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步云先生行止考补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王式廓为同窗好友”——得李苦禅教诲——与留日同学傅抱石“相交甚密”——徐悲鸿:寿石工“系我老友”——徐悲鸿故交蓝公武——画家高淑贞——建校之功
  宋步云先生的艺术经历与师友交往,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些鲜活、生动的片断。
  “与王式廓为同窗好友”
  《年表》记:
  “1930年(20岁)投考济南东鲁中学,读书半年,后又考入济南爱美高中艺术师范科三年级插班,与王式廓为同窗好友。”
  “1931年(21岁)与王式廓、王仙坡相携步出山东,投考北平京华艺专,同被录取。”
  王式廓生于山东掖县,与宋步云是大同乡,年岁小于宋一岁。他也是从1930年秋到1932年夏天,在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抗议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各地学生赴南京请愿,两个热血青年走到一起,王式廓为请愿团第二大队的队长,宋步云则是请愿团的联络员,和请愿团全体成员面对山东军阀韩复榘的镇压,坚持卧轨斗争,寸步不让,最后到达南京,和各地学生一起,于12月17日举行声势浩大的联合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残酷镇压,被武装押送回乡。
  30年中期,两位同窗好友先后赴日本留学。
  1934年,24岁的宋步云与高淑贞同赴日本,在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师从画家中村研一攻读油画,创作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流亡图》,受到导师的赞许。
  王式廓于1935年秋入日本,在东京川端研究所学习素描。1936年4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系预科,次年入藤岛武二画室。
  “七七”事变后,两人不约而同地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7月,宋步云回国后,经由杭州、南昌到武汉,考入教育部社会教育工作团任绘画干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画创作。武汉失守前,随机关撤离到重庆。
  王式廓回国后先是在山东聊城创作了《总动员》、《保卫家乡》等大幅油画,1938年4月,参加政治部三厅文艺处美术科工作,画了《台儿庄会战》、《南口大战》等画,并参加黄鹤楼大壁画《总动员》起草工作,同年8月,徒步去延安。
  故友重新聚首已是十几年之后了。
  得李苦禅教诲
  《小传》称:1933年宋步云自京华艺专转学杭州国立艺专后,“李苦禅先生是该校教授,我虽学西画,但与李先生过往频繁,时常看他作画,几十年中我在花鸟技法上打下基础,抗战胜利直到他辞世,在国立北平艺专曾与他同事,过从甚密,在我的艺术道路上得他教诲较深。”
  李苦禅在《欣逢盛时忆杭州》一文中讲到他在杭州艺专执教的经历:
  “1930年,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先生聘我担任中国画教授。他说:‘当今大写意画,吴、齐双峰插天,老潘(天寿)是吴昌硕弟子,你是齐白石弟子,二人咸集我校,实为幸事。’……为了突破画界陈陈相因的陋习,我曾在艺专教务会议上与友人提议,将中西画合并排课,以力促中西绘画之融合。同时强调‘师造化’,安排学生们在西子湖畔实地速写,从速写中出稿子,力求别开生面。为此,自己亦亲身力行,作了大量的速写。”
  “然而,时代的风云却无情地冲散了我的‘雅兴’,1934年,我因出面保释两位被国民党逮捕的进步青年,被艺专弄权者疑有‘通共’之嫌,拒绝延长聘书日期,我就于当年结束了在杭州的五年教学生活。”
  其实,李苦禅与宋步云的艺术经历有相似之处,李苦禅1922年考入北京美术学校(北平艺专前身)的西画系,而次年,他作了一个重要选择:投师于齐白石门下,学习中国画。齐白石很器重他这位学生,曾在李苦禅的画上题:“余门下弟子数百人,人也学吾手,英(李苦禅原名李英杰)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间是无鬼神矣。”
  1927年,65岁的齐白石应校长林风眠邀请到北京艺专任教。林风眠在学生毕业作品中发现李苦禅,惊异其艺术造诣。我猜想他也应是在与齐白石的交往中见到并了解李苦禅,所以在1928年3月,出任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专)院长之后,从北京聘请李苦禅来校任国画教授。
  1946年,李苦禅应徐悲鸿之聘为北平国立艺专教授,也是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的常任理事,与宋步云得以再叙师生之谊。李燕还清楚记得,在他们煤渣胡同北房的东耳房家中,宋步云是常客,仅管两人都有过一番坎坷的生活经历,但每次见面,总是相得甚欢。
  与留日同学傅抱石“相交甚密”
  宋步云《从艺六十年回顾纪略》讲到:
  “四十年代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工作时,得结识徐悲鸿先生,时逢战争年代,油画颜料奇缺,连水彩画色、纸都不易买到。幸蒙徐先生督我练习国画,又加上留日同学傅抱石亦在该校执教,我们相交甚密。他认为水彩画与山水画非常接近,复送我文房四宝,鼓励我作山水画。”
  傅抱石1932年9月29岁时赴日留学,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攻读东方美术史,兼习工艺美术、雕塑。1935年秋归国后,经徐悲鸿推荐,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兼任讲师。
  1938年至1940年,在政治部第三厅任厅长郭沫若的秘书。三厅迁重庆后,1940年9月国民党改组政治部,傅抱石回中央大学任教。1939年起居住在重庆城西三十公里外的金刚坡下赖家桥。
  傅二石在《金刚坡的回忆》一文中,回忆傅抱石一家居住在金刚坡下的生活景况:
  “金刚坡一带重峦叠嶂,林木茂盛,我们家住的地方距赖家桥约二里路,是租的一个岑姓地主的房屋。”
  “这间父亲称为‘金刚坡下抱石山斋’的屋子,其实连画室都称不上。它原先只是房东家堆放杂物的仓库,既矮小又阴暗。房间里只有一张方桌,是房东借给我们吃饭用的。因此必须等我们吃完饭以后,父亲才可以用它来作画。由于光线不足(只有屋顶上的两块透明瓦透点光线进来),父亲总是把桌子搬到靠门口处,借着门外的光线才能作画。而等到下一顿饭开始之前,父亲还得把桌子上的一切收拾起来,放好饭菜,这就是父亲在他的画上所题‘金刚坡下抱石山斋’。”
  “1940年9月以后,父亲又回到当时在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任教,同时兼任国立艺专的课程。自那以后,父亲每周都要去沙坪坝上课,而从金刚坡到沙坪坝来回数十里山路,父亲常常是徒步行走。他把这看成是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大好机会。因此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他都坚持步行上班。”   可以做为参照的是宋步云的一段记述:
  宋步云在《从艺六十年回顾纪略》、《小传》等记述中多次讲到在重庆时与傅抱石的交往,可与傅二石的记载相互印证:
  “在国画方面我受他很多启发,尤其在山水画上他对我更是关心,除赠我笔墨画纸外,随时督我练习。他家住歌乐山麓北,距中央大学数十里,每周上课都是步行翻山越岭,手提藤杖身穿长衫背一黄书包,活像朝山进香者。(傅二石文中也描述过类似的情景:父亲有副清癯的面孔和修长的身材,总是穿着一身陈旧的青灰色长衫,手里拿着一个装满讲稿和书籍的提包和一把油纸做的雨伞,脚上穿一双已经有些破损的黑布鞋,这就是父亲出门远行时的标准形象)他每周授课二门,每有闲时傅先生便辅导我学习山水画。”
  宋先生记述:“我学习山水画主要是受到傅抱石的影响。在战争岁月里公教人员生活普遍困难,心情苦闷,傅抱石常与我举杯解愁。他本嗜酒,无酒几乎不能作画,每当饮酒至兴,便欲挥毫,大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势。他每在课余就到我‘碉堡’通宿痛饮,他家距学校太远,因而每到校必住两宿,与我同饮畅谈。”
  他在文中还谈到一些轶闻趣事:
  “我家的猫捉来一只野兔,爱人为制佳肴,二人边饮边作画至天明。”
  “记得是1941年的春天,因有野兔佳肴,通宵畅叙,在酒意正浓之时,他从‘朝山进香’的黄布袋中取出一横幅尚未装裱的画——《竹林七贤》,拿给我看。太好了!画上无签名,是谁画的?他借着酒兴才肯说出,此画是因为讲美术史课画给学生看的。他又进一步对我说,他闭门在家研究山水画整整十年无人得知,我听了非常高兴,恨不得马上将此佳音告知陈之佛先生。次晨待陈先生见此画后,不出所料地拍案叫绝,当即欲解囊为抱石先生裱画举办画展,时过两月我即为他在重庆联系到中苏友好协会展厅按时展出。此次画展轰动了重庆,作品销售一空,多半为法国人收藏。徐先生也是首见他的作品,曾屈指称赞说:‘自从有了傅抱石,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山水画。’”
  文中所说的傅抱石在重庆的画展,时在1942年9月,共展出作品一百件,其中包括《大涤草堂图》等及郭沫若题诗之《屈原》、《陶渊明像》等,傅抱石自称“壬午个展”。1943年又先后在重庆、成都举办个展。1944年在重庆举办《傅抱石画展》,在昆明举办《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
  在1942-1944年期间,宋步云也在重庆等地举办过七次水彩画展、写生展、赈灾义展。
  宋、傅二人友谊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每到北京开会仍常在我家画室作画落得清静攀谈。”建人民大会堂时,宋步云负责布置宁夏厅,在贺兰山采得片石,“自制成砚留作纪念。刚好遇傅抱石来京开会,见到此砚甚喜,遂提笔在砚面写上‘步云’二字,又在下面题上‘步云制此余始用之’,日后由他的高足刻成献给傅抱石纪念馆,以志纪念。”(图与傅抱石在北京)
  《年表》中还讲到1942年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先生从国外回到重庆,在欢迎仪式上,经傅抱石先生介绍他认识了徐悲鸿先生,并终生与徐师结为良师益友。”
  徐悲鸿:寿石工“系我老友”
  1946年7月21日徐悲鸿致宋步云信中提及:
  “寿石工先生系我老友,亦校中将来同仁,请告其一切,并求彼相帮觅临时住处。寿先生住西安门外迤北黄城根十八号。”
  信中透露的信息是①寿石工与徐悲鸿是故交;②徐悲鸿安排的北平艺专教职工队伍,寿石工是优先考虑的人选之一;③寿石工曾协助北平艺专建校事宜。
  寿石工年长徐悲鸿十岁。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名鑈(美术辞书类图书多误作“玺”(鉥),字石工、石公,又作硕功,号印丐、珏庵、石尊者、冷荷亭长等,斋号不食鱼斋、辟支堂。
  寿石工在清末曾参加1909年11月成立于苏州虎丘的著名社团南社。当时南社骨干中有黄宾虹、李叔同、沈尹默、苏曼殊、经亨颐、邓尔雅、诸贞壮、姜丹书、谢无量等众多书画家。
  寿石工寓居北京后,以书法、刻印著称,荣宝斋笺铺为他收件。工诗词,曾在北京大学、国立北平艺专讲授诗词和金石篆刻学。其印风初宗秦汉,并受吴昌硕印风影响,后来改师当时盛行的黄士陵一派,逐渐形成自家面目。
  郑逸梅在《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中记寿石工“面黑体矮,人们喜欢作弄他,他不以为忤,一笑而已。他有一习性,从不食鱼,所以榜其居为‘不食鱼斋’。喜藏古墨,又藏名人用过的毛笔”。
  寿石工与徐悲鸿的朋友齐白石、杨仲子等也都是故交。寿石工夫人宋君方也是一位画家。
  1947年10月,北平艺专国画组教师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位兼职教授,因不满徐悲鸿强调加强素描训练,推行写实主义的教学主张罢教,并发表宣言,批评徐悲鸿“摧残国画”,提出改善国画组设施的四项要求。10月3日,北平市美术协会举行记者会,并散发《反对徐悲鸿摧残国画》的传单。寿石工虽与徐悲鸿学术观点有别,但事后仍在艺专执教篆刻,依然是好朋友。
  之后,徐悲鸿于10月15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事件的过程可参看《北京绘画史》第五章《抗战胜利后的北平画坛》(李树声执笔)。
  寿石工的诗词、篆刻、墨史研究著作有《珏庵词》、《珏庵印存》、《治印琐谈》、《墨史》、《尘麝簃辛未墨录》、《重玄琐记》、《湘怨楼枝谭》等。
  寿石工1950年逝世,享年62岁,寿夫人请徐悲鸿为寿石工题墓石,而以寿石工所藏梁山舟著书墨为酬。
  徐悲鸿故交蓝公武
  在1985年《小传》中讲到:
  “1947年在北平艺专任教期间,由我党地下工作人员钱开泰介绍,我参加了‘冀热察平分区行政公署工作团’革命工作,任务是利用身份掩护党的地下工作。
  该团负责人是蓝公武同志,他是徐悲鸿先生的故交。
  我曾于1948年秋接受并完成了蓝公武同志托地下交通员转交的三项任务,即:
  一、挽留徐先生继续掌校;
  二、反对学校南迁;
  三、保护校产。”
  宋步云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所编纪念文集《徐悲鸿》一书中,发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文,也谈到此事:   “北平解放前夕,担任冀热察华北分区行署主任的蓝公武同志从解放区捎来口信,转达党挽留徐先生的诚意。同时,请我协助徐悲鸿阻止学校南迁,保护校产、档案,迎接北平解放。一天晚上,我到徐先生家,将蓝公武同志的意思谈了,徐先生笑着说‘我原先就不打算南迁,我要留在北平,迎接解放,请你转告蓝公武先生,解放北平时,一定要保护好北平的文物、古迹。’”
  其时,徐悲鸿的老朋友田汉也在1948年冬天从解放区秘密到北京,约见徐悲鸿。“他带来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问候,并嘱咐徐先生‘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做工作。’徐先生和在座的吴作人先生都非常激动”(侯一民《徐悲鸿与北平艺专》,《美术研究》1995年第3期)
  蓝公武(1887—1957)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辞海》设有他的条目。
  蓝公武字志先,江苏吴江县人,1904年加入蔡元培任会长的光复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与护国、护法运动。早年留学日本、德国,辛亥革命后,曾任《时事新报》总编辑、《国民公报》社长,五四运动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3年起,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讲授马克思《资本论》,讲课极受学生欢迎。抗日战争时期,因在高等院校宣传抗日救国主张,遭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受到严刑拷打。蓝公武用日语痛斥日本侵华罪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后经亲朋营救获释。
  1945年到晋察冀解放区参加革命,历任察哈尔省教育厅厅长、北岳行署民政厅厅长。1948年8月,华北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选出以董必武为首的华北人民政府,蓝公武任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长。在此之前,他曾被毛泽东主席接到陈南庄,住过一个星期。
  宋步云接受任务,挽留徐悲鸿,反对学校南迁,当在此一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蓝公武出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兼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也是全国人大常委。
  1957年9月12日,蓝公武病逝于北京,中央举行公祭,根据其生前遗愿,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蓝公武曾译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在此,我还联想起中央美术学院已故教授王逊等人与蓝公武有关的轶事。
  在1933年左右,原北师大附中的一些进步学生陈忠经、蓝铁年(蓝公武之子)、林亮、邓友全、王逊、齐良骥、薛观涛等人办了一个刊物叫《火星》,还办了一个火星社,发表了一些激进的文章,国民党以为是共产党的刊物,于1934年逮捕了蓝铁年、林亮等人,押到南京并判了刑。由于蓝公武写信给陈立夫,得到释放。其时王逊与薛观涛事先闻讯逃开,未被捕。
  此后,这些人相当长时间,每逢星期六下午都聚集到蓝公武家中,一起读《资本论》,并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其中一些人在建国后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王逊则成为著名的美术史家。
  蓝公武为“徐悲鸿故友”,1948年通过宋步云对徐悲鸿做工作,影响徐悲鸿去留之事,过去很少被道及,此事可补史阙。
  画家高淑贞
  据《宋步云先生年表》等材料:
  1931年,宋步云21岁考入北平京华艺专后,借居北平南城高姓人家,识高淑贞,其时为北京女一中二年级学生,13岁,两人一同考入北平京华艺专。
  1933年宋步云考入杭州美专西画系,次年高淑贞也考入杭州艺专国画系,她曾参加业余剧团,在李朴园教授自编自导的话剧中,扮演一位在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姑娘。
  1934年秋,宋、高二人相携赴日留学于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学习三年期间,常与肖传玖、王仙坡、于冲、秦威等走遍日本各地作水彩写生。留日期间,共同参加郭沫若指导的演剧活动,并演出过曹禺的《雷雨》等剧作。高淑贞在当代话剧《五奎桥》中扮演过女主角。
  “七·七”事变后,他们中断学业归国。1937年岁末,宋步云与高淑贞结婚,为着不相分离,她放弃了在戏剧方面发展的机遇。
  在重庆,他们相濡以沫地渡过艰难岁月,后来一同来到北京。
  五六十年代,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U字楼下的图书馆是我们学习的第二课堂,高淑贞就在图书馆工作,经常见面。
  美院图书馆收藏有很多珍贵的中外美术图书,馆长是常任侠。管理人员都很专业,也很敬业,晚上也照常上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的便利。
  很可惜,当时我们对高淑贞的艺术经历茫无所知,失去向她请教的机会。如今,虽然已再没有这种机会了,但是,作为画家的高淑贞,她的艺术经历和创作情况,应当受到关注,成为当代女画家群体之一的研究对象。(图高淑贞在日本画室1936年)
  建校之功
  宋步云《我在艺术事业上仅作的一点贡献》中讲:
  “1946年我应徐悲鸿先生之聘,与吴作人等到北平协助徐先生接收北平国立艺专复校工作。当时日本投降不久,艺专已由国民党接管,被列为临时大学第八分班,校址在贡院西街,校园太小,为开展艺术教育事业提供条件,与占领帅府园校址的国民党军区司令谭南光进行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
  侯一民《徐悲鸿与北平艺专》一文中也提及:
  “1946年,艺专校舍在东总布胡同东头,现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所在地,几排平房是绘画系教室……这个地方实在太狭小了,徐先生为了有一个理想的校舍,奔走于党政要员之间。当时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是徐先生在桂林的故交,1979年我曾在文物商店看到了李宗仁的遗孀卖出的徐先生的一批字画,这是当时徐先生送给李宗仁的。此事我问过廖静文师母,她说‘为了校舍,他送了多少画呀!’1947年暑假,艺专迁到了帅府园校尉胡同新校舍(即中央美术学院现址),现在看来,这座校舍如此狭小破旧,可是在当时已属不易了”。李宗仁拨给的校舍比后来美院的面积大许多,后来陆续被以各种理由切割掉了。
  宋步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特别提到:“旧艺专没有教职员宿舍,为了教员教学方便,生活安定,徐先生嘱咐我一定设法廉价购置宿舍。我协助徐先生多方联系,解决了宿舍问题,先生这才放心。”
  其时,宋步云在艺专是副教授,教水彩画课程,同时,与吴作人分工,吴先生负责教务,宋步云负责行政工作。作为一位画家,又人生地不熟,宋步云为建校化费了巨大心血。
  在《年表》中记:
  “他呕心沥血,克服重重困难,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活动基本设施,并购买或签租水磨胡同、洋溢胡同14号院和47号院、煤渣胡同、火神庙胡同、罐儿胡同及东总部胡同、大雅宝胡同、裱背胡同等多处四合院,安排好各地应聘教授入住的宿舍等,不负众望地完成了徐悲鸿先生对他的重托。”
  正如戴泽先生所说,“整个艺专跟中央美术学院都应该很感谢宋先生,因为他做了很多很实际而且很实在的事情,真正是做实事的人。”
  美院教职工宿舍分散多处,都是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有的是多重院落,虽不豪华,但很温馨,相处和谐,形成一个个文化点,许多当代著名美术作品、理论著作就产生在这些小四合院中,按说都应该做为北京市的文化艺术名人聚居地永久保护下来。
  美院教师宿舍之中最大的要算大雅宝胡同甲2号,50年代初,住过吴作人、董希文、滑田友、蔡仪、王朝闻、李可染、李苦禅、张仃、陈沛、吴冠中、周令钊、李瑞年、黄永玉、祝大年等人,齐白石还曾在那个院子里过生日,并与大家合影。
  1958年我留校工作后,住在西总布胡同51号,院内同住的有艾中信、王琦、常任侠几位老师,还有侯一民、邓澍;潘世勋、蒋采苹;郝斌、李玉兰几对夫妇,以及司机杨全荣一家。
  老师们的住处,学生们常来常往,师生之情异常温馨,令人怀念不置。
  宋步云为美院建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在50年代初的政治风浪中他却未能幸免,在受到不公正待遇以后,宋步云没有失去老朋友的信任与支持,徐悲鸿老师为他介绍了中央文化部科普局的美术编辑工作,后来他又担任轻工部美术顾问。1961年,老朋友吴作人、傅抱石介绍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他始终没有放下画笔,在水彩画、油画、中国画三个领域自由驰骋,留下不少杰作。
  他始终没有离开徐师指引的艺术道路,没有减退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宋步云笔下的物象生机郁勃,充满阳光,那是由于画家心中阳光灿烂。
  宋步云与冯玉祥、林风眠、吴大羽、丰子恺等师友的交往中也有不少事情,雪泥鸿爪,值得关注,值得记述。
  注:此文所引用的《年表》系家属提供的年表初稿。
  《欣逢盛时忆杭州》,李苦禅口述,李燕整理,原载《浙江画报》1983年第4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