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本质、科学精神和科学实践就是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我通过多个维度的教法使学生逐步变得对科学感兴趣,且注重事实,乐意探索,善于团结协作,会主动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有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使自身更加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实验探究;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8-0035-01
科学历来贴近我们的生活,它就存于自然界中的每个角落。我们必须睁大眼睛去寻找,要用科学精神去探索它,征服它,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教科学的同时,我努力地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1.借助实验,培养兴趣
对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很有趣,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前提。小学科学课教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从简单的实验开始,向孩子们展示科学研究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细心观察,关注身边的事物变化,学科学便会越来越有趣。例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棕黄色的碘酒遇上了白色的大米、淀粉,产生了蓝紫色物质,孩子们一看便跃跃欲试,希望通过亲自实践去感受这种神奇的变化。在课前准备材料时,他们还准备了好多食物,如苹果、草莓、梨等。反过来,每一次用碘酒去滴到食物上可以鉴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明显地,孩子们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实验,并且从中创新,果然俗话说得对,“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科学探究,知能同升
苏教版科学教材的编写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真正的“做科学”。既然“做科学”,必然要与人合作,要有团队意识,学会探索方法,这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例如,在“搭一座桥”活动中,团队之间相互竞争,统一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好桥梁。队长要求队员先设计好桥梁的图纸,计算所需的材料,选择一个坚固的结构,队员分工:有材料准备,有送料,有支撑,有捆绑,有剪切材料,形成一条龙,哪怕一个环节中断都会影响全局。我看到各小组成员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通过相互评价,每个小组成员都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小组作出了积极的改进,每个人都有机会独立展示,这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各种能力。
3.科学方法,科学积累
现行教材编写的内容,有的例子观察到很困难。在《蚂蚁》和《蚕的生长变化》教学中,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约束,没有条件让每一个学生亲自、精细化且近距离地观察到蚂蚁和蚕的生命活动。但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能弥补短板,且效果很好。如播放短片《蚂蚁王国》能全方位解读蚂蚁家族的各项精细的分工,在高精度的摄影镜头下了解蚂蚁的头、胸、腹、足等身体结构;播放蚕的一生,展现蚕的四种形态,看到了白蚕丝、金蚕丝,知道了制取蚕丝做成了我们的蚕丝被、衣服等,能给学生留下完整印象,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奠定了知识基础。
4.科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探索科学真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但不是唯一的场所。只有走出教室,走入生活,孩子们才能学会运用科学的真实世界。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使他们观察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们收集的南瓜藤、牵牛花茎进行比较,区分攀缘茎、缠绕茎的特点。我让他们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片叶子上有数量多到数不清的细胞。在学习了《金鱼》之后,原来金鱼有那么多颜色是因为三种成分在体内重新组合分布,成分的强度、密度发生变化,或消失了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成分。在课上或课下,与孩子们畅谈科学时,我经常鼓励、引导他们将课堂上的所学,应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时,小苏打不仅能和醋反应生成能让蜡烛熄灭的大量二氧化碳,还能去除农药、除臭、清洁油渍、茶渍、除锈等。平时,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小窍门,在课内外充分让学生展示,在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学习热情,完善学生学科学的态度、价值观,更保证其科学素养的健康发展。
小學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育将决定一个人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科学素养不是一个短期任务,不可能一蹴即至,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对科学有了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的前提下,科学素养的培养才会越来越顺。
参考文献
[1]车茂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8(36):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2)
[3]陈明真,白宏锋.浅谈小学科学课标中科学素养与创新的关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78-79
[4]王莉娟.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下的中小学生实验素养培养[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01):23-27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实验探究;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8-0035-01
科学历来贴近我们的生活,它就存于自然界中的每个角落。我们必须睁大眼睛去寻找,要用科学精神去探索它,征服它,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教科学的同时,我努力地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1.借助实验,培养兴趣
对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很有趣,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前提。小学科学课教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从简单的实验开始,向孩子们展示科学研究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细心观察,关注身边的事物变化,学科学便会越来越有趣。例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棕黄色的碘酒遇上了白色的大米、淀粉,产生了蓝紫色物质,孩子们一看便跃跃欲试,希望通过亲自实践去感受这种神奇的变化。在课前准备材料时,他们还准备了好多食物,如苹果、草莓、梨等。反过来,每一次用碘酒去滴到食物上可以鉴别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明显地,孩子们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实验,并且从中创新,果然俗话说得对,“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科学探究,知能同升
苏教版科学教材的编写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真正的“做科学”。既然“做科学”,必然要与人合作,要有团队意识,学会探索方法,这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例如,在“搭一座桥”活动中,团队之间相互竞争,统一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好桥梁。队长要求队员先设计好桥梁的图纸,计算所需的材料,选择一个坚固的结构,队员分工:有材料准备,有送料,有支撑,有捆绑,有剪切材料,形成一条龙,哪怕一个环节中断都会影响全局。我看到各小组成员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通过相互评价,每个小组成员都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小组作出了积极的改进,每个人都有机会独立展示,这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各种能力。
3.科学方法,科学积累
现行教材编写的内容,有的例子观察到很困难。在《蚂蚁》和《蚕的生长变化》教学中,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约束,没有条件让每一个学生亲自、精细化且近距离地观察到蚂蚁和蚕的生命活动。但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能弥补短板,且效果很好。如播放短片《蚂蚁王国》能全方位解读蚂蚁家族的各项精细的分工,在高精度的摄影镜头下了解蚂蚁的头、胸、腹、足等身体结构;播放蚕的一生,展现蚕的四种形态,看到了白蚕丝、金蚕丝,知道了制取蚕丝做成了我们的蚕丝被、衣服等,能给学生留下完整印象,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奠定了知识基础。
4.科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探索科学真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但不是唯一的场所。只有走出教室,走入生活,孩子们才能学会运用科学的真实世界。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使他们观察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们收集的南瓜藤、牵牛花茎进行比较,区分攀缘茎、缠绕茎的特点。我让他们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片叶子上有数量多到数不清的细胞。在学习了《金鱼》之后,原来金鱼有那么多颜色是因为三种成分在体内重新组合分布,成分的强度、密度发生变化,或消失了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成分。在课上或课下,与孩子们畅谈科学时,我经常鼓励、引导他们将课堂上的所学,应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时,小苏打不仅能和醋反应生成能让蜡烛熄灭的大量二氧化碳,还能去除农药、除臭、清洁油渍、茶渍、除锈等。平时,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小窍门,在课内外充分让学生展示,在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学习热情,完善学生学科学的态度、价值观,更保证其科学素养的健康发展。
小學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育将决定一个人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科学素养不是一个短期任务,不可能一蹴即至,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对科学有了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的前提下,科学素养的培养才会越来越顺。
参考文献
[1]车茂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8(36):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2)
[3]陈明真,白宏锋.浅谈小学科学课标中科学素养与创新的关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78-79
[4]王莉娟.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下的中小学生实验素养培养[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