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有了飞速的发展。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看到和重视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农村日益成为污染的聚集地,在环境权益保护方面,农村居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环境问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工业化发展与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工业化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模式,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正如李赶顺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经济高增长。它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
中国今后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工业化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处理。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
二、社会效益与农村环境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在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大部分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村环境问题令人堪忧。据了解,我国现代许多地区的江河湖海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沿河、沿江、沿湖的居民深受其害。国家环保部门的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尚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以福建地区为例,在闽西北广大农村,大量违规的小冶炼厂、小水泥厂、小煤矿、小作坊比比皆是。据了解,在福建三明、龙岩两地的乡镇当中,年产量小于10万吨的小水泥厂就不少于100家,在当地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这些未经国家允许开办的小厂房、小作坊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农民的生存权,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严重困扰农民的生活,这些都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以下几个原因:
1 由于受习惯思维及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农村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
3 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
4 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
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处理。
三、改善工业发展与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 要想有效的解决农村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但是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同时使环境效益得到保障。
2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质。进一步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严格执行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加强流域立法,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4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强化农村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使农村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调整能源结构,依法关闭产品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的冶炼厂、水泥厂、煤矿等。
5 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和可预见性。不断提高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度,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基层的环境工作的质量。继续开展全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向公众提供完备、翔实的环境信息,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环境问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工业化发展与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工业化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模式,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正如李赶顺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经济高增长。它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
中国今后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工业化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处理。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
二、社会效益与农村环境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在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大部分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村环境问题令人堪忧。据了解,我国现代许多地区的江河湖海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沿河、沿江、沿湖的居民深受其害。国家环保部门的统计表明,我国目前尚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以福建地区为例,在闽西北广大农村,大量违规的小冶炼厂、小水泥厂、小煤矿、小作坊比比皆是。据了解,在福建三明、龙岩两地的乡镇当中,年产量小于10万吨的小水泥厂就不少于100家,在当地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这些未经国家允许开办的小厂房、小作坊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农民的生存权,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严重困扰农民的生活,这些都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以下几个原因:
1 由于受习惯思维及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农村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
3 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
4 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
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处理。
三、改善工业发展与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 要想有效的解决农村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但是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的同时使环境效益得到保障。
2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质。进一步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严格执行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加强流域立法,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4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强化农村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使农村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调整能源结构,依法关闭产品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的冶炼厂、水泥厂、煤矿等。
5 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和可预见性。不断提高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度,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基层的环境工作的质量。继续开展全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向公众提供完备、翔实的环境信息,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