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猪肉市场问题百出?近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及专家。其实,产生猪肉市场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猪肉安全的监管者、被监管者以及消费者这三大原因主体。
【监管者】
多龙治水造成监管缺失
专家指出,我国猪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与监管体制上的漏洞不无关系。之前,我国各地的食品安全实行多部门分段监管的体制,专家称,这种多头管理很容易导致效率低下。
并且,多头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因职能交叉而造成监管缺失。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市民向该市食安办投诉超市中售卖的食品中加入了药物成分,该市食安办先后转市卫生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查处。而该市卫生局说依据法律,卫生局监管流通领域的食品卫生,这事不属卫生局监管;市工商局说依法监管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这不在监管范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说对食品安全负综合协调职责,对药品负监管职责,这食品中有药物成分,不属于他们监管。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副所长王序茂指出:“政府监管的部门越多,漏洞也就越多。对肉类,美国是由农业部完全掌管,日本则全部由厚生省管,而且是一管到底,追究到底。”
因此,有专家建议成立一个统一的监管部门。
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我国某些地方存在保护主义严重的现象,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肉类市场的形成。据报道,有些地方的商贸部门的负责人称:要坚决打击外地品牌肉进入该地市场。这种保护本地屠宰场利益的做法既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影响了肉类企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个别地方甚至动用防暴警察把一些肉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产品清除出当地市场。因此,打破地方保护,在全国形成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也是解决市场上肉品质量良莠不齐的良策之一。
【被监管者】
利益是第一“要务”
从养殖环节看,不法养殖户使用瘦肉精主要还是为了巨额利润。据农业部统计,如果用“瘦肉精”把一头普通猪变成瘦肉型的猪,只需要10天到20天的时间,成本只要8块钱,而净利则高达22块钱,利润率为275%。有不法生猪收购商为获取暴利,主动向小型饲养户提供“瘦肉精”,等猪出栏后又以高出市场2—3毛钱一斤的价格收购。在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小型饲养户也就铤而走险。对此,河南省新乡市畜牧局局长郭其贞表示:“近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生猪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并重,一手抓生猪产业提档升级,一手抓畜产品质量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
从屠宰环节看,私屠乱宰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时有反弹。据河南省新乡市商务局副局长王贵滨介绍,一方面,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驱动,千方百计私屠乱宰生猪,制售注水肉、病害肉和劣质肉,与工商、公安等执法人员展开“游击战”。一些地方“涉黑势力”渗透到私屠乱宰活动中,甚至出现了有组织围攻殴打执法人员,造成执法人员伤残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生猪定点屠宰场整体水平不高,管理不到位。不少地方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一些所谓的定点屠宰场小、散、乱,根本不具备定点屠宰的基本生产要求。有的定点屠宰场管理落后、混乱,机械化设备闲置,把生产车间出租给散宰户,继续沿用“一把刀、一口锅”的原始落后的屠宰方式。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肉食品的质量。针对这些现象,王贵滨表示,一定要加强对屠宰场的日常管理,坚决加强对私屠乱宰的打击力度。
【消费者】
错误的消费意识埋隐患
据了解,猪肉问题多出在城乡接合部的一些农贸市场,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小饭店酒楼。肉品经营者往往买些“放心肉”用来应付检查,同时将私宰和病死肉割成小块,使检查人员难以辨别。而在这些地方的消费群体大多是冲着低廉的价格而去,往往在质量方面就很难保障了。长久以来百姓贪图便宜的心理和意识,容易使他们忽略掉卫生与质量问题。并且,由于相关常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人们对肉品的辨别知识还比较缺乏。这些都为有可能购买到不新鲜甚至有毒害的肉品埋下了隐患。
【监管者】
多龙治水造成监管缺失
专家指出,我国猪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与监管体制上的漏洞不无关系。之前,我国各地的食品安全实行多部门分段监管的体制,专家称,这种多头管理很容易导致效率低下。
并且,多头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因职能交叉而造成监管缺失。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市民向该市食安办投诉超市中售卖的食品中加入了药物成分,该市食安办先后转市卫生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查处。而该市卫生局说依据法律,卫生局监管流通领域的食品卫生,这事不属卫生局监管;市工商局说依法监管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这不在监管范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说对食品安全负综合协调职责,对药品负监管职责,这食品中有药物成分,不属于他们监管。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副所长王序茂指出:“政府监管的部门越多,漏洞也就越多。对肉类,美国是由农业部完全掌管,日本则全部由厚生省管,而且是一管到底,追究到底。”
因此,有专家建议成立一个统一的监管部门。
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我国某些地方存在保护主义严重的现象,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肉类市场的形成。据报道,有些地方的商贸部门的负责人称:要坚决打击外地品牌肉进入该地市场。这种保护本地屠宰场利益的做法既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影响了肉类企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个别地方甚至动用防暴警察把一些肉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产品清除出当地市场。因此,打破地方保护,在全国形成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也是解决市场上肉品质量良莠不齐的良策之一。
【被监管者】
利益是第一“要务”
从养殖环节看,不法养殖户使用瘦肉精主要还是为了巨额利润。据农业部统计,如果用“瘦肉精”把一头普通猪变成瘦肉型的猪,只需要10天到20天的时间,成本只要8块钱,而净利则高达22块钱,利润率为275%。有不法生猪收购商为获取暴利,主动向小型饲养户提供“瘦肉精”,等猪出栏后又以高出市场2—3毛钱一斤的价格收购。在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小型饲养户也就铤而走险。对此,河南省新乡市畜牧局局长郭其贞表示:“近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生猪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并重,一手抓生猪产业提档升级,一手抓畜产品质量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
从屠宰环节看,私屠乱宰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时有反弹。据河南省新乡市商务局副局长王贵滨介绍,一方面,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驱动,千方百计私屠乱宰生猪,制售注水肉、病害肉和劣质肉,与工商、公安等执法人员展开“游击战”。一些地方“涉黑势力”渗透到私屠乱宰活动中,甚至出现了有组织围攻殴打执法人员,造成执法人员伤残的恶性事件。另一方面,生猪定点屠宰场整体水平不高,管理不到位。不少地方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一些所谓的定点屠宰场小、散、乱,根本不具备定点屠宰的基本生产要求。有的定点屠宰场管理落后、混乱,机械化设备闲置,把生产车间出租给散宰户,继续沿用“一把刀、一口锅”的原始落后的屠宰方式。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肉食品的质量。针对这些现象,王贵滨表示,一定要加强对屠宰场的日常管理,坚决加强对私屠乱宰的打击力度。
【消费者】
错误的消费意识埋隐患
据了解,猪肉问题多出在城乡接合部的一些农贸市场,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小饭店酒楼。肉品经营者往往买些“放心肉”用来应付检查,同时将私宰和病死肉割成小块,使检查人员难以辨别。而在这些地方的消费群体大多是冲着低廉的价格而去,往往在质量方面就很难保障了。长久以来百姓贪图便宜的心理和意识,容易使他们忽略掉卫生与质量问题。并且,由于相关常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人们对肉品的辨别知识还比较缺乏。这些都为有可能购买到不新鲜甚至有毒害的肉品埋下了隐患。