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校园危机管理如何实现“抽薪止沸”?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安全事件是"高愤怒+高敏感"性事件,在后真相时代极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导致事件"由小到大,由大到炸"的恶性后果。本文认为,危机信息治理是校园危机管理的关键。据此,本文提出基于社会风险放大理论,并与校园安全事件周期、校园危机管理周期、信息治理周期一一对应的校园危机信息治理模型,进而以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为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提出后真相时代以危机信息治理为核心的校园危机管理新方案。
其他文献
对于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关注"为何学习历史""学习什么历史"以及"怎样学习历史"等问题,其核心要义包括: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其重要价值表现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与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历史要从中国古代历史汲取蕴含的优良传统、精神风尚与治国经验,从近现代历史中吸收蕴含的社会规律、历史智慧与人文精神,从世界历史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文化成果及社会治理经验。历史学习,其基本原则与实践指向是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流和本质,要勇于直面历史认知中的重大问题,要切实提
超越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在人的整全性状态之中,情感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心理和社会元素。作为一种人性结构,情感一方面构成并具体地表征个体生命与需求,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就"个体成人"以及"追求美好生活"这一"类群体"目标而言,人们之间又因为情感的相似性、优先性和意向性,而获得达成共识与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可能。情感的这种特殊位置和作用,使得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个性"与"群性"的紧张关系真正地在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实践中得以消解,而由此出发,或许可以为道德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一种具有
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突发事件都会对人类集体行为产生巨大冲击。业已波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并造成数十万人死亡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对整个国际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在回顾重大突发事件对国际合作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利影响,探讨降低和消除负面影响、尽快恢复正常建设节奏以及建构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对策,尤其是与沿线国家建构"一带一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联合治理机制,为"一带一路"走深
企业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积极的贡献。很多企业选择在产品伤害危机(PHC)前构建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声誉以抵御风险,但对于该策略的有效性,理论和实践都呈现矛盾结论。对此,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期望违背理论,立足儒家文化,建立线性\非线性权变模型解析了异质性CSR声誉的异质作用以及集体主义导向的权变作用,从而调和了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观点。准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PHC下,商业(慈善)责任声誉与消费者宽恕呈倒U型(正向线性)关系;且消费者的集体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投入逐年增长,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构建了兼顾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DEA-BCC模型对31个省级政府2013-2018年公共服务绩效进行了测算,基于时序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31个省级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级政府公共服务综合效率的省际差异不大,且差距逐步减小;除吉林、黑龙江等少数省份外,各省级政府公共服务纯技术效率值都很高,说明公共服务的运作与管理水平都很高;绝大多数省份已表现出规模效率减
在科学探索中,从已知结果或现象通过假设寻求其发生原因的推理,比之归纳和演绎是一种更常见的认知方式,但逻辑上对这种推理形式并没有给出形式刻画。从表征的视角看,溯因是一种适应性表征过程,其中蕴含的逻辑规则也不复杂,特别是在逻辑上无效的推理,却在实际探寻中增强了信任度,使得结论变得更为可信,深层的原因值得深思和研究。这就是科学认知的适应性表征。这就是说,溯因所蕴含的适应性表征特征,表面上使得这种认知推理有时并不那么合乎已有的逻辑规则,却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实际情形。总之,适应性表征才是溯因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数字治理时代,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普及,对公共服务的供给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互动服务模式逐渐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流。本文从服务管理、资源整合、供需对接、服务产品等维度,考察了养老服务供给互动服务模式的典型特质,对其在需求表达、服务回应、服务递送、服务获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思考,以期提升数字治理时代养老服务供给的整体效能。
新冠疫情传播中,作为记录和记忆个体疫情体验与情感的个体叙事,以在场"第一视角"的生命写作和互动式叙事,外在地成为与国家叙事、媒体叙事相互补的一种社会再生产的叙事力量。同时,透过"故事叙说""情感与问题外化"的叙事疗法,内在地驱使个体身心自主的"朋友圈疗伤"。疫情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其叙事价值在于建构了疫情与自我身份认同、社会现实、国家民族认同等超越个体经验的普遍意义。进而在比较的视域和语境中理解疫情个体叙事的伦理局限及其争议。
在当前受贿犯罪的高压态势之下,基于"严而又厉"的立法规制理念,部分扩大国家工作人员职权含义成为各国的趋势。作为成文法国家,即便借助立法和司法解释两种"法器",我国司法实践依旧陷入了争议不绝和乏善可陈的困局。究其根源在于类型化思维的缺失。就受贿罪"利用职务上便利"的界定而言,社会契约论应该成为其类型化的法理依据,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理论建构之上,受贿罪"利用职务上便利"可以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监督型。
现象学对于环境美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环境美学的基础理论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集中体现在伯林特的环境美学研究中。伯林特借鉴胡塞尔现象学而提出的"环境现象学"否定了实体性的环境观,认为环境必然包含人的参与,所以应该以"审美环境"取代"周围事物"意义上的环境;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伯林特重新阐发了鲍姆加滕对于审美的解释,将知觉体验视为审美体验的核心乃至同义词,从而将人与环境的关系界定为知觉关系;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影响下,伯林特克服其神学痕迹而将环境美学的思想主题确定为朴素的"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