讲,当然非用相当长的时间不可,为此,我们可以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反过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根据教材实际,根据学情,我确定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这样做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度、略读、浏览等速度方法,从而把握全篇。
先用的教材,每种题材都有几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因此在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前,要全盘考虑一下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应教给学生哪些知识,然后把它分散在各篇之中。这样便于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一定要精
长课文的特点就是很长却又不能费时过多,这就是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只有在“精”上下功夫。备课要精,讲课要精。
先说备课。备课是讲课的基础,只有备课精,才能讲得精。一篇长课文,内容很多,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可以不讲,必须经过认真考虑。精选的标准有二:一是教师要把课文的所有要点,都排列出来,在不失其完整性的前提下,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二是所选的要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所选要点既不能过难,也不宜偏易,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即使在文中是个要点,也只能作为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次要材料,不能“精”讲得地方。学生未知的东西,可以作为确定教学要点的依据,但不是凡是未知的东西都是教学的重点。
再说讲课。长课文如何讲,有许多问题有待商讨。一篇课文,会有许多东西是他们已知的,已知的就不需要老师再讲。像《祝福》的第一部分,从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到“至此也连成一片了”,这是写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她的惨死,就不需要一句一句的讲。只讲清“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和“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以及见到祥林嫂后的一段对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和祥林嫂死后“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这四点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试讲,教师作必要补充,也是讲课中可行的办法。
长课文的讲解,牵扯的问题很多,要注意讲解的重点和重点之间的过渡,所讲的内容要力求浑然一体,以免支离破碎。而且不用体裁的文章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总之在拿到一篇长课文时在充分的备课的基础上,能够把握住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不会将会的东西,像庖丁解牛一样抽丝剥茧,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