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干旱地区利用造林覆膜技术,与单纯的抗旱浇水抚育对比,对保墒抗旱,保成活,促生长效果与效益的影响。
关键词:造林地覆膜;保墒抗旱;保成活,促生长;节资降耗
目前,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已普遍推广,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但近年来持续的大旱又给干旱地区的造林提出了新的问题-就是在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确保造林质量的前提下,由于连续的干旱,有的整个一个生长季节干旱无雨,始终在抗旱浇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掠夺性地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然而,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导致造林的“全军覆没”;有的勉强成活,也生长不良。也就是说,在严重干旱的环境条件下,能否保持造林地有充足的水份,已是造林成败与否的关键一环,或者说是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对造林抗旱保水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试验,借鉴当地覆膜育苗等的成功经验,将之应用于造林抗旱保水方面–造林地覆膜保水抗旱。
1.试验用树种及材料
1.1材料为聚乙烯塑料薄膜
1.2树种为赤峰杨
1.2.1赤峰杨的形态特征
赤峰杨(P.simorii Carr.×P.pyramidalisi Borkh)是天然杂交品种。乔木,树干通直,树皮幼时光滑,大树皮灰褐色,基部呈纵浅裂,皮孔分布密集,呈菱状。树冠圆锥形,侧枝较多,多向上斜伸展,小枝园状微具棱,灰黄色,长枝上的侧芽5-10毫米,呈长等腰三角形,先端尖,枝中、上部的侧芽先端紧贴于枝上,基部侧芽向外翘;长枝上的顶芽为圆锥形,稍钝尖二具棱;短枝上的顶芽长10-15毫米,短枝上的侧芽多为花芽,先端向外翘,常2-5个密集生长。叶形变化极大,短枝上的叶多为菱状卵圆形,长枝上的叶多为三角状圆形,基部圆形或楔形,先端渐尖。边缘为园齿状锯齿,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叶柄圆柱形长2-8厘米。花为葇夷花序,雄花序长5-6米,具小花50-100朵,柱头二裂。子房三角状卵圆形,果穗长10-16厘米,蒴果较大呈卵圆形,每果有种子5-10粒,种子倒卵形,红褐色,有雌雄同株或雌雄同花或不同年度雌雄变化等间性现象[1]。
1.2.2赤峰杨生物学特性
赤峰杨(P.simorii Carr.×P.pyramidalisi Borkh)是1961年以来在赤峰地区自然选出的小美杨(小叶杨×美杨)天然杂种。经长期的试验栽培,其生长迅速,在干旱瘠薄的沙地比小叶生长快1-2倍;赤峰杨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病虫害,能耐-31.4度的极端低温,在年平均气温6.5°C,初霜期在9月下旬,终霜期在4月下旬,无霜期约150天的赤峰地区生长良好.在干旱沙地、丘陵坡地,年降雨量仅400毫米,蒸发量达2100毫米(相当于降雨量的5倍),最大风速33.3米/秒的立地条件下生长表现正常[1]。数十年来辽宁、内蒙等以及其周边地区都有大量引种栽培。无性繁殖简单,被广泛应用,是适应性广,材质优良抗风沙干旱的优良先锋树种之一。
2.试验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的四道湾地区,地理坐标是北纬40°15ˊ,东经为118°16ˊ,海拔高度600m;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寒暑剧变,温差较大;春季多风沙,占全年风沙日的46%;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约在300-400mm,年蒸发量1750-2100mm;近三年来,刮风日已由原来的82天增至现在91天,且常有沙尘爆袭击,平均风速也由原来的2.1m/s增至现在的2.4m/s;年降水量不足150mm,年蒸发量高达2000-2800mm;全年日照时数达2850h左右。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土壤为风沙性灰钙土。
2.2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2013年4月上旬开始,选用本场自育的1-2年生赤峰杨,于试验区造林。其中1.0万1年生赤峰杨株行距为1*1米,按品字形排列;2年生赤峰杨株行距为2*2米,按正方形排列。由于连年大旱,土壤板结严重,欲开沟整地未果,采用穴状整地栽植。在最大限度缩短起苗至造林时间、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苗木健壮优质的同时,造林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下陷深度,根系舒展,苗木直立,封严踏实,浇透水等都高质量、高标准的前提下,对整片造林地再行浇第二遍透水,浇水的原则是水必须浇在苗木根系分布层,且必须浇足、浇透。待水渗净封坑后即行覆膜。
3.造林地覆膜的具体做法
根据苗木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水、气协调的原则,亦既对苗木供给充足水分的同时,必须保持良好通透性的基本原理,分三种类型进行覆膜抗旱试验(覆膜前需将欲覆膜的造林地清理干净,以防刃物损伤薄膜,且选无风或风速很小的天气进行。
3.1试验类型一
选试验地5000株一年生杨苗造林地,采用宽为9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边放膜,边按造林株距1m,自薄膜的一侧垂直剪开至栽植点,从每个剪口处把膜套在各栽植点的苗木上,紧贴地面将膜整体覆在栽植行上,同时用土将膜的所有剪口、边缘都封严压实,行间留未覆膜带10cm。试验地另5000株一年生杨苗造林未覆膜作为对照。
3.2试验类型二
选试验地1250株二年生赤峰杨造林地,采用宽为9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按造林株距2m,用试验类型一同样的薄膜与方法将膜覆在栽植行上,行间留未覆膜带110cm。
3.3试验类型三
再选同一试验地1250株二年生赤峰杨造林地,采用宽为7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覆膜,覆膜方法是将宽为7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以栽植行为中心线,两侧对接在一起各覆一层膜,行间留未覆膜带60cm。试验地另选1250株二年生赤峰杨造林未覆膜,做为试验类型二和试验类型三对照。
4.试验结果(见附表1-3)
5.结论和效益
5.1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造林地覆膜面积应占造林地总面积的70%以上,且以达到90%为最佳。这样,不仅能起到保水抗旱、保成活的作用,而且促进苗木健壮生长,特别是径生长有明显提高;免去或大大减少抗旱、抚育次数;节约工时、降低劳动强度。
5.2效益与效果
5.2.1效益之一是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6.5-32.6%,林相得以改观,效果较为明显。
5.2.2效益之二是提高了苗木生长量,其中径生长提高17.6-25.0%;高生长提高了10.5-13.6%,而且苗木生长健壮,枝繁叶茂。
5.2.3效益之三——按着三种试验类型,我们分别对所耗费用进行了计算(见附表3)。从附表3可以看出,覆膜抗旱及抚育比浇水抗旱及抚育成本费用降低26.7%-34.1%,也就是说,干旱条件下覆膜抗旱抚育确实能节资降耗。
6.建议
6.1风调雨顺的年份,造林后几乎无需抗旱浇水,则不必覆膜。
6.2覆膜的第二年秋,膜几乎破损殆尽,散碎于造林地或周边地区,造成白色污染。建议第二年秋将碎膜收集起来,集中销毁。
6.3造林地覆膜的条件之一是-造林地要干净无刃物,且覆膜时要在无风或风速很小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否则覆膜作业难以实现。
造林覆膜抗旱抚育与浇水抗旱抚育费用情况对照附表3
(作者单位:沈阳铁路局通辽林业总场赤峰林场)
注:文中附表数据全部来自试验地
参考文献:
[1] 徐纬英。杨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造林地覆膜;保墒抗旱;保成活,促生长;节资降耗
目前,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已普遍推广,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但近年来持续的大旱又给干旱地区的造林提出了新的问题-就是在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确保造林质量的前提下,由于连续的干旱,有的整个一个生长季节干旱无雨,始终在抗旱浇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掠夺性地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然而,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导致造林的“全军覆没”;有的勉强成活,也生长不良。也就是说,在严重干旱的环境条件下,能否保持造林地有充足的水份,已是造林成败与否的关键一环,或者说是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对造林抗旱保水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试验,借鉴当地覆膜育苗等的成功经验,将之应用于造林抗旱保水方面–造林地覆膜保水抗旱。
1.试验用树种及材料
1.1材料为聚乙烯塑料薄膜
1.2树种为赤峰杨
1.2.1赤峰杨的形态特征
赤峰杨(P.simorii Carr.×P.pyramidalisi Borkh)是天然杂交品种。乔木,树干通直,树皮幼时光滑,大树皮灰褐色,基部呈纵浅裂,皮孔分布密集,呈菱状。树冠圆锥形,侧枝较多,多向上斜伸展,小枝园状微具棱,灰黄色,长枝上的侧芽5-10毫米,呈长等腰三角形,先端尖,枝中、上部的侧芽先端紧贴于枝上,基部侧芽向外翘;长枝上的顶芽为圆锥形,稍钝尖二具棱;短枝上的顶芽长10-15毫米,短枝上的侧芽多为花芽,先端向外翘,常2-5个密集生长。叶形变化极大,短枝上的叶多为菱状卵圆形,长枝上的叶多为三角状圆形,基部圆形或楔形,先端渐尖。边缘为园齿状锯齿,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叶柄圆柱形长2-8厘米。花为葇夷花序,雄花序长5-6米,具小花50-100朵,柱头二裂。子房三角状卵圆形,果穗长10-16厘米,蒴果较大呈卵圆形,每果有种子5-10粒,种子倒卵形,红褐色,有雌雄同株或雌雄同花或不同年度雌雄变化等间性现象[1]。
1.2.2赤峰杨生物学特性
赤峰杨(P.simorii Carr.×P.pyramidalisi Borkh)是1961年以来在赤峰地区自然选出的小美杨(小叶杨×美杨)天然杂种。经长期的试验栽培,其生长迅速,在干旱瘠薄的沙地比小叶生长快1-2倍;赤峰杨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病虫害,能耐-31.4度的极端低温,在年平均气温6.5°C,初霜期在9月下旬,终霜期在4月下旬,无霜期约150天的赤峰地区生长良好.在干旱沙地、丘陵坡地,年降雨量仅400毫米,蒸发量达2100毫米(相当于降雨量的5倍),最大风速33.3米/秒的立地条件下生长表现正常[1]。数十年来辽宁、内蒙等以及其周边地区都有大量引种栽培。无性繁殖简单,被广泛应用,是适应性广,材质优良抗风沙干旱的优良先锋树种之一。
2.试验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的四道湾地区,地理坐标是北纬40°15ˊ,东经为118°16ˊ,海拔高度600m;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寒暑剧变,温差较大;春季多风沙,占全年风沙日的46%;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约在300-400mm,年蒸发量1750-2100mm;近三年来,刮风日已由原来的82天增至现在91天,且常有沙尘爆袭击,平均风速也由原来的2.1m/s增至现在的2.4m/s;年降水量不足150mm,年蒸发量高达2000-2800mm;全年日照时数达2850h左右。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土壤为风沙性灰钙土。
2.2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2013年4月上旬开始,选用本场自育的1-2年生赤峰杨,于试验区造林。其中1.0万1年生赤峰杨株行距为1*1米,按品字形排列;2年生赤峰杨株行距为2*2米,按正方形排列。由于连年大旱,土壤板结严重,欲开沟整地未果,采用穴状整地栽植。在最大限度缩短起苗至造林时间、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苗木健壮优质的同时,造林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下陷深度,根系舒展,苗木直立,封严踏实,浇透水等都高质量、高标准的前提下,对整片造林地再行浇第二遍透水,浇水的原则是水必须浇在苗木根系分布层,且必须浇足、浇透。待水渗净封坑后即行覆膜。
3.造林地覆膜的具体做法
根据苗木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水、气协调的原则,亦既对苗木供给充足水分的同时,必须保持良好通透性的基本原理,分三种类型进行覆膜抗旱试验(覆膜前需将欲覆膜的造林地清理干净,以防刃物损伤薄膜,且选无风或风速很小的天气进行。
3.1试验类型一
选试验地5000株一年生杨苗造林地,采用宽为9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边放膜,边按造林株距1m,自薄膜的一侧垂直剪开至栽植点,从每个剪口处把膜套在各栽植点的苗木上,紧贴地面将膜整体覆在栽植行上,同时用土将膜的所有剪口、边缘都封严压实,行间留未覆膜带10cm。试验地另5000株一年生杨苗造林未覆膜作为对照。
3.2试验类型二
选试验地1250株二年生赤峰杨造林地,采用宽为9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按造林株距2m,用试验类型一同样的薄膜与方法将膜覆在栽植行上,行间留未覆膜带110cm。
3.3试验类型三
再选同一试验地1250株二年生赤峰杨造林地,采用宽为7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覆膜,覆膜方法是将宽为70c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以栽植行为中心线,两侧对接在一起各覆一层膜,行间留未覆膜带60cm。试验地另选1250株二年生赤峰杨造林未覆膜,做为试验类型二和试验类型三对照。
4.试验结果(见附表1-3)
5.结论和效益
5.1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造林地覆膜面积应占造林地总面积的70%以上,且以达到90%为最佳。这样,不仅能起到保水抗旱、保成活的作用,而且促进苗木健壮生长,特别是径生长有明显提高;免去或大大减少抗旱、抚育次数;节约工时、降低劳动强度。
5.2效益与效果
5.2.1效益之一是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6.5-32.6%,林相得以改观,效果较为明显。
5.2.2效益之二是提高了苗木生长量,其中径生长提高17.6-25.0%;高生长提高了10.5-13.6%,而且苗木生长健壮,枝繁叶茂。
5.2.3效益之三——按着三种试验类型,我们分别对所耗费用进行了计算(见附表3)。从附表3可以看出,覆膜抗旱及抚育比浇水抗旱及抚育成本费用降低26.7%-34.1%,也就是说,干旱条件下覆膜抗旱抚育确实能节资降耗。
6.建议
6.1风调雨顺的年份,造林后几乎无需抗旱浇水,则不必覆膜。
6.2覆膜的第二年秋,膜几乎破损殆尽,散碎于造林地或周边地区,造成白色污染。建议第二年秋将碎膜收集起来,集中销毁。
6.3造林地覆膜的条件之一是-造林地要干净无刃物,且覆膜时要在无风或风速很小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否则覆膜作业难以实现。
造林覆膜抗旱抚育与浇水抗旱抚育费用情况对照附表3
(作者单位:沈阳铁路局通辽林业总场赤峰林场)
注:文中附表数据全部来自试验地
参考文献:
[1] 徐纬英。杨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